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对策

2015-12-21 08:53朱凯利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祖父母隔代儿童心理

【青少年研究】

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对策

朱凯利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隔代抚养当前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儿童抚养方式,但由于隔代抚养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也随之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于隔代抚养儿童的讨论和研究也就越来越广泛。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取400名幼儿园的适龄儿童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从儿童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去讨论总结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建设性结论。

关键词:心理健康;隔代抚养

收稿日期:2015-1-8

作者简介:朱凯利(1979-),男,陕西宝鸡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公共事业系讲师,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B844.1

20世纪70年代,美国隔代抚养儿童的家庭与日俱增,关于隔代抚养儿童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学术界就已经针对隔代抚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隔代抚养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在我国有60-70%左右的儿童是在隔代抚养的模式下成长。当前关于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在国内也已有较多论证和研究,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对隔代抚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上述研究多以描述性居多,而真正的实证研究很少,整体研究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对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结论,为进一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工具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根据儿童的年龄结构,在幼儿园随机抽取400名儿童,其中有效样本385人。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当今儿童的抚养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形式:父母抚养儿童(N=122)、抚养人(M=244);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N=138)、抚养人(M=502);隔代抚养儿童(N=125)、抚养人(M=238)。父母抚养儿童,顾名思义即是指由儿童的父母亲自带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是指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共同抚养孩子,例如孩子的父母平时上班比较忙,由祖父母看护和教养,下班后,父母再亲自教养;而隔代教养,是指由于孩子的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孩子的祖父母承担起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由祖父母教养。

(二)调查工具——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的问卷共包括42个项目,分为4个方面,分别为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得分越高,说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为0.82~0.87;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85~0.91;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2~0.85。

(三)统计方法——方差分析、t检验

二、调查结果

(一)不同抚养模式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评分比较

表1 不同抚养模式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评分比较(x±s)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隔代抚养儿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父母亲自抚养儿童三种抚养模式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不难看出,在儿童的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性问题这两项中,隔代教养儿童的得分与父母抚养的儿童和共同抚养的儿童有较大差异,得分显著低;另外,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两项得分中也是能看出隔代抚养儿童的分数是低于共同抚养和父母抚养的儿童的,共同抚养儿童的分数是低于父母亲自抚养儿童的。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在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四个方面的分数都是高于共同抚养和隔代抚养的儿童的,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三种抚养方式中,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是一种最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抚养方式。

(二)隔代抚养模式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评分的年龄差异比较

表2 隔代抚养模式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评分的年龄差异比较(x±s)

分析:表2显示隔代抚养儿童的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社会适应性问题各项得分是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的,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总分的差异。在三个年龄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3-4岁的儿童得分是最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得分也呈递增趋势。心理健康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年龄越长的隔代抚养方式下的儿童心理健康程度优于年龄较幼小的儿童。

(三)隔代抚养方式下抚养者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影响

调查对象中,隔代抚养儿童的抚养者共有238名,是儿童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从他们的受教

表3 隔代抚养中抚养者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心理健康

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6.39%,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22.69%,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10.92%。通过调查和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隔代抚养儿童的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会适应性问题跟抚养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有较大的关系,随着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隔代抚养儿童的各种问题的得分是逐渐高于抚养人受教育程度低的儿童的。从心理健康得分来看,抚养人受教育程度越高,隔代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越高,换言之,也就是心理越健康。因此根据此项调查表明,负责隔代抚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在隔代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调查结果讨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相对于父母抚养的儿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模式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而且社会适应性差,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总分较低。在情绪、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抚养的儿童是明显好于共同抚养和隔代抚养的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也是优于共同抚养和隔代抚养的儿童的,所以说隔代抚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隔代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方面是不断提高和改善的。3-4岁的儿童的各项分数均低于其他年龄段,原因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受到环境和抚养人的影响更为深刻。

