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研究

2015-12-16 22:35李林黄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市民化广东农民工

李林,黄云霞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涵养我国经济,也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政府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提出有力举措,对力推农民工市民化予以极大关注与支持。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凭借制造业基地的特殊角色,广东一直是全国第一农民工大省。据统计,2000年广东约有1 770万农民工,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为约2 300万,而2008年农民工总量达2 674万,约占全国跨省就业农民工总量的1/3[2]16。农民工为珠三角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农民工问题在该地区表现也尤为突出。为了促使农民工群体在进入城市后尽快地沉淀和融合,使之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公共服务,成为城市新市民,广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笔者以广东为例,探索农民工市民转化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

1 研究综述

目前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制度性障碍研究。黄锟[3]认为城乡二元制度固化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分割性福利差别,从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非永久性迁移为主,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他主张剥离户口附着的福利功能,深入改革嵌入其中的福利分配制度,实现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险等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城乡“待遇一体化”。卢海元[4]强调依据农民工特点,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缴费门槛较低、缴费方式灵活、可随人转移的弹性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举措。林凌等[5]指出,由于户籍、就业制度等限制,使农民无法彻底融入城市。应加大开展输出地政府引导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等。同时,在输入地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由企业、市场中介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长子中[6]也提出构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四位一体”的农民工进城的基本体制,解除“户籍”给农民工造成的困境。二是社会心理研究。蔡禾等[2]166-180通过对珠三角农民工社会剥夺感的因素分析发现,造成农民工产生强烈社会剥夺感的因素是道义和公平缺失,如在工作中不被尊重、在城市遭遇权利受损,对城市生活的评价较低等,而非福利待遇差,休息时间少,社会支持低下等制度化的因素。周小刚等[7]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正遭遇城市外在偏见、歧视和内在精神困惑的双重社会认同心理困境。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工的长期偏见、情绪化歧视影响着农民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物质和精神要求较父辈高,但“城乡夹心层”的尴尬身份使他们享受不到相应的城市福利,容易产生挫败感和逆反心理。朱考金[8]指出,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其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愿意积极主动介入城市社会,不愿意主动吸纳城市文明,加剧了短期行为和越轨行为的产生。这种过客心理阻碍了农民的城市化进程。三是代际视域研究。齐心[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摆脱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网络的依赖,逐渐构建起具有城市特征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魏晨[10]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城市性更强,其融入城市的可能性更高,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接近于城市特性,从经济基础上看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四是社会网络研究。李树茁等[11]通过对深圳市外来工整体社会网络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很少,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主。悦中山等[12]从农民工-市民网络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工和市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越接近,两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性越大。当两者社会距离缩小时,市民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纳程度越高。

2 广东农民工市民化的做法和经验

广东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依赖珠三角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粤港澳同根同气的文化,在承接港澳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吸引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珠三角地区聚集,此外,非公企业发达和制造产业比重始终偏高等特征导致该地区对外来劳动力需求巨大。珠三角成为当今中国农民工积聚最多的地方,也是农民工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为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广东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2.1 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创新优化农民工市民化环境 为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促进农民工认同、共享、融入城市文明,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先后通过出台《关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一是“积分入户”的户籍制度先行先试,原则规定农民工积满60分可提出入户申请,农民工入户城镇后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制度改革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加快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灵活户口迁移政策,使流动人口逐步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方面。政府通过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随迁子女提供多样化的义务教育机会选择。2012~2013学年初,全省共有158.5万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占随迁子女总数的52.7%。三是住房保障方面。根据《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条例》规定,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就业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工作人员住房纳入保障范围。并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自行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以解决异地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2011~2012年,广东省开工建设用于解决异地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公共租赁住房共22万多套。四是工资待遇方面。依照《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就业的制度,制订推行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广东省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例达到75.8%[13];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从2005开始实施起,3年累计为300多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超过20亿元。同时,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最低小时工资制度,以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东莞还创新建立了工资垫付应急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社会保障方面。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保障体系,设置灵活的参保方案,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如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平安计划”,使建筑等流动性强、危险性大的行业可以单独购买工伤保险;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住院和特定门诊病种医疗保障问题;统一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缴费费率,农民工将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失业保险待遇。六是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除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对员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外,政府还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创新各种制度和办法用于解决劳动力培训问题。如广州市2008年度用于“双转移”免费培训补贴达3 215万元,市本级配套专项资金3 005万元[14];2009年起农民工可通过“广东远程职业培训网”接受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5月起,广东将实施不分户籍、终身补贴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这一举措将帮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

2.2 以企业为主体,为农民工生产生活搭建发展平台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具备新人力资本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行业和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企业一度陷入招工难、用工荒的困顿境地。但自2009年以来广东外省农民工返岗比例达90%以上,“亲朋推荐”、“熟人介绍”成为招工的主要渠道,这与广东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员工发展实现企业自身全面转型升级是分不开的。一是待遇留人。如广东东莞2014年普工综合薪资水平在2 500~4 000元不等,也有企业普工薪资能达到每月5 000元,而技术人才薪资在每月4 000~8 000元左右;还有一些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如深圳自2004年就拟实施“大范围员工股份期权计划”,使广大一线工作的非管理层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加员工的价值认同和企业责任感。二是事业留人。企业通过培训挖掘员工潜力,提高员工竞争力,使之成为更适应企业转型,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如广州宝洁有限公司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和针对性”的特色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为员工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广东顶固集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顶固学院,包括新员工培训、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训练营、导购精英训练、设计师训练等专业课程,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企业用工效益。三是建立职工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发现和选拔人才。建立多渠道的职工晋升机制,帮助职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四是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关注农民工内在需要和精神需求。如建设夫妻房、企业幼儿园等免除员工后顾之忧,建立了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职工网吧,开展职工篮球赛、歌舞晚会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凝聚力。

