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之死

2015-12-16 10:58
四川文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狄青韩琦仁宗

石 岱

狄青之死

石 岱

嘉佑二年,狄青死于陈州。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判定了一个人的生死。

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知道狄青。小时候,夜晚还远非如今喧嚣,早早爬上床后,便会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这个时候多半会视父亲的心情如何,心情好的话,父亲会给我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如果疲累父亲便会敷衍地给我讲一个”半截缸”。“半截缸”是鲁西南一种鬼怪故事,故事不会很长,三五句话就会讲完,大多是关于老吊的故事,而且绝对不会有结局,故事往往在最惊悚的时候戛然而止,让人惊惧又心痒。每每我要询问后来如何时,听到的多半就是父亲的鼾声。

父亲会讲的故事很多,在乡间的麦场,曾经会有人农闲时拉着胡琴给人唱坠子书糊口。乡间的人不习惯你侬我侬的爱情,他们爱的是大马挎刀,豪侠勇烈。梁山好汉,包公探案,狄青降龙……这些故事爷爷听过,他说给父亲,父亲说与我听。

狄青,包拯。水浒上说,这二人是文武曲星,下界来保赤脚大仙转世的仁宗皇帝。蔡东藩也说“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乡间的坠子书也多说狄青当年如何勇烈,以铁甲覆面,冲阵破敌。等我年纪稍大,才知道狄青最后不得善终,当时也不免扼腕叹息,腹诽宋朝君臣一番。

宋代虽然以武立国,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以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军州。不过天下事,上马容易下马难。不然当年曾视儒生帽子如便器的刘邦,也不会听儒生陆贾的话改弦更张。赵匡胤也是这样,打下江山后杯酒释兵权,大兴文教,后来更是有宋朝“重文轻武”的说法。而狄青出身底层,去当兵也不是自己自愿的。宋人的笔记《画墁录》里说狄青“逮罪入京窜名赤籍。”意思是犯事被抓以后,被罚入军中。这样一个人物,从底层向上奋斗至国防部部长(枢密使),然后被人猜忌,被贬出京,抑郁而终。听起来足以让很多人为狄青掬一把泪,是以狄青、岳飞都成为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注脚。

可事实呢?

为狄青鸣冤的人都少不了会提起韩琦,韩琦北宋三朝宰辅重臣。巧的是韩琦与狄青都生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同年生人未必同命。韩琦在读书识字的时候,狄青可能在为了讨生活四处奔走,韩琦金榜高中的时候,狄青可能已经在军中刀头舔血。两人在西军共同抗击西夏时相识。韩琦与范仲淹当时对于狄青非常赏识。因为狄青是个热爱学习的好青年。《画墁录》中记载“科阅军书,至夜分从者皆休,唯狄不懈,呼之即至。”对于这样的一个好青年,范仲淹亲赠狄青《左氏春秋》,让他好好学习。两人对狄青关爱有加,但不代表韩范二人关系很好。相反,韩琦与范仲淹的矛盾基本上已经到了朝野尽知的地步。以建水洛城事件为开始,狄青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站队的选择。

排排坐,站队伍似乎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让人困扰的赌博,站对了风生水起,站错了被打入冷宫都算是好的。不说国外,单就中国的历史来看,因为站队问题滚下的头颅,流出的鲜血都足以绕地球好几圈了。司马懿与曹爽政权,司马懿获胜后,曹爽的队伍被悉数诛杀。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更是诛杀方孝孺十族。而建水洛城事件,则导致狄青离开彻底地退出了西军。

