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代整合研究

2015-12-17 03:27徐燕婷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整合传统文化研究

徐燕婷

摘    要: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已变成“形式”政策课,或成为社会时事介绍课,背离了原初的课程目标。在当前形势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形势政策课堂势在必行,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两者在目标、内涵和发展上有着较好的契合点,同时具有现代整合的可能性。在整合方式上,可从授业主体的专业性筛选、授业客体的自主性选择、授业形式的多样化尝试等方面进行实践。在整合内容上,可从思想道德传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精神传承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形势政策课    整合    研究

《易传》中贲卦的彖辞有言:“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而“人文”,正是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所亟须的内在底蕴,且其主要的支撑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课堂,越来越成为思政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介于此,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结合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校形势政策课目标的设定与背离

当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的设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了解国内外基本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分析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形势政策课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初衷的“背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形势政策课成为“形式”政策课。目前在国内众多高校,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计入学分。然而,在所有必修课程里面,其又是一门在学生心中异常边缘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提纲、没有固定的师资,甚至连考试都是走过场。于是,教师的“疲于应付”与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得形势政策课变成了“形式”政策课。据笔者对沪上某一高校100名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调研可知,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认同率仅为16.7%,72.3%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流于形式,学不到深刻的内容”,11%的同学对这门课程表示出“无所谓,不置可否”的态度。在这极低的认同率的背后,则有着师资的非专业性、课程内容设置的片面性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形势政策课从思想上极度“轻视”,更遑论达到课程既有的教学目的。

2.形势政策课变成社会时事介绍课。目前高校承担形势政策课的教师大多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职辅导员,尤以专职辅导员为多。许多任课教师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更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由此,他们所讲授的形势政策课最终演变成社会热点时事的介绍,对于国家方针政策他们缺乏解读的理论深度,而社会热点时事相对有较多的参考资料,来源往往是百度上的相关知识,并配以图片,课堂教学体现出的最终效果是热点时事的“介绍”而非“导向”。当一堂课缺失了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见解,也便失去了生动性和吸引力。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上自主获得这些信息,而今却偏要在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地点听乏善可陈的介绍,必然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调研中,78.3%的同学表示在形势政策课的课堂上“看专业书或其他课程书籍”,10.5%的同学“玩手机或Ipad”,另有2.2%的同学则表示在课堂上“睡觉”,仅9%的同学表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鉴于以上原因,虽然近年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尝试较少,尤其形势政策课,则涉及更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政策课的重要性与契合点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及和强调,如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再比较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2014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与《2015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两份文件,也可看出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形势政策课堂的重视。相比2014年的教育教学要点,文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顺带提及,而2015年的教育教学要点的第二大点由2014年的“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改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地位。

当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政策课,那么,两者的契合点何在呢?从《2015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文件精神,我们可将契合点概括为以下方面。

1.目标的契合。形势政策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从根源上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人格素养。所以,两者的目的是同一的。

2.内涵的契合。形势政策课的目的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社会责任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诸如“爱国”、“仁义”、“责任”等,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形势政策课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和汲取所需的精神内涵。

3.发展的契合。形势政策课要改变目前乏善可陈之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加入新的“养料”。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给课程带来底蕴的充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流于形式”的课程现状,有效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寻找合适的“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的形势政策课无疑是一个突破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与时代接轨,借助课程这一与时俱进的热点时事、政策解读等内容,寻找最佳的传承切入点,从而真正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代整合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形势政策课中,而不仅是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形式绑架”,这是一门“艺术”。需要从主体、客体、形式等方面进行整合尝试。

1.授业主体的专业性筛选。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为人师者,承担着传道授业的职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其必对所授之业要有相对专业化的水平。然纵观我们当前高校的形势政策课堂,授业的主体主要是专职辅导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很多授业者由于专业相差较大,本身消化这些知识尚觉吃力,更别提提高水平的教学了。因此,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形势政策课有效结合时,授业的主体必须进行专业性筛选。一是从既有的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群体中遴选具有人文学科背景的专职辅导员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主题的形势政策课。二是聘请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部分课程。三是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厚学养的专业教师、作家等走进课堂。至于如何有效筛选授业的主体,则需要制定相应的遴选标准,并进行相应制度的保证。

2.授业客体的自主性选择。在现代化的教学中,针对每位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必须“因材施教”。然现今的形势政策课课堂,普遍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授课内容,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代整合中,必须将自主性还给学生。这便要求形势政策课改变单一的定向授课模式,而实行菜单式的教学。形势政策课有不同的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选择课堂,一改过往固定的班级被动接受教学的状况。通过授业客体的自主选择,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无论于课堂的听讲效果还是从知识的汲取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当然,在菜单式教学的背后,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授业主体,如形势政策课备课组之类,集思广益,事先商讨和形成若干个主题,并精心准备教案,事先向学生公布主题,以备授业客体提前选择听讲课堂。

3.授业形式的多样化尝试。形势政策课要一改目前理论说教为主的授课形式,采取多样化的尝试。《2015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指出:“要找准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引导大学生重点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这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课堂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形势政策课课堂融合时,可在方式上进行多样化选择,比如前述所提的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进行讨论,比如对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址的参访,比如提出一个论点,组织学生辩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应,课堂的地点也不应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而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长廊、落英遍地的校园某处角落、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上述场所均可成为学生的课堂。当教与学充分打破了空间的壁垒,彼此的交流将更直接,师生的互动将更积极,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将更真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代整合内容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而其与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想道德传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和谐社会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当“仁义礼智”体现在个人、他人、甚而普现于社会,那和谐社会便水到渠成。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因此,我们唯有溯源传统礼乐教化下之“仁义礼智”,并积极施行于现代化建设中,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便能真正实现。

因此,在高校形势政策课课堂,和谐社会构建的教育必须与“仁义礼智”等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并成为主要内容。形势政策课从某种程度上应“放低姿态”,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中日钓鱼岛局势”、“南海争端”、“一带一路”等问题固然要关注,但是可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热点小事,小到如“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样的事件研讨。通过案例的集合展示,抛出问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深入思考,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效。

2.文化精神传承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近年来,“中国梦”成为一个热搜词,2013年,习近平在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中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国梦,某种程度上是国人心中的“桃花源”,而这个梦的实现,又必须全社会为之奋斗。《易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质,所以两者的契合,正是强国之梦可实现的基础。

形势政策课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古迹的参访,瞻仰先辈的奋斗历程,了解今天“梦”实现之不易,也可通过对当今社会某些重点领域的介绍和某些个人先进事迹的报告,体会追梦之路中所付出的艰辛。当然,传统文化精神远不止此,仍可深入挖掘与中国梦契合的元素,使之全方位地走进形势政策课的课堂。

诚然,形势政策课的改革仍然“路漫漫”,然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当然,在这整合的背后,涉及师资的配备、高校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支持、制度的保证等,需要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为之付出和努力方能彰显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宗华工作小组办公室.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2014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3]张浩翔,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2008.5.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研究课题立项资助。

猜你喜欢
整合传统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