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应用

2015-12-17 02:54钟钰伟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歌唱心理学声乐

钟钰伟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探讨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应用

钟钰伟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因素,令基本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声乐艺术者提供合理的心理帮助,促使声乐教学模式的全面完善,保证学习者能够在调控的心理状态中产生声乐学习动力。本文探究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模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基本作用和模式构建。

心理学因素 声乐教学 模式 融合实践

1.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基本概念

声乐教学作为一项艺术教学科目,其基本的教学内容包括中西方声乐艺术文化,以培养人体的发声器官为主,令学习者能够在艺术歌唱的过程中更为得心应手。在这样的声乐教学概念及内涵之下,学生的自身思想思维及心理条件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证了创造性思维与灵活性的思想活动互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保证声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价值。而心理学作为一门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引导和辅助的学科,其着重探究人类的内心思想,强调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调控,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之下,声乐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重点任务是保证歌唱者能够在进行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辅导和理论帮助,声乐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科导向,真正做到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完善基本的声乐教育模式,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心理学和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中得以提升。

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说,其是情感艺术、听觉艺术的重要分支,人类的基本心理作用影响着声乐的创作和演唱,声乐活动是心理互动的体现内容之一。在这样的两者互相融合、互为依托的思想观念之下,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能够充分增强两者的教学效果,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和特色性,在感知、思维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中完成学习者对于音乐艺术的全面认知,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情绪能够在歌唱中得到心理因素的调控和制约。这样的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的融合,是揭示当前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充分诠释了在当前声乐教学环境下调控心理特征活动的重要性。

2.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融合实践理论基础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学之中,心理学因素一直被广泛重视和应用,尤其是艺术教学,无论是歌唱、训练还是表演等内容都需要以心理学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能够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获得更为深层次的探索。但是,因为所受我国基本的教学现状的局限,所以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缺少应有的教学深度及教学广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学性教学体系的融入,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应将心理学因素进行综合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声乐教学领域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1 国外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理论

根据国外的基本声乐教学资料显示,心理学因素与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结合在17世纪就小有成效,意大利歌唱家主张将“克服胆怯”这一心理融入到视觉及听觉思维的教学之中,正式意味着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在想象、思考及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保证心理学理论的重复应用,使学生以优秀的心理素质达到基本的声乐教学目标。拉乌里作为新声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对于声乐学习者的内心思维进行剖析,基于心理学的角度调控自我大脑意识,这样的行为使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基本融合在西方被广为接受,声乐教学艺术受到科学性、完整性的模式支持,使以多个领域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互为完善。

2.2 声乐课堂中心理学因素融合理论

声乐课堂作为传递声乐知识的主要场所,通过教、学两个内容的统一完成基本的教学实践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反馈进行课堂调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能够充分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就需要声乐教学课堂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教学需求,使教师能够合理支配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模式调整。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课堂,能够对于声乐课堂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根据心理学因素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及基本的课堂教学心理阶段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完成不同的内容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声乐教育和心理学因素的融合是立足于教学实践之上,以科学的方式调控和把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之下,对于学生声乐知识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度认知。

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实践过程中,深入到课堂进行融合分析有助于两者融合得到综合课堂实践的理论支持,从我国现有的声乐课堂现状入手改善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论是西方的理论支持还是声乐课堂的实践支持,都是对于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巨大改变。

3.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应用

近代教育学家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分说明了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保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声乐教学的基本内涵,保证教师能够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应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共鸣,令其真正热爱声乐艺术、深度接触声乐艺术,这样基本的融合应用才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都应真正将教学设计立足于心理探究之上,保证声乐课堂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学习乐趣。

3.1 歌唱感知与记忆

感知与记忆作为心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主要展现了不同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了解,全面反馈了在不同环境之下不同人群进行自我想象和记忆的水平。在这样的阶段性认知之中,歌唱的感知和记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理解性。一般来说,声乐中可以想象的歌唱背景都需要配合学生对于固有事物的感知和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再次想象和创作,才能够使其真正意识到声乐演唱的情感和内涵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音乐知识的回忆与再现,督促学生进行歌唱技巧的深度了解。只有在记忆和感知的共同影响之下,声乐课堂的基本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长期反复练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变。

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过程之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活动促使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记忆的吸收和转化,使歌唱行为真正在学生的心理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利于在日后的歌唱中更熟练。

3.2 歌唱思维与想象

思维和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基本的发展阶段之一,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人类对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和认知,从而充分了解声乐作品中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特点,由此来进行自我的歌唱和再创作。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使其能够在歌词所描述的艺术环境中领悟到基本文化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演唱者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歌词中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能够以全方位的感知演绎不同的歌唱曲目,为声乐演唱注入新鲜的活力和丰富的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和想象正是歌唱和发音的帮助性手段,只有合理地运用思维想象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同的曲目进行感知,才能够真正达到歌唱情感与艺术的融合。

3.3 歌唱情感与意志

情感作为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体现,能够深刻地表达不同环境之下的自我认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控学生的基本情感,能够使美妙的音乐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对于声乐情感的认知能够调节自我学习意识,在心理情感的促进中更深入地探究声乐的特点和魅力。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堂的情感贯穿,能够提高原有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丰富情感体验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在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中,学生的歌唱心理能够更健康,高涨的情绪体验及声乐内涵深化了声乐教学成果,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内涵的同时还能够以自我情感进行音乐的再创作。

[1]容霞.性格特征对声乐学习的影响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02).

[2]肖红.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

[3]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音乐研究,2002(02).

[4]杜蓓.用心灵歌唱——让歌唱心理学走进声乐教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5]田春华.浅谈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J].辽宁高职学报,2004(02).

猜你喜欢
歌唱心理学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