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12-17 02:54陈旻瑾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美的

陈旻瑾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2)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原理,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分析研究设计之美的本质特征和设计审美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指导其艺术设计实践。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抽象的一般美学原理,如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心理过程等,学生对其认知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也缺乏主动研究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把设计美学课定位为枯燥的理论课,对课程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成为课程教改的重点所在。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发生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能力”[1]。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于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笔者从设问、提问、追问三方面探讨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科学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是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创设既不能偏离既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更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得合理与否、难易与否等均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开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安排,并系统设计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又循序渐进,难易得当。

以笔者的教改实践为例,首先,开课前笔者把设计美学教材中的十个章节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划分为五大专题版块:1.美的一般原理;2.设计的形式美;3.设计审美心理;4.中西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5.设计美学新课题。其中第一版块既有对设计美学学科的概述,又有对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设计美本质特征的分析,属于课程入门的基础版块;第二到四版块按照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易到难,从设计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过程、设计审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的研讨,属于课程重要的核心版块;第五版块集中于当代设计前沿的探讨,交流最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探讨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的五大专题版块,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纲的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其次,在将教学内容专题版块化的基础上,围绕每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整个课程的若干讲标题,每一讲的标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第一讲是设计美学讲什么?第二讲是设计之美的本质是什么?……对应每一讲的大标题问题,再设计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每一讲由这些小问题串起来,小问题逐一解决了,对应的这一讲大的标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上述教改实践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应首先注意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课程要有全局整体的把握。围绕教学大纲划分专题化的教学版块是“面”,把各个版块的教学重点设计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若干大标题问题是“线”,每个大标题问题下的若干个小问题是“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线索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一目了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即使有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合理的问题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导入问题,让问题与情境真正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乃至主动思考,与教师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学采用特殊命题,鼓励学生将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特定情境结合,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对理论知识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具体而言,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将提前规划设计好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这里所谓的艺术性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改实践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导入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关注喜爱程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其中涉及社会美、艺术美、设计美、自然美多个方面,以声画结合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满怀兴趣并带着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后面再讲解相关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禅意设计与北欧设计的区别的问题时,将这一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带来实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参观的实景图片,在问题探讨前先展示,让同班学生有直观而亲切的情境感受,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犹如不同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乐章。教师是问题情境节奏的指挥者,指挥着教学情境的不断推演。富有教学艺术性地导入并提出问题,能使创设的问题与相关情境完美结合,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关注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内在的心理驱动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的设计审美素养无形中得以提高。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保障,设计美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美育的风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与美的启迪。

三、追问问题的互动性

设计美学课的授课对象多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科学合理地在情境中创设问题外,师生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自发提问、追问与探讨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尤其是创造力至关重要。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在教改实践中,重视与学生间的互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多元性,鼓励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外自发提问,在民主、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展开教学。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时,在观看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后,鼓励学生自发提问探讨美。有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感悟,主动提出“为什么看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距今历史悠久的设计作品时比看当代的设计作品觉得更美更震撼”的问题。笔者及时围绕马克思关于美的定义作深入剖析并予以解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提问,课堂学习气氛更活跃。此外,笔者在课程教学中还在每堂课精心安排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环节,以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如讲述日本禅意设计之美时,选择设计师深泽直人简约洗练的经典作品研讨,学生在讨论中联想到风格有相似之处的设计作品,继续追问禅意设计之美与极简主义设计之美是否一致,无形中将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总之,从教师的提问到学生的追问,既有自问自答,又有互问互答,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主动自觉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当然,师生间的互动追问不局限于课堂,在信息交流迅捷的当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及时在课后与具有主动探索精神的学生交流,鼓励其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对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探求,进行深入思考。在笔者近年来的教学中,有部分本科生在二年级期间就将课堂里的追问与课后的深入思考转化成了学术论文,在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期刊发表;有些学生对自己深入追问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申报了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工程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追问及师生互动环节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而言,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才能有所创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主动追问,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也是教改实践中强化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结语

“如果说,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那么,创新教育则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的教育范式”[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它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明显增强,在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问、有所得,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在设计美学教学中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对艺术设计类其他相关理论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张祥云.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83.

[2]闫飞.情境与互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的人本主义[J].装饰,2012.(9):139-140.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09.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星.云.海》
《花月夜》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