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中体育元素的文化探析
——以飞天为例∗

2015-12-21 08:04
体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石窟飞天

王 海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石窟中体育元素的文化探析
——以飞天为例∗

王 海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形成的伟大艺术成就,本文运用史籍文献、实物资料等方法,通过对云冈石窟中壁画雕塑的进行探究、分析,总结云冈石窟中的体育元素,反映古代民间的现实生活。

云冈石窟;体育元素;飞天

1 前言

石窟,一种依山开凿的侧洞,属于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佛教之中大爱世界、隐世修身的思想使得僧侣们非常愿意选择安静的山岭作为修行之地,为方便生活,便依山凿洞,建造寺庙。石窟中的故事大多数是佛教典故,传入中国之后,在延续了中国古代壁画雕刻中的技艺手法和审美观念上又引进印度艺术的精髓,石窟中的艺术形象属于宗教文化,但是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石窟中反映的也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表现,虽然不是直接写照,但却从侧面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景象。

2 云冈石窟中的体育元素

中国石窟中的体育元素是十分常见的,大多产生在宗教文化的气氛下,而宗教文化总是可以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从石窟壁画以及雕刻中发现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其中舞蹈最为突出,并且多以飞天的形式出现。

石窟中的舞蹈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人们想象的天乐舞,二是人间的民俗舞。云冈石窟的飞天在经历了汉化的洗礼之后,拥有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生活中的舞蹈渐渐融入,极具时代特色。

云冈第2窟东壁上层,飞天手臂轻舒,姿态委婉,有西凉舞蹈闲雅的特征(如图1)。第30窟窟顶,飞天神态优美文雅,帔帛轻飏,通过帔帛的飘动来表现绸舞的柔美,与飘带舞十分相似(如图2)。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飞天布满整个上层,身姿转动舞步婀娜,动作潇洒而不失典雅,举手投足都体现着女性的柔美(如图3)。

图1

图2

图3

3 中国三大石窟中的飞天

在石窟艺术中,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形象,她们飞行虚空,姿态优美,在中国称之为“飞天”。其实飞天是一直存在的,在西方神话与中国传说之中,都有着各式各样天使和飞仙的故事,而石窟中出现的飞天都源自于印度。乾闼婆原本是帝释天的音乐之神,常飞翔于云霄之中歌舞散花。乾闼婆被佛教吸纳为佛界神祗后,祛邪镇魔的武神一面大大的消退,而附以更多的载歌载舞的特性,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舞于天空,以彰显佛国歌舞升平的美妙净土世界。紧那罗为乾闼婆之妻,由创造之神梵天用脚趾所造,善于奏乐和歌舞,被佛教收容后,与乾闼婆同伺伎乐之职。

生活中人们把飞天又分为狭义的飞天和广义的飞天。狭义的飞天是指佛教护法乾闼婆和紧那罗。而广义的飞天则为飞行自如的各路天神。不管是狭义的飞天还是广义的飞天,其共同特点都是飞行时不借助外力,如翅膀、云彩,凭着自身的身体动势以及衣裙、披帛的飘逸,表现欢快飞翔的动感,其目的在于为佛园天界增添生机勃勃而又绚丽多彩的吉祥喜兆之氛围。中国的三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都多次出现了飞天的形象,每个石窟中的飞天形象看似一样,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是大不相同。

3.1 “婆娑”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大多是集群出现,凌空而起的身姿显得端庄沉稳,具有一种稚拙美。云冈石窟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真实地反映了鲜卑游牧民族强健豪放的精神,具有粗狂厚重、轻盈婆娑的艺术风格。

图4

图5

早期昙曜五窟(云冈石窟20窟):身体有凌空浮动之感,但整体仍有下降,表现为形态不够轻盈,动势不强,衣带没有与形体结合(如图4);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云冈石窟7窟):飞天俩俩相随,互相呼应,身体弯曲的幅度增大,飞行的动势加强(如图5);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云冈石窟34窟):飞天的形体夸张,动作舒展大方,轻盈飘逸,衣带的飘动与形体充分结合,飘飘欲动(如图6)。

图6

图7

图8

3.2 “婀娜”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则逐渐出现人性化的趋势,较云冈石窟而言则转变为精致细微。龙门石窟的飞天舞姿窈窕,形象优美,身形修长而圆润,在造型上展现出了“S”型曲线。呈现出典雅华贵、体态婀娜的艺术风格。