北宋是个不太平的朝代,原本北边就有契丹,在仁宗朝的时候又多出了一个西夏。西夏本来为北宋的属地,结果自立成国切断了北宋与西域的联系。北宋当然不能容忍,只有打。但是在怎么打上有了分歧。韩琦等人主张偏于激进,而范仲淹等人偏于保守。好水川之战,已经让后人吵得翻天,在这不多费唇舌。单说建水洛城事件,水洛地名,在当时是一个对西夏的战略地区,并不十分重要。刘沪在水洛收服羌人后,着手建城巩固战果,但当时知渭州的尹洙认为前阶段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据点太多,敌众我寡。再增加一个据点,更分散兵力,削弱了防守力量。因此,不同意筑城。尹洙又派瓦亭寨主张忠代换刘沪,刘沪不受代。事情爆发后,庙堂上基本上是吵了翻天。范仲淹等人建议在水洛建城,逐步压迫西夏。韩琦等人则认为在水洛建城浪费公帑,不如以这些钱训练军队。本来这样还算是庙堂上的君子之争。但是狄青同志毕竟还是个刚刚进入圈子的年轻人,在刘沪不接受别人接替后,尹洙派狄青前去缉拿刘沪,狄青直接做出了让后续事态扩大的举动,枷辱刘沪。

父亲喜好藏书,小时候很多书也看不懂,只能去挑一些有图的去看,不看字只看照片。当时在父亲的书房中最爱看《老照片》,上面记录着晚清社会的百态,里面就有被枷锁铐住的人,照片中的人面容呆滞,神色痛苦。后来翻查史书才知道,披枷带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好些人往往不能承受枷镣之重,当场殒命。刘沪作为一方要员,被狄青枷辱,事态之大可想而知。狄青这么做完全地将自己的上司尹洙推到了范仲淹的对立面。而朝堂上原本尚能称之为君子之争的态势,也随之变成了党争。狄青看似忠心的举动,害了尹洙,也害了自己。因为刘沪身后站着的并不是只有范仲淹,还有关中豪侠。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特殊的一个阶层,豪侠并不能清晰地给他们的身份做出界定。他们或许本身就是布衣,像西汉时期的朱家、郭解。也可能出身豪族,三国时期曹操、袁绍、袁术等人年轻的时候俱是任侠放任。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这些人凭借地域结合起来,那必然会是一个巨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集团。刘沪正身在这个利益集团中,关中豪侠集团早已视军功为自身进阶的手段,而狄青这么破坏规矩的行事。已经注定了狄青在西军无容身之地。不过好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皆是君子,并没有过多难为狄青。而韩琦则是在事后,将狄青保了下来,调离西军,给自己在定州军里做副手。

关于韩琦帅定州,史书上如此记载:

初,明镐引诸州兵平恩州,独定兵邀赏赉,出怨语,几欲噪城下。琦素闻其事,以为定兵不治将为乱。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军中尤不可教者,捽首斩军门外。士死攻围,赙赏其家,抚其孤儿,使继衣廪。恩威既信,则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陈,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由是定兵精劲齐一,号为可用,冠河朔。

也就是说,定州军矜骄难治。韩琦果断出手整饬军队,而狄青这一次却站在了韩琦对面。韩琦在处置焦用时,狄青跑了过来为焦用开罪。并说“焦用有军功,好儿。”一个犯事的赃官,《默记》载“青旧部曲焦用押兵过定州,青留用饮酒,而卒徒因诉请给不整”一个明显有贪污嫌疑的人,狄青这样贸然闯进公堂救人,本就不妥。也难怪韩琦会说出“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这样的话来。我想韩琦应该也有提醒狄青要去知法度的意味。但是狄青没有领情,反而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将以前的困难归结为自己为武人,而韩琦却是文臣。

韩琦,狄青彻底决裂。

大凡出身底层,尝过人生辛酸之人,大抵自尊心异于常人,很多时候他们不会将自身的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而是怨怼别人,尤其是对出身高于自己之人。朱元璋登基之后,野史传闻这位皇帝再奏章中绝不能看到“则”“生”等字眼,为的就是避讳自己早年当过红巾军,当过和尚的历史。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些从底层走向巅峰的大人物似乎都有一种被迫害妄想症。他们会对别人的话语斤斤计较,总以为别人会出言讥讽自己。朱元璋作为皇帝,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处置他认为在言语迫害自己的人。而狄青则没有,他不能如朱元璋那般随意处置那些他认为在迫害自己的人。并且事情的关键在于那些人究竟有没有害他,我没有看到。以韩琦与狄青的事情来看,韩琦秉公整饬军队,狄青始却终如一个幼稚的孩子一样,觉得人家为江山流过血,为社稷立过功,现在人家高升了,还不许人家给自己弄点好处了?活像一个流氓阶级的无产者,这种思维与先生笔下的阿Q有何不同?可怜的是狄青从来不觉得自己这种视规则如无误的行为有何不妥,从不在这些事情里吸取教训。直到他的顶头上司—宋仁宗亲手将狄青送上了绝路。

