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

2015-12-21 16:39张源杜玮
会计之友 2015年24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张源 杜玮

【摘 要】 研发激励的财税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为揭示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与财税激励政策的关系,收集了88家沪深两市广东民营企业数据,构建了以研发投入强度为基础的变量指标,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与企业资产规模及企业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国家财税激励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继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原动力。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 财税激励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4-0122-03

一、前言

技术创新是一种公共产品,带有正外部性。其边际成本为零,即使多一个人享用,也不会增加成本,这就造成了“免费搭车”的现象,同时抑制了个体的创新动力。于社会而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降低了社会总福利。这个时候市场失灵,对研发起激励作用的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就开始发挥作用。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是理性人个体,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高门槛的特点,主客观上都会影响企业个体自主创新。政府只有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利益倾斜,才能激发理性人的创新动力。特别走在创新前沿的国家,它们的共有特征就是制定了激励技术研发的财税政策。美国1981年引入了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法国是1983年,澳大利亚是1985年。德国和日本也是很早实施财税激励政策的国家。这些国家领先实施财税激励政策,促进国内的研发创新。直到现在,它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远远高于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基本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都在30%以下。可见,研发激励的财税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根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全省R&D经费总量为1 443.4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1 237.5亿元,占广东R&D经费总量的85.7%。R&D项目4.09万个,发明专利申请4.72万个。广东工业企业三大行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研发投入量为5.5亿元、1 216.19亿元、15.80亿元。其中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98.3%。客观表明,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竞争力,而只是重复简单地扩大生产,企业随时有可能因为经济的衰退而被迫退出市场。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共识。

我国自1994年开始征收所得税以来,为了激励创新,逐渐放宽了研发费用扣除门槛。直到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对研发的激励。我国的财税激励政策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之前,向特定企业特定项目提供资金补助;研发投入之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形资产加计摊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降低研发的资本成本,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动力。针对这些财税激励政策,广东省民营企业是否有效利用,不同企业规模,在利用政策的有效性上,是否有差异?以此需要作出何种政策调整,这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从税法制度上明确并健全了对研发投入的激励。与其配套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一切从事研发活动的居民企业。根据广东信息统计网的数据,广东省R&D投入强度从2008—2013年连续6年实现递增,分别为1.41%、1.65%、1.76%、1.96%、2.17%、2.23%。2013—2014年广东省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占4.8%,逐渐缩小;第二产业占比46.4%,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占比48.8%,逐渐扩大。2013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25.1%,先进制造业占比47.9%;2014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25.7%,先进制造业占比48.1%。2013年,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中的部分科技税收政策为辅助的广东省企业科技税收政策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学习和关注政策,对政府重点支持领域和政府关注的科技动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政策申请的数量在不断提高。由此提出假设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我国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最为常见的分为两类,直接补助和间接优惠,包括政府补助、税前加计扣除、折旧加计扣除、投资抵免。加计扣除、折旧政策和投资抵免政策加速研发投入资本的回收,又由于这部分支出可以加计扣除,起到抵税效应,降低了研发投入的资本成本和风险。这种政策的税收激励对象为从事研发活动的所有企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研发投入的项目,投入成本在事后可得到税收优惠。这样的政策具有公平、透明的特征。政府补助是政府在企业投入研发前,针对特定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直接补助给企业的特定研发项目,往往要求企业有该项目的配套资金支持,并且该项目不一定符合市场效益,但是该项目一定要符合社会效益。因此,企业没有选择研发投入项目的自由权,必须按照政府重点支持的范围。政府补助具有直接、收益明显的特征。两种激励政策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但究竟哪一种激励政策更为有效?大部分学者认为税收激励较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由此提出假设2:利用税收激励政策比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

1999年Fishman and Bob、1998年Holmstrom研究证实公司规模是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但前者认为公司规模与其研发投入正相关,而后者看法相反。我国学者实证研究表明2008—2009年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更敏感,尤其是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从企业自身讲,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管理偏向高水平。这样的企业组织应对市场环境有利或有害的变化,反馈速度快。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超前于经济发展;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能及时调整投资范围,缩小风险资金。由此提出假设3: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财税激励政策,研发投入较少。

研发创新是一项正外部性产品,对于理性人来说,个人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收益,而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就会降低个人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是整个社会研发投入低存在的系统因素。研发创新具有极高风险性,成本的大量投入能否按计划收回是不确定的。即使研发投入资本成为沉没成本,也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故企业作出研发决定时,客观上要受到企业是否有充足经营利润的限制。由此提出假设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二)模型建立

Rdr=α+β1lnGi-1+β2(25%-Cit)+β3Ct+β4M+

β5Gpt-1+ε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Rdr代表投资强度,即R&D/当期销售收入。由于目前研发费用并非财务报告必要披露内容,所以目前财务报告中没有明确的科目归集研发费用。根据会计分录记账原理,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期末会被计入无形资产;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的数据是通过财务报告手工搜集而来。

