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12-17 02:54濮方龙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心理

董 琳 濮方龙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高职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董 琳 濮方龙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高校毕业生压力重重,对于学历不占优势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更是人人自危。高校在就业要求的大环境下,常常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分析与研究,长此以往必将对高校就业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围绕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研究及工作建议等展开研究。

就业心理 高职院 毕业生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日趋复杂,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校的实际就业之间矛盾越发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承受了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就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2],高职院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多数又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面对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情感释放的渠道,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高职学生特点及就业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构成较复杂,有高考分数相对较低、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普高学生;有毕业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通过单招录取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不参加高考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情绪管理、抗挫折能力等都相对较弱。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由不成熟到成年期的青年阶段,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又都处于过渡阶段。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高职毕业生都手足无措,不能积极面对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前高职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系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择业过程中仅从自身需求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素质不佳,就业地点和范围过于缩小,还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等情况。

2.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持续的、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还未正式进入就业期,焦虑、困惑、自卑、从众等情绪就已经广泛地存在,毕业生也感觉不到相应的能够缓解负面情绪的社会支持,因此很容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2.1 就业认知方面。

2.1.1 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高职毕业生多数缺乏对自身准确的定位与研究分析,面对用人单位时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学历、知识、能力都落后于本科生、研究生,不主动争取适合的工作,错失好的就业机会。

2.1.2 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

社会认知主要是了解社会需求,包括了解社会需求量、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很多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需求认识不足,就业前只顾埋头找工作,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市场需求等缺乏了解,导致就业时出现认识偏差,盲目就业,错失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2.1.3 职业认知方面的问题

职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认识。高职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准备不足,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前缺少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优劣势的认真研究分析,择业往往受大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模糊,没有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

2.2 就业情绪方面。

2.2.1 焦虑情绪

就业大环境的压力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深感困惑,常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适当的焦虑和压力有助于完成任务,但过度或持久的焦虑情绪将会形成焦虑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2 悲观情绪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害怕碰壁、容易受挫,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调整心态,悲观地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与研究生、本科生比较,高职毕业生更容易自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心理。

2.2.3 不满情绪

高职院校办学大多采用3年学制,最后一年多在企业实习,实际在校时间为2~2.5年,往往带来的结果是毕业生没有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展出自身的能力就仓促就业了,工资待遇自己不满意,能力和素质也让就业单位不满意。

2.3 就业社会心理方面。

2.3.1 依赖心理

“90后”大学生多数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自己的事情都习惯于依赖父母、老师,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求职更是过分依赖自己的亲人、朋友,尤其是父母,来自家长个人意识比较强烈家庭的学生更显著。

2.3.2 从众心理

高职毕业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忽视个性和自我的创造性,表现出无主见、不能独立思考,同时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主动了解应聘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常常抱有随大流的心理,导致个人就业取向上也从众。

2.3.3 攀比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正确、客观、公正地对自己进行分析,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公司的需求,盲目地攀比工作地点、工作单位知名度、薪酬待遇、工作设施及生活环境等。

3.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客观原因。

3.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国内外就业形势严峻、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的不平衡性等,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用人单位在此情况下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误区与偏见,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缺乏认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不高,因此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得不到正确对待,从而加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危机,引起了就业心理问题。

3.1.2 学校环境的影响

目前阶段高职院校存在学校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重视提升技能而忽视文化教育等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偏向形式化,没有很好地调整专业结构,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同时学校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不系统、不科学,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细致、深入。

3.1.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的氛围等。现在的毕业生多数从小被父母和亲人娇惯、宠爱,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也很高,多数家长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就业市场的发展与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却习惯性给予毕业生就业指导,这也容易导致毕业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同时高职院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很多家庭对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学生寄予改变家庭命运的期望,缺少就业方面的沟通,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3.2 主观原因。

3.2.1 就业观念不合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在达不到期望时心理冲突也越大,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往往都怀有美好的愿望,缺乏理性分析,自身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需求有较大落差,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不平衡,加剧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3.2.2 自身综合能力欠缺

高职毕业生多数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校期间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够勤奋刻苦,导致毕业时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就业准备不充分等,这些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本质原因。

3.2.3 竞争意识缺乏

高职毕业生多数缺少对自我正确的定位与自身优势的研究分析、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缺乏对就业市场和就业需求的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前,常常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短板”,却没有意识和行动积极改变和弥补自己。

4.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政府。

当前社会就业困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关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职教育办学,尽快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对高校开设专业的审核和控制,更重视突出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的发展。

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和条件[4]。政府应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社会关怀,国家要重视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多地提供择业机会,监督和保障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4.2 高校。

高职院要不断优化招生结构与规模,关注社会的需求,构建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积极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改革体制,增强大学生综合竞争力。

高职院就业服务工作要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及早启动,加大就业指导服务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内容与形式,发展生涯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积极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鼓励多形式创业。

要健全就业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完善就业心理指导信息渠道。帮助在校学生心理调适,全方位适应就业市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完善的就业咨询体系,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4.3 家庭。

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坚持做毕业生坚强的后盾,在择业过程中给予足够鼓励和信任,为毕业生提供思想交流和宣泄的环境,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4.4 大学生。

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利用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同时对自身有准确定位和优劣势的研究分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在校期间要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完善自我,提高自身择业竞争能力。同时加强求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潜能。美国就业指导专家认为就业困难的学生主要的问题就是就业信息不畅通和缺乏职业技能[4]。

面对就业困难与问题时,要学会正视问题、做到放松心情、学会心理调适,从而缓和心理冲突。学会不断调试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5.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长期的一线学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就业问题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是关键。

5.1 大学生要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职业发展的目标。职业理想的选择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职业目标的实现,最终将影响整个人生目标的实现和人生规划的实施。在校学生及早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会激励自己更努力、更勤奋地打拼。

5.2 就业指导需全面化、细致化。

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化社会认知,帮助在校生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情况,同时有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对已经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要明确心理辅导目标,合理安排心理辅导内容,选择合理的辅导方式。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2]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7-09.

[3]吕峰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华章,2014,(2):130.

[4]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10,(3):54-56.

2013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社科教研课题(项目编号:NJCC-2013-YB-07)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心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