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 以北京某市属高校为例

2015-12-17 02:54王继强钟名扬陈天宇郑晓明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信息

王继强 钟名扬 陈天宇 郑晓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 以北京某市属高校为例

王继强 钟名扬 陈天宇 郑晓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背景下,信息浏览行为、网上消费行为、交互分享行为、言论发表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普遍行为。本文基于北京市一所普通高校在大学生中所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大学生网络行为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发展报告》[1]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现代大学生群体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于互联网新技术学习能力强,运用得心应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进而日益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浏览、网上购物、交互分享、休闲娱乐等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4月,笔者在北京某市属高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9份,回收率99.7%;人群覆盖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层次,其中男生160名,占53.3%;女生140名,占46.7%。专业覆盖理科、工科、文科、管理、经济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些特点。

1.网络使用普遍。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得心应手,熟练应用各种新媒体进行网络聊天、交友、娱乐、信息分享、学习、购物等。他们已经成为聊天软件、网络论坛、游戏、购物平台等多种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本次调查发现:86.6%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其中17.1%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使用最多的网络功能(前三位)有:娱乐休闲60.3%,网络购物48.3%,浏览新闻47%。目前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寝室(72%),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软件依次为:微信(48.3%),QQ(36.7%),易信(14.7%),飞信(10%)。在当代大学生中网络的使用非常普遍,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2.网上消费频繁。

94.7%的大学生每月至少有1次网上购物行为。平均每月购物五六次的大学生占比达36%。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每周都要购物多于一次,由此可见大学生网上消费频繁。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对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调查中,41.5%的学生每月网上消费占月总消费的三分之一以内,13.1%的大学生每月网上消费占每月总消费的一半以上。在有关网上付费意愿的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习资料(45.7%)、游戏(28.3%)、影视(12.3%)是大学生最愿意网上付费的项目,后面括号中的数值是愿意付费的比例。大学生网上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不断加大,凸显了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3.倾向于朋友圈交互分享。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发展报告》显示,10-29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尤其是10-19岁的人群,有65.9%的网民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在本次调查中,在社交软件中大学生主要关注人群及比例(前三位)分别是:同学(63.3%),朋友(44.7%),“网络大V”(9%)。64.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好地开展沟通行为。同学和朋友组成的朋友圈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另外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络大V”只有9%的关注,与对同学和朋友的关注差距明显,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愿意与朋友圈进行交互和分享。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前些年对“网络大V”劣迹的曝光和处理,使大学生对某些所谓的意见领袖们有清醒的认识,对大V的关注量显著降低。近年来,网络传播从基于弱关系的微博传播到基于强关系的微信分享转向趋势明显,这是造成大学生倾向于朋友圈交互分享信息的一个原因。

4.倾向于自由发表言论。

在对大学生发现网络言论时的内心活动进行调查时发现,愿意在网上发言的比例占到90.8%,其中持“反正别人也不认识我,我什么都敢说的”态度的大学生比例占到14.8%,即便在实名制的论坛也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会经常发表意见,有20.7%的人选择偶尔发表意见。两者数据相加表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即便在实名制论坛也会自由发表言论。在对大学生上网浏览信息的调查中发现,有34.3%的大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关注网上的各类时政热点,而时政热点类的信息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的舆论焦点,在与部分学生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非常关注贪污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等网络热点事件。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倾向于自由发表言论。网络空间给了青年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大学生对社会舆论的辨别力和抵抗力明显较弱,其思想与行为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多元影响。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信息阅读方式的影响。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占总上网人数的85.8%。而在本次调查中印证了这一点,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是:手机(79%)、平板电脑(28.3%)、笔记本电脑(19%)和台式电脑(9.6%)。由于近年来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诸如宽带的普及,wifi基础设施的逐步普及,电信资费和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人们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成了可能。当手机阅读信息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方式的时候,碎片化、划屏式阅读成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流方式,同时由于各种APP的流行,使得信息的阅读和分享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基于弱关系的微博的“病毒式”和基于强关系的微信“分享式”传播,会使网络信息凭借新媒体的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开来,弥漫于整个网络空间,进而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影响。

2.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西方文化通过网络不断渗透,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价值观多元化的重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张晓京等在“‘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当代大学生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理想信念逐渐弱化[2]。在现实的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哈韩哈日,有的信仰宗教等不一而足。当代大学生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而在目前的社会中,西方文化通过各种符号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好莱坞大片、NBA、iphone等符号和载体形成的西方影视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每天都在影响流行文化的构成。本次调查发现,有54.3%的大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运用网络流行语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渗透,影响到流行文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关注个体权利意识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在对发表网络言论时内心活动的选项中,有14.8%的人选择“我什么都敢说”,有46.2%的人选择“该说得说”,有20%的人选“仔细斟酌”,只有9.2%的人选择不发言。即便把场景限定在实名制的论坛,有15.3%的人选择经常发言,20.7%的人选择偶尔发言。大学生构成了在网上敢于直抒胸臆的网民群体,这一群体是形成意见领袖的基础。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热衷于通过网络发布和分享信息,会为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事情积极发声,为自己代言。例如,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呼吁学校装空调,大学生为毕业证、学位证与母校打官司主张自己的权利等事件,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群体非常关注个体权利,表达欲望强烈。

4.社交软件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运用社交软件的频率选项中,有25%的人选择“时刻关注”,56%的人选择“有空就看”,“偶尔关注”的人群占15.7%,只有3%的人选择“不怎么关注”。在社交软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有25.3%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有64.3%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之后有3.6%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影响”或“完全没有影响”。由数据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大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观念特征、心理需求、知识结构,生活志趣和利益等方面的相似性,特别有利于形成价值观念上的相互认同,而社交软件的大量应用使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形成一个个强关系的圈子。圈子的形成会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形塑作用。

三、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媒体环境中,对媒体信息和媒体传播影响应当具备的能力。[3]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时随地受到网络空间多元信息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果缺乏教育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就极易发生偏差和异化。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解读、评价、判断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网络热点事件辩论等活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2.加强朋辈教育,培养身边的意见领袖。

朋辈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4]。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5],指的是日常关注社会公共话题、对于焦点话题及时发表舆论,进而对人们的观点形成影响的人士,包括大量活跃在网上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各界精英等。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交软件的频繁使用,使得朋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用大学生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身边的典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应积极引导师生成为“意见领袖”,发挥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领袖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符合新媒体特点的校园文化新形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应用越来越频繁,通过在朋友圈快速分享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成了大学生的主流沟通方式。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报、客户端程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高校的部分职能部门、各学院、学生社团组织都纷纷开设了微信、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师生关系的校园文化相比,现阶段的校园文化,应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强调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的师生平等意识,思想教育的形式上应善于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内容上应善用网言网语,活泼生动,接地气。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工具,现实和虚拟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氛围。充分运行新媒体的力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4.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57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1小时。从CNNIC历年发布的统计报告可以看出,统计涉及的各项指标都会有数值的增长,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网上消费行为、交互分享、言论发表等网络行为与信息阅读方式,西方文化影响,个体权利意识和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都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网络行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规律,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将为以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5-6-1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P0 20150203548852631921.pdf.

[2]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3]林爱兵.新媒介时代受众:媒介素养、媒体素养和传媒素养教育,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4]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8.

本研究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及特点规律研究”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影响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