图9

图10

早期(龙门石窟古阳洞):身体动势较弱,依靠飘带来体现飞行的意识,但让人感觉是负重飞翔,身形显得笨拙,不自如(如图7);

后期(龙门石窟莲花洞) :身体弯曲,婀娜多姿,尤其是腿部卷裹在长裙中,曲折飘拂,无重心,像天空自由漂浮的云朵(如图8)。

图11

图12

3.3 “飘逸”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各式各样的飞天在不同时间段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莫高窟的飞天一直都在追求着不断变化,每个时期的飞天都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她们轻歌善舞,表现出柔媚动人、飘逸时空的艺术风格。

北魏(莫高窟248窟):其一为大开口“U”字形,较北凉时期,姿势自如优美;其二飞天一腿在后,飘带自然飘动,形成升空的效果(如图9);

北凉(莫高窟257窟):身体扭转成“U”型,有下沉坠落感,双脚上翘,飞行舞动的感觉比较弱,显得十分愚钝,身体也是僵直而生硬(如图10);

西魏(莫高窟249窟):其一为“U”字形,比之前的姿势自如优美;其二身体呈流线型,就像在天空中自由滑行,飞天迎风飞翔,身体轻巧如燕,动作飘逸,飞行动态完全依仗飘带、云流的飞扬(如图11);

北周(莫高窟428窟):其一姿态呈“U”字形,比较质朴,就好像是莫高窟北凉时期飞天的特点。其二是身体弯曲,飞行依靠飘带、衣饰的飞扬。与西魏时期相比,飘带与衣饰更加有节奏,更符合迎风而行的特征(如图12)。

4 云冈飞天的特征分析

云冈石窟现存的飞天约两千四百余身,或飞翔于窟顶藻井,或飞跃于龛眉内外,或飞舞于佛背光之间,有的徒手舞蹈,有的持乐演奏。有菩萨形飞天、高髻形飞天、锥髻形飞天、逆发形飞天、剃发形飞天。云冈石窟的发展历程通常被称为三个时期,飞天也与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雕刻艺术的发展相适应,表现出三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4.1 雄伟磅礴的早期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早期工程受到北魏佛教注重修禅的宗教思想影响,作风大气,简约干练,窟内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景象。云冈石窟早期代表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两身飞天在大佛的头顶(如图13和图14)。飞天体型雄伟,身形折腰,袒露的上身斜披缨络,下着紧贴双腿的大裙,裸露双足,仪容端详,眉毛呈细长形,双眼炯炯有神,嘴角带有笑容。

图13

图14

4.2 金碧辉煌的中期云冈石窟

历时19年的云冈石窟二期工程,同前一时期相比,云冈石窟的中期工程在洞窟外形、整体内容、题材取向、风格造型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飞天的形象也比前期更加社会化世俗化,中期的云冈石窟主要集中在第

6 -12 窟。

云冈石窟中期的雕刻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位置,在窟顶上雕刻作为一种刻窟模式最初开始于第7、8窟,贯穿云冈石窟的开窟历程。第7、8窟作为一组双窟,其中第7窟雕刻飞天48身,第8窟雕刻飞天53身,他们成群结对,神游其中,手持莲花,轻衣飞扬,姿态飘渺,具有回旋流动之美,把人们带入极乐天堂。

云冈石窟中期飞天的雕刻除在窟顶外,形式十分多样,常如于一下几种:

龛眉格内:盝形龛内多座弥勒像,飞天分布龛眉格内的每个角落,是飞天常如的雕刻位置(如图15);

拱龛眉内外:尖拱龛内大多是刻有坐佛,在坐佛的四周,飞天布满龛眉内外(如图16);

门拱顶部:传承了窟顶雕刻的模式,如于第10窟门拱顶部,逆发赤足,熠熠生辉(如图17);

图15

图16

龛沿缘:每一个佛龛的龛沿缘都刻有飞天,手持各种乐器,共奏佛音,翩翩起舞(如图18);

图17

图18

佛教故事中:飞天经常出现在佛教的故事中,用于营造氛围,装饰构图(如图19);伎乐飞天:佛经中,乾阔婆为乐神,紧那罗为舞神,到了云冈石窟中期,二者合二为一,袒身绕帛、赤足,手持有多种乐器,表现出强烈生命内涵(如图20);明窗顶部:同门拱顶部一样延续窟顶雕刻的风格,如第10窟明窗顶部,团莲周围八身飞天舞动身姿,随风驰骋(如图21)。