2.3 协同社会力量,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已由过去的“50后”为主变成现在以“60后”“70后”为主,“80后”、“90后”逐渐增多的用工新局面,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作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关心薪水待遇,更关注发展空间,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市民待遇,成为真正的市民。广东省通过打造舆论声势、营造良好环境,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市民的待遇。如开通“12333”热线,为农民工解答劳动保障方面的疑难问题;设立农民工调解服务站,定期开展法律宣传、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活动;启动“农民工电影月”、农民工歌唱大赛等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办农民工子女夏令营,让其与本地青少年加强交流,共同成长;首建全国第一家农民工博物馆,记录农民工发展史,提醒市民善待和尊重农民工;首发“圆梦计划”公益活动,资助在粤务工青年以远程教育形式获得高等学历教育,开启人生新篇章;推出“新生代农民工工余发展计划”,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余时间不断充电,提升自我,同时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举办农民工交友婚恋活动,为务工青年搭建良好的沟通交友平台。工会联合多部门年年慰问、服务农民工返乡行动,通过开通专列、包汽车等方式把农民工平安送回家,对留粤过年的农民工,各企业通过发“利市”、吃年夜饭、举办联欢晚会等形式共度春节。

3 广东农民工市民化的启示与建议

农民工市民化当然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但不应只是在“进城”这一形式上,更体现在“权利”上,即拥有平等的城市身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并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完全融合。广东作为农民工流入大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协同社会力量进行了众多的实践探索和服务创新,力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

3.1 以政府主导,通过理念、制度创新多维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是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将农民工视作城市生活居民而非城市发展劳动力,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农民工入户广东,引导社会在经济上和身份认同上接纳农民工。二是构建工会等群众组织的维权机制。广泛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确实发挥工会在就业、薪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维权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完善民主管理的协商机制。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城市管理事务,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城管执法等问题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的承受能力,主动征询农民工意见,允许农民工参与民主协商。四是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涵盖农民工群体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达到入户标准的农民工可申请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此外,由政府统建或政企共建的方式在农民工聚集的地区建设农民工公寓,多渠道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五是创新培训模式,建立“政府统筹、企业导向、社会参与、个人努力”的联动机制,促进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适用型技能农民工队伍。

3.2 以企业为主体,为农民工市民化夯实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凭借着发达的外资、民营、非公经济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个“世界制造基地”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国家对环境约束的强化及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倒逼企业必须由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发展转型升级,过去依赖加班、低薪获得低端制造业竞争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代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创建和谐共融的劳资关系,提升外来农民工的劳动素质,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成为企业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只有农民工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进而才会转变消费方式,提升消费能力,反促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据报道,在驱动我国下一个重大经济演化中,约2.2亿农民工将成为不可小觑的消费群体[15]。因此,企业在转型期,应重视农民工的经济、生活、精神文化诉求。第一要规范用工行为。企业必

须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第二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的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广东中小型企业,更应正视农民工的需求,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空间。第三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农民工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农民工营造学习娱乐的场所,提供文化活动的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沟通交流,为农民工创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协同社会力量,全方位为农民工提供人文关怀 据调查,在广东,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 978万,其中92%分布在珠三角地区[16]。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人文关怀和发展空间,渴望得到身份认同,倾向于城市生活。为了使未来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更好的融入城市,广东应该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全方位为农民工提供人文关怀。一是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农民工被喻为“广东经济建设的脚手架”,从事着城市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因此,要利用好舆论宣传工具,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爱护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二要保障农民工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权利。在外来工较多的企业、社区要吸收农民工参与生产生活管理,反映他们的诉求,加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感。三要积极组织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四要注重新一代农民工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联手企业帮助农民工树立健康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及时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

3.4 农民工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信心,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一是农民工要竖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生活能力;二是摒弃不良习惯和落后价值观,主动内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逐渐融入市民群体。三要增强自信,消除城市融入的心理障碍,认清自身,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城市人”,由主观到客观逐步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

[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6.

[2]蔡禾,刘林平,万向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 -172.

[4]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2005(5):18 -19.

[5]林凌,郭晓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5 -47.

[6]长子中.四位一体:构建农民工进城的基本制度[J].开放导报,2010(4):12 -18.

[7]周小刚,李丽清,李晓辉.新生代农民工转型特征、“半城市化”困境和融入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12):112-116.

[8]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对南京市61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7(8):13 -19.

[9]齐心.延续与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3):74-78.

[10]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2):106 -109.

[11]李树茁,任义科,费尔德曼.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3):19 -29.

[12]悦中山,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7-124.

[13]符信.国务院督察组到广东督察农民工工作[EB/OL].(2006-12-06)[2013 - 07 - 23].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nanyuedadi/200612060529.htm.

[14]熊俊.惠及农民工的一揽子政策实施两年价格违法行为明显减少[EB/OL].(2009-11-12)[2013 -04-17]http://www.ceh.com.cn/ceh/llpd/2009/11/12/55517.shtml.

[15]王会聪.英媒:农民工消费力塑造中国未来[EB/OL].(2013-04-24)[2013 - 05 - 22].http://money.163.com/13/0424/09/8T7E865E002524T6.html.

[16]陈穗华.广东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比父辈重看重工作环境[EB/OL].(2010-02-27)[2013 -03 -19].http://www.caein.com/index.asp?NewsID=51954&x Action=xRead News.

猜你喜欢
市民化广东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广东舆情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