杭州西湖沿线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探索

2015-12-15 22:10严加青胡鸿燕吴亚男赵观存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西湖

严加青 胡鸿燕 吴亚男 赵观存

摘要:随着杭州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西湖的风姿愈来愈被人所知。在西湖成为全世界的关注重点之时,各界在探索西湖在未来的整体发展以及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延续的前提下,本课题通过对主要文化景观游览空间的分析,关注西湖沿线交通的无障碍设施设计探索。

关键词:西湖;传统文化景观;无障碍设施设计;设计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79-03

一、西湖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概述

本项目的场所是西湖。西湖,又称西子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湖是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存在”[1],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放眼整个西湖的发展,申遗的成功,使得其社会地位的逐步抬升,人文魅力的愈加彰显,群众意识的日益重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愈来愈多。“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2],也是西湖在传统文化景观价值的体现。但事物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两面性,就西湖本身也不例外。在发展快速与延续传统的问题上,申遗就西湖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能为发展与传承二者的融合增添一个助力,从而放大利处。我们无意于对西湖做过多大改变或有巨大贡献,而愿意从特殊人群着眼去考虑环境问题。如此,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设计的前期调研

(一)西湖传统文化景观的变迁

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演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不同历史时期大量的各领域精英在物质、精神层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吴越国、南宋两代的建都。它是见证了历史事件的文化古迹,也是这些丰满的历史遗迹使其形成了特有的景观和文化魅力。正是由于大量精美的历史文化遗迹点缀在湖山胜景中,才形成了西湖在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西湖景观的代表“西湖十景”始创于南宋,是指10个由诗意而命名的系列景观单元,即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它们包含了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园林、寺塔、堤桥、亭台等景观元素,表现出生动、闲适、冷寂等多种审美意象及特征。以西湖十景代表的风景意象形成了空间分布的景观序列,远近呼应,并形成了游览路线的节点和导引。如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日有“雷峰夕照”、夜有“三潭印月”之类(图1)。

(二)西湖原有景观无障碍设施的调研分析

1.西湖沿线现有无障碍交通设施的优点。2005年之际,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上,又更多考虑了人性化服务及建设的细化,比如在西湖游船上安装轮椅固定器,并改造一艘游船专门用来接待残疾人游客。另外,景区每个服务点的无障碍设施更加人性化了。西湖在注重无障碍建设的细节上,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3]

2.西湖沿线原有无障碍设施单一。就西湖目前的无障碍建设来看,对象太过单一化,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的游客。而所谓的“障碍”,只是一种“相对”来说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有障碍的人士,只是包括了视听困难、腿脚不便的人。因而,在对西湖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时,仅针对了这集中类型的残障人群,做一些出行之有效的设计来解决问题。如此,却无法解决其他有障碍人士西湖出行的困难。有障碍人士也应该包含着临时的障碍者,例如:大着肚子的孕妇、行动需监护的儿童、腿脚不便的老人等,都是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外力导致的暂时性通行能力的部分丧失。总结西湖沿线交通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现状,可概括出以下几个问题:(1)湖岸与桥边的人流聚集地,扶手护栏缺少或过低,存在安全隐患;(2)人行道路上的盲道没有明显的区分,普通行人不能及时为视觉障碍者让道,因此需要在盲道上增加颜色的区分;(3)桥边的人行道上缺少盲道,需要增加盲道;(4)座椅设置较少,难以满足游客驻足赏景的需求,座椅的造型单调;(5)一些连接通道的台阶相对比较高,需要降低到适合的比例高度;(6)观赏池可设置座椅,将花坛和座位合二为一;(7)沿岸阶梯少且窄,需加宽加多阶梯;(8)休息小亭中的设施比较老旧,作为一个观景位置极佳的场所,亭子需要加以维护修葺,以便更好的发挥其所有的功能;(9)亲水平台的护栏松垮、老旧,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以维护改进;等等(图2~图7)。

三、对西湖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分析与探索

西湖作为杭城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又因为申遗成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一睹其风采。在西湖沿线建设无障碍设施,不仅可以完善交通设施,提高社会公共福利,同时,对西湖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西湖沿线交通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自觉的维护西湖的文化景观,保护原有的生态。因此,西湖沿线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可行性和合理性。

(一)优秀案例分析

1.传承传统的无障碍设计。位于日本的稻荷山特殊教育学校[4],在设计之初的理念、形式及建筑材料的选取,都在为融合传统人文氛围服务。校园的大门及露天场地在建时,原有的一座神龛(寓为孩子们的保护神)和五棵樱花树被保留了下来,这种做法使得整个场地既继承了传统与环境的要素,也让学校更加自然地融入到社区之中(图8)。

2.创意先进的无障碍设计。除了标准的无障碍设施,拥有趣味与新意的无障碍设施,也具备实用的价值。(1)道路、桥面分区:采用带色彩的路面草皮,将路面一分为二,既增加了行路的趣味性,也能够让路人有意识的遵循行路规则(图9)。(2)休憩座椅:根据环境的位置与形态,调整座椅的造型及材质,不论是成人还是幼童,均为驻足休憩增添了趣味(图10)。(3)坡道、台阶:同一拾步阶梯,呈现高差形式不同的台阶以及将缓坡与阶梯融于一体,两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图11)。

除了在道路桥面分区等设施上做了无障碍设计,对于岸边防护、桥面护栏、路边围栏、空调外机之类的西湖配套设施,在使用时为了体现出安全与便利,此次设计也参考了一些符合西湖实际操作的方案(图12~图15)。

(二)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构思探索

针对西湖的社会地位以及国际上的声誉,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上,打破传统、保守的设计方式,结合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运用国际上对无障碍设施技术最新的研究,在不破坏景点的前提下,以传承传统文化与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为切入点,从平面布局、西湖沿线周边空间及环境改造入手,参考其中在细节上的创造与处理,从形式与功能、造型与色彩上,尽可能的做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能够虚化本身的存在感,不破坏空间上原有的意境。然而由于西湖沿线的景点丰富,关于其在交通通行上的无障碍设施,仅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具有代表性的节点进行了设计(图16~图19)。

对于整个西湖沿线的交通实际情况来说,对无障碍设施的改造设计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可行性和功能合理性的。对无障碍设施的改造设计,能够充分展现杭州西湖在精神与文化上独有的魅力,并且对整个杭城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对浙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西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探索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能力上的一次历练,更是对社会基础与热点的深层挖掘与关注,体现了我们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李功成.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1):49-52.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46.

[3]西湖景区通行无障碍[N].杭州日报,2011.

[4]人民出版社.景观设计:平等的使用权——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7.

猜你喜欢
西湖
西湖印象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汴西湖
节日之美——西湖村
西湖美
西湖醋鱼
西湖之景
醉西湖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