图20

图21

第6窟西壁:左臂上扬,左腿高吸跳跃,舞者回头向后望,神采飞扬,表现出乐观向上充满力度的感觉(如图22);

第7窟拱门两侧重层塔柱上:两身剃发形飞天,身体强壮,结伴舞蹈,具有北方汉族的特色(如图23);

第7窟拱门弧面:两身剃发形飞天,身体强壮,结伴舞蹈,具有北方汉族的特色(如图24);

图22

图23

图24

第9窟后室明窗顶部:八身飞天环绕在团莲的四周,四身逆发彪悍,叉腰踢腿充满阳刚之气,属北方少数民族男性劲舞;四身高发髻,委婉悠扬,属汉族女性软舞(如图25);

第9窟后室南壁门楣内:飞天右腿朝后曲掖,右手高高举起,好似超人般直飞云霄(如图26);

第12窟明窗沿缘:飞天舞伎左腿前探,右腿后蹬,双手举于体前,拍手称赞(如图27)。

图25

图26

图27

图27

图28

4.3 清爽高贵的晚期云冈石窟

云冈晚期的石窟集中在第21-45窟,主要由留居平城的中下官吏和百姓营造,造像是为生者求福,为亡者请安。云冈石窟晚期的雕刻已经没有了早起强烈的国家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实用性和世俗性。云冈石窟晚期飞天的代表作品应属第34窟,该窟的雕刻线条粗犷,姿态轻盈飘逸,像是飞鸟展翅,十分传神。拉粗拉长的手臂是腰身更加的纤细,极富动感。第38窟顶部的更是有了手托日月,乘骑孔雀和御龙的飞天。

第21窟东壁上层:龛眉上六身飞天,手持不同乐器,边奏乐,边舞蹈,回首向后望,翩翩起舞;上层四身飞天,飘带随风而动,灵活十足(如图27);

第34窟窟顶:飞天线条粗狂,姿态轻盈,飘带舞动,像是天上的鸟儿,活动自如,栩栩如生(如图28);

第38窟窟顶:左边飞天手托太阳,右边飞天手托月亮,日月相照,体现积极阳光的体育精神(如图29);

第38窟西壁:御龙在左,腾空飞行;孔雀在右,展翅翱翔,飞天乘骑在上,舞姿轻盈,如履平地(如图30)。

图29

图30

5 小结

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云冈石窟的飞天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融汇了各时期各地区不同文化的特点,让沉静而乏味的洞窟有了勃勃生机,唤起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梵宇开金地,香完凿铁围,影中君像动,空里从灵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宋煜在观看云冈石窟后对于飞天形象的生动描述。历经千年的云冈石窟,集佛教、生活、民族于一体,宏伟的模式,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通过对云冈石窟的深入研究,我们从雕塑、壁画中看到了古时人民的生活及民间体育活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对于我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帮助。

[1]李治国主编.云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冯骥才主编.中国大同雕塑全集·云冈石窟雕刻卷[M].中华书局,2010.

[4]昝凯.云冈石窟[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5]李雪芹.云冈石窟—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著.云冈百年论文选集[C].文物出版社,2005.

[7]李恒成.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赵昆雨.云冈石窟乐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2):34-43.

[9]路志峻,李重申.麦积山石窟体育文化考析.[J].敦煌学辑刊,2003(1):121-124.

[10]刘晓毅.试论佛教石窟中的飞天.[J].敦煌学辑刊,2004,(2):95-98.

[11]程乃莲.云冈石窟中飞天造型刍议.[J].美术观察,2005(1):100.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port Element of Yungang Grottoes——Grandhanra in Caves

WANG Ha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Shanxi, China)

Yungang Grottoes, being the greatest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ancient ag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carved grottoes in Chinaese history. Yungang Grottoes, with the large scale and the grand momentum,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excellent and typical art work after the Buddhist being spread eastward.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historical records, documents, etc. to analyze the sport element of the painted statues in caves.

Yungang Grottoes; sport element; grandhanra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项目(WSH2014C015),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2069)。

王海(1979-),山西右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石窟飞天
飞天之梦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酒坛飞天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