(二)隔代抚养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 抚养人的过度溺爱和保护

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多数抚养人对孩子百般溺爱,百依百顺,在教育上存在娇惯,偏袒甚至无原则的纵容。加之国内普遍存在的“隔辈亲”现象,隔代抚养人的溺爱程度更是严重。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极易养成孩子任性放纵的不良习惯,最终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的可能会存在两个极端现象,要么专横跋扈、胆大妄为,要么孤僻胆小、软弱退缩,一旦走向社会,遇到小小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自杀。而且祖孙之间因没有共同语言而难以沟通,从而造成隔代抚养模式下成长的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以至于造成孩子任性放纵的不良习惯,最终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2. 父母爱和教育的缺失

大多数隔代抚养儿童的父母迫于经济压力,无暇亲自抚养孩子,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出去打工赚钱养家。但情感的需要是祖父母给予的爱都无法替代父母的爱,因此,由于父母爱和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可能不被认可,很难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不到挖掘,一味的在庇护中成长,一旦破壳而出,必然出现很多不适应的问题。

3. 抚养人受教育程度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养儿童的需求

在隔代抚养方式中,由于抚养人没有系统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接收能力有限,加上观念相对落后,很难改变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比较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习惯用固有的经验养育孩子,缺乏运用科学,新颖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之间矛盾处理过程中,隔代抚养人往往感性多于理性,一味的偏袒或者维护,无法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是非观。

综上,纵使隔代抚养儿童能够减轻孩子父母的负担,满足祖父母的天伦之乐,但隔代抚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不利,面临更多的人际关系,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自己一生中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对策

隔代抚养儿童是当今我国社会大形势下必然出现的一种儿童抚养模式,因此讨论在隔代抚养过程中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尤为重要。

(一)祖父母转变教育理念

负责抚养孩子的祖父母老一辈人,应该坚持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紧随时代潮流,转变固有的保守思想和观念。积极学习和研究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和有效。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保护,积极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及时说教并予以批评,及时纠正孩子性格中的不足。

(二)父母自身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抚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只是提供孩子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情感和精神上的关爱。父母的情感注入对于孩子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满足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情感慰藉和精神鼓励。作为父母,要真正的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未来健康成长担起重任。充分担当好自己的角色,不应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换取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相对于祖父母而言,父母文化素质、性格特点、社会地位、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下一代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自身应加强对自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加强亲子互动,而且也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辛劳付出,协调好隔代抚养和亲子教育的关系,从而共同协作,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抚养人之间多加强沟通,相互理解

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成员之间应多多加强沟通,统一教育理念。因为两代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的差异,接受的文化不同,在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会有所差异,这些均会在家庭成员中经常产生分歧,引发家庭矛盾,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加之,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家庭成员之间说话的方式、语气、个性等也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会有助于孩子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谦虚,团结合作的优良品格的形成。

(四)加强社会多方的合作

孩子是未来国家的栋梁,隔代抚养儿童所引发的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的关注和投入,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予以重视。首先,学校应经常对家长特别是隔代抚养儿童的祖父母进行教育,使其掌握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抚养儿童。其次,媒体等社会群体可以利用报纸、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育儿理念,社区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或者活动,相互传授抚养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抚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

[2]刘婧.对隔代抚养家庭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4.

[3]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73.

[4]常艳丽.隔代教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2:12.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137-139.

[6]柯俊波.隔代教育家庭中教育冲突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7]汪萍,宋璞,陈彩萍等.隔代抚养对1~3岁婴幼儿智能发展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2:1006-1007.

[8]李洪增.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养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6):28-30.

[9]胡晓峰,谢健,张建云.论隔代抚养的利与弊[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4,3:109-110.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Research and Strategy

on Grand-Parenting Children′s Raising

ZHUKai-li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710068, Xi′an, Shaanxi, China)

Abstract:Grand-parent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very common child rearing methods, but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grand-parenting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eople thus gave more priority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it turn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 the study of 400 randomly selected kindergarten school-age children as sample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vestig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hildren′s emotions,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to discuss and summarize grand-parenting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o offer constructive conclusion for solving this social problem.

Key words:Mental Health; Grand-Parenting

猜你喜欢
祖父母隔代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