2.解释变量

lnGi-1代表政府直接补助的对数。为消除其异方差性,进行对数化处理。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研究表明,政府科技资助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互补效应或者替代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大部分研究支持互补效应。程华、赵祥(2008)采用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滞后一年的R&D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越大,政府科技资助激励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支持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互补效应,政府的科技资助促进研发投入,选用前期的政府资助数据,预测其系数为正。

Cit代表企业所得税税负,25%-Cit代表企业所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25%-Cit值越大,企业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越多。Cit等于所得税费用与税前利润的比值。Ct代表企业的流转税税负。随着“营改增”扩围,流转税税负减轻。我国学者对税收激励的观点归结为:税收激励政策促进了研发投入,但刺激效应有限。

虚拟变量M,本研究将资产规模作为虚拟变量M,大型民营企业取值1,中小民营企业取值0。根据2011年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型企业。

3.控制变量

销售毛利Gpt-1代表企业上一期的盈利能力,表明当期若进行研发投入,是否有留存收益配套。考虑到当期的投资决策,一般由上期期末决议,这里的变量选择上期的销售毛利Gpt-1。如果企业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筹资的次序上,企业优先动用内部留存收益,降低研发投入的资本成本。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力强的企业具有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销售毛利,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企业研发投入。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和筛选

本研究数据收集来自企业层面,涉及企业数量多,民营企业之间财务素质参差不齐。若进行问卷调查,不能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不易取得可靠性数据。考虑到这个问题,笔者选取了财务状况透明度高的沪深两市民营企业。根据收集的396家上市企业相关数据,制造业上市企业占上市企业的66.41%,其他行业企业占比较少。近年来,我国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广东省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仅占6.82%。一方面表明,广东省民营企业资金投入的层次低,投入领域集中。另一方面,加强广东省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关键是要激励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是否能有效通过财税激励,刺激企业投入研发,提高创新水平,不同行业对研发投入资金的需求不同,例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行业研发所需资金较少。信息技术行业虽然研发密度较高,但是在广东省形成一定规模的上市企业较少,构不成研究的大样本。去除行业不同对财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数据来自2013年沪深两市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的截面数据。剔除异常企业数值外,选取了88家样本数据。

(二)统计分析

针对以上假设,将2013年的截面数据用SPSS Statics 19.0按照强制进入法(Enter)进行线性回归。输入自变量lnGi-1、(25%-Cit)、虚拟变量M、销售毛利Gpt-1、因变量Rdr,得到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361、F值为8.914、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通过检验。对于截面数据而言,该模型是显著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研发投入程度的变化。具体见表1、表2。

(三)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

变量对数化补助与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显著,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02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所得税优惠力度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显著,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变量流转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P值为0.44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虽然流转税率高会降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显著。以上检验证明了假设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流转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但关系不显著,表明:政府通过降低流转税税负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不是特别有效;变量对数化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007,相关关系显著,表明:政府补助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补助1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7%,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217,相关关系显著,表明:政府实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所得税税率优惠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0.217大于变量对数化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0.007,表明:所得税优惠政策比政府补助,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以上检验部分地支持了假设2:利用税收激励政策比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

企业规模与企业投入研发强度负相关,P值为0.029,小于显著性水平。表明:中小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高于大型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正好和假设3的结论相反。

变量销售毛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10,小于显著性水平。以上检验证明了假设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四、结论与启示

为了揭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与财税激励政策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8家沪深两市广东民营企业数据,构建了以研发投入强度为基础的变量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财税激励政策及政策实施形式的有效性,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根据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2)所得税税收优惠比政府直接补助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流转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不明显。(3)现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大于大型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本文的实践启示在于:(1)政府应加强所得税优惠力度。引导、规范企业加计扣除,鼓励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政府应加大对于科技补助的财政支出。引导、支持企业完成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现阶段,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覆盖医药、通信、生物、科技等高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高,潜力大。政府应做好对这些企业区域性政策支持,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跨越,降低研发风险。(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最根本的是要保障资金投入多、时间长、风险大的研发项目的进行。政府应放宽股票IPO融资、再次融资条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现状,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资金方面,促进企业研发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建珍,黄才锁. 税收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效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0(71):30-32.

[2]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3] 张源,陈燕青.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优化思路[J].商业时代,2014(2):136-137.

[4] 杨路明,李智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29-31.

[5] 于洪.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5(5):19-22.

[6] 赵戊生.财政政策扶持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9):95-96.

[7] 解维敏.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151-153.

[8] 周晓蓉,王三江.试析我国小微型高技术企业税收现状[J].税务研究,2015(5):23-27.

[9] 冯海红,曲婉,李铭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吗?[J].科学学研究,2015(5):27-35.

[10] 任树伟,鞠晓峰.三种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7.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