乾隆皇帝在晚年自信心愈发膨胀,觉得自己十全十美,完爆很多皇帝,在二十三史里挑了三个自己还勉强认可的皇帝,一个是汉文帝,乾隆觉得他对匈奴太弱,不比自己十全武功;一个是唐太宗,乾隆觉得他杀兄弑弟,不比自己宽厚仁孝;一个是宋仁宗,也是觉得他没自己的武功高。虽然仁宗皇帝在后世的评价里一直都是一个“百事不会,唯独会当官家”的优秀帝王,但是仁宗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无他,仁宗朝时不仅北边有了大辽,而且西北也出了西夏,并且西夏是在自己手里丢的。作为帝国的接班人,仁宗对此的心情可想而知。祖宗基业毁在了自己手里,这份沉重如梦魇一般萦绕在皇帝心头。但事情远没有结束,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南方侬智高自立,仁宗皇帝当然惊怒交集,立即派人前去围剿,数次未果。直到狄青率军平叛成功,这才稍稍抚平仁宗皇帝的梦魇,要知道如果侬智高如李元昊一般成功自立,那么仁宗会如何在史书上书写?一个使国家陷入分裂,陷入南北混乱的皇帝,而且是仅在北宋开国不到一百年,仅有四个皇帝的时候?

仁宗当然感激狄青,他将狄青视为自己的救星,视作可以帮他收复失地,开疆拓土的卫霍、英卫二公。但是平心而论,狄青的军功在当时并不显著,狄青的斩首五千的功绩西军其他人也做过,而且那些人对阵的是西夏铁骑。但意义始终不一样,狄青终究是平叛灭国。仁宗当时恨不得将自己能给狄青的东西都给他,显示自己对于狄青的恩宠。仁宗要立即提升狄青为枢密使。这件事在朝堂上引爆的效果不啻为美军在广岛投下的核弹,重臣庞籍立马出言反对。说到这位庞籍,难免要说几句题外话,这位庞籍看来声明不显,但是在戏文中可是大大的有名,没错!就是那个成天与八贤王为敌,做尽仁宗朝一切坏事的庞太师。不过这些当然是冤枉他了,庞籍在北宋可是一代名臣,不仅逼得李元昊消帝号向仁宗称臣,而且还培养了司马光这样的一批优秀门生。而且狄青前去平定侬智高,也是这位保举的,但是在是否要狄青担任枢密使的问题上,庞籍坚决不同意。并给出了自己的两点意见。第一,当年太祖(即赵匡胤)在的时候,曹彬把整个江南都给他老人家打了下来,这样泼天的功劳,艺祖都没给曹彬枢密使,直接就说:“你丫想偷懒坐西府了是吧?(此处省略若干国骂)西边有北汉,北边有契丹,老子把使相之位都给了你,你以后还会死战?不给不给!”就直接给了曹彬二十万贯钱完事。官家你现在就给狄青枢密使同平章事这种武臣极品,以后他狄青再打下战功,封他啥官儿?第二,现在的枢密使高若讷又没干什么错事儿,官家你把高若讷这一没事儿的踩下去让狄青上位,这不是给狄青招祸么?咱们大宋干枢密使的规矩官家你又不是不知道,文臣干枢密使,有啥错处,立马撵出西府拉倒;可武臣干枢密使,除了忤逆大罪,那是坚决罢不得的!官家您让他狄青这么踩着人上位,不招嫉恨可能么?这哪儿是要狄青做枢密使,您还不如干脆直接现在就给他一把刀自裁拉倒,免得以后被人硬生生搞出来个忤逆大罪,到时候死人不说,还会让狄青身败名裂。

