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

2015-12-17 02:54孔丽丹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孔丽丹

(江南大学 团委,江苏 无锡 214122)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

孔丽丹

(江南大学 团委,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学生社团发展定位不准、创新继承不够、资源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应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保障其第二课堂功能的发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社团 科学引导 思想层面 实践层面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高校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丰富自我、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校园文化和育人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社团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进一步明确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功能,引导学生社团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高校社团管理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学生社团发展历史较晚,一般认为1904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是我国第一个高校学生社团[1],其后经历了两个鼎盛时期,一是“五四”运动前后,二是20世纪80年代后[2]。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客观上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有调查根据部分高校校园网站数据发现,目前国内重点高校拥有的学生社团数量平均超过100个,普通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一般都在50余家[3]。另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7.9%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同时参加了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6.5%和14%,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4]。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社团数量增加迅速,覆盖面持续扩大,社团类型逐渐丰富。在社团作为高校育人有效平台持续发挥作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一一浮现。

1.社团生气不足,缺乏创新。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规模大、类型多,但真正活跃在校园内,受到师生认可的优质社团却并不多。一些社团缺乏生气,开展的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死板,既不能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又缺乏创新精神,导致社团吸引力下降,社团成员热情大减,致使人才流失,社团陷入发展困境。即便是一些发展较好、成员素质较高的社团,如果不求新求变,也面临着社团发展到一定水平难以自我突破的局面。

2.社团流动性大,缺乏继承。

部分社团忽视了新老交替的衔接和社团精神的传承。由于社团内部结构流动性大,每年必有骨干离去,也必有新鲜血液注入,在此环境下,社团的传承问题可谓举足轻重。然而,很多社团骨干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得风风火火,却不重视对于下一届的锻炼培养,没有将社团的传统及精髓传承下去;再加之社团骨干呈“低龄化”趋势,自身工作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把握社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导致新老交替时组织紊乱,工作开展受阻。

3.学生认识模糊,定位偏离。

高校社团管理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自身学习的关系失衡,二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动机过于功利化。前者是社团成员一味醉心于社团活动,导致参与社团活动与自身学习的关系没有把握好,造成成绩一落千丈。后者是参与社团动机过于功利,部分社团骨干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把自己当成了领导者,服务意识缺失;更有甚者,把社团工作作为自己履历表上添彩的手段,全然不顾社团的长远发展或者将社团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导致社团活动以利益为前提,过度商业化。

4.社团发展失衡,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学生社团由最初单一的学习类、文艺类、体育类社团发展为文化艺术类、学术实践类、体育健身类、志愿服务类和职业发展类社团等[5]。然而,同类社团相互交叠,社团质量参差不齐,具有趣味娱乐和时尚新颖的社团往往更受大学生的青睐,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社团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一些侧重理论学习、专业学术类的社团则被冷落,参与人数少,活动形式单一,社团成员的认同感也相对较低。此外,归属于职能部门管理的社团相较于其他社团,由于其资源多,经费充足,更容易受到学生的追捧,发展更快。

5.社团资源有限,缺乏保障。

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也离不开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由于社团规模不断扩大,指导老师缺乏、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问题逐一暴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发展。目前,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并没有固定的津贴报酬,对指导老师的考核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和场地由于社团基数大,校方能给予的支持很少,大都是通过会费、社会赞助等渠道自筹经费,活动场地大都是申请租用的,不固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成效和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归属感,更有甚者,造成社团对校外资源依赖过重,脱离学校的管理。

三、科学引导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1.从思想层面加强引导社团科学发展的理念。

(1)引导社团加强自身建设。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形态愈发丰富,社团种类、数量均达到了一定规模和覆盖面,高校团组织应切实承担起指导、服务和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职责,引导社团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团组织要加强思想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科学发展,并确保社团在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允许的框架内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团组织应围绕学校育人这一中心工作,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大学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理论学习、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扶持力度,引导社团均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

(2)引导社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生社团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团组织要指导社团明确自身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点,兼顾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团组织要把握好社团自身的发展规律,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好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社团既要注重对成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又要兼顾成员个性的发展,将学生作为社团内涵建设的最高价值主体;其次,引导社团走品牌化道路,指导社团挖掘自身特色,提高活动质量,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校内塑造正确的文化导向,更好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3)引导社团干部明确自身职责。社团干部在社团内的特殊地位使他们拥有着社团大多数事物决策权利,作为社团的核心力量,学生骨干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团的发展前景。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学生干部的思想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才能为社团带来正能量,给社团建设带来正面作用。团组织应帮助学生干部正确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责范围,培养工作责任感,强化牺牲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干部在充分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总结的前提下,自主带领成员为既定目标展开工作,防止社会及其他因素对学生群体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2.从实践层面加强引导社团科学发展的举措。

(1)加强和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的社团管理体系是做好社团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社团由学校团委指导,校社团联合会或学生会社团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社团的管理监督,每个社团配备指导老师,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社团申请、注册、审批、注销等常规性工作,与时俱进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主体与管理责任,同时明确社团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引入考评和竞争机制,通过社团成员内部考评、社团之间互评、社团工作汇报、民意测评等途径全面考量社团成效,对优秀社团个人、集体、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对综合测评不理想的个人和集体要问责,甚至采取“末位淘汰”机制,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社团活力。

(2)引导社团丰富活动主旨。社团活动是社团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丰富和提高社团的有效手段,也是社团发展的核心竞争途径。团组织应当引导社团活动以创新性、服务性、实践性为特征,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以展现在校大学生蓬勃生气,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提高其软实力为大方向,以凸显社团特色、促进社团良性发展为小方向,策划组织活动。此外,传统的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颇为成熟,探寻新兴的活动形式也是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新媒体作为现如今迅速崛起的媒体形式,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具有颇大的影响力。因此,引导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扩大信息的覆盖率,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从而强化活动效果。

(3)合理配置校内外资源。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前提下,团组织应合理配备校内有效资源,使用团组织在场地、经费申请方面的权利,包括人员的调配、室内户外场所的申请、经费的使用状况等,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社团提供便利,促进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有针对性地与校外的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整合人力物力,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社团实现更好更高的发展目标。

(4)加强人才梯队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团组织应引导社团干部在充分把握第一课堂的前提下,在社团这个第二课堂中快速提升自我,助力社团建设。应将社团骨干培养纳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逐步形成低、中、高年级的“传帮带”式的梯队模式,对于领导才能突出的社团干部可推荐加入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社团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助力社团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社团与社团、学校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经验传授、指导帮助等途径,打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出众的社团干部队伍。

[1]孟庆恩.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董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文娟.基于管理视角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新思路浅析[J].文教资料,2008,(12).

[4]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韦蔚.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作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4).

猜你喜欢
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