仁宗听了也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儿,就把这个事儿按下来了。但是果参知政事梁适听说这事儿后,立马不乐意了。梁适立马义愤填膺地去仁宗面前给狄青抱不平,还叫人去把在中书门下发生的事情全程转播给狄青听,又找了石全彬在宫禁里头吹狄青如何如何功大赏薄什么的。结果仁宗本来就对狄青期许异常,听到有人为狄青抱不平,又按捺不住了,直接就跑去中书门下示威,并告诉庞籍他们:必须给狄青枢密使,反对无效,赶紧拟旨,哥今天就坐在这里等你们把旨意拟出来发出去,你要不拟制,我就怎么怎么的。庞籍这些人扛不住仁宗这么软磨硬泡的,就把旨意发出去了。事情结束,狄青自然感激梁适,反感庞籍。但是这事里的猫腻,狄青却一概不知。无他,狄青对于官场斗争还是知之甚少。梁适当时是个参知政事,高若讷是枢密使,高若讷是文臣,将来高若讷升官做宰相,梁适再怎么样还只能是个次辅;狄青就不一样了,大宋祖制就是武臣不得进东府,狄青做了枢密使,就根本挡不了梁适迁升之路!反而,庞籍保护狄青的手段,被狄青视为仇寇。

走上巅峰的狄青开始忘乎所以。这也是人之常情,富贵了不显摆怎么行。项羽当年破秦,有人劝他定都关中,结果项羽执意要回老家彭城,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嘛。刘邦当了皇帝,还在喝醉后耍流氓问他爹“你以前老说不如老二会挣家产,现在说说看谁挣的多啊!”可是狄青忘了他的成功来源于仁宗的全力支持,狄青富贵后却事事做的是挑战底线。《默记》里记载“青位枢密使,避水般家于相国寺殿。一日,衩衣衣浅黄袄子,坐殿上指挥士卒。盛传都下。”要知道,赵匡胤这位皇帝这辈子留下最出名的成语不是杯酒释兵权,而是黄袍加身。狄青如果真的敢这么做,后果如何?

何况狄青除此之外还干过别的更加出格的事情,家中拜祭先祖,事先并没有向有司报备,结果引发失火,红光照遍半个汴梁。人家来查,狄青还亲自出门跟人说没事儿,家中走水。要知道上一个这么干的人还是朱温,朱温当初就是找自己家人在家里放火,烧得红光满天,然后跟外面人报没事儿,最后到处找人说朱温家红光彤彤,有帝王气象。更要命的是,当时仁宗生病了。帝王生病期间,最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明景宗病重的时候,就发生了夺门之变。原来的明英宗成功复位。狄青在仁宗生病期间这么做,真真犯了帝王家的大忌。

尽管仁宗对于狄青依然宠信,但其他的大臣则不这么想了。文彦博则直接向仁宗提出要狄青出京的要求,仁宗不愿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一句“太祖还是周世宗的忠臣呢“给顶了回去。仁宗再三坚持,文彦博也说出了最终理由”无他,朝廷疑耳!“话虽然诛心,但是结合狄青前面干的事儿,这句话倒也真不能说是文彦博他们太过于多心。仁宗无奈将狄青外放陈州,不过仁宗还是给了狄青最大的恩典,让他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出判陈州避祸。

但是狄青自己却觉得自己才是受害人,自己拼死拼活打拼半生,落得如此下场,第二年,积郁而亡。自人集合起来,组成社会,社会中的最大公约数就确立了这个社会的规则,律法与道德。身处其中,有些事情都是要去遵守并执行的,这些事情并不会以个人的意愿去做出改变,狄青的悲剧从来都是在于他无视他的行为时刻在挑战着这些规则,自己的鲁莽与轻信让他一次次撞入最讲究规则的庙堂高层,最后依然觉得是天下人负了自己,委实让人可叹。

猜你喜欢
狄青韩琦仁宗
宋仁宗好色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狄青智取昆仑关
豁达是一种境界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
狄青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