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与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2015-12-23 02:13彭路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系统论协同

摘 要:我国农业供应链突出表现在“现代化”、“集体化”和“生态化”,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信用程度都需要整体协同管控。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决定了我国农业供应链以间接融资为主,其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道德风险突出、整体风险难识别、可能引致区域系统性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风险。应当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项目并运用系统论原理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系统论;协同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上游农户致富的重要途径。农业供应链作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模式,代表着新型的农村集体生产方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可或缺。与农业供应链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的现代农村生产组织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物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等等,都要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之配套。鉴于农业供应链和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刚刚兴起,理论界对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的研究文献不多,本文拟对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征及其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作一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特有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龙头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达成的面向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系统性融资方式[1]。最重要的特征是,围绕龙头企业这一产业链核心,商业银行将其与龙头企业的协同作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以及银行与整个供应链的协同作用作为其战略支撑点,以创新的方式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包括龙头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主要在于:第一,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融资难状态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第二,将银行信用融入供应链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供应链整合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达到既推动产业发展又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及商业银行“多赢”的目标。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农业产业链出发,以产业链上的农业核心企业为支撑点,利用农业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农户的信用增级,通过设计科学的信贷协议和产品,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并用来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2-3]。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尚处于起步时期,方兴未艾。除了具有供应链金融的一般内涵以外,我国的农村供应链金融是在呈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大国追求全面实现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在这一大背景下,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模式,以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着力推行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农业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不同层次的集体生产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为6.188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5.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可见,城乡差别依然突出。在农村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与原始方式交错在同一时空的条件下,在城市污染比较严重,部分产业基地向农村转移,造成农村生态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农村奔小康和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农业供应链的行为将突出表现在“集体化”、“现代化”和“生态化”。包括土地流转、良种、种植与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物流、商品交易、信息处理、融资机制等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需要通过农业供应链这一新型的集体生产模式整合在一起。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力,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业供应链经济运行方式的核心。作为农业供应链的整合剂,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同样应具有“集体化”、“现代化”和“生态化”的特有内涵。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特征

风险的含义在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与货币运行的规律紧密相关,风险的内涵存在其独特性,不仅要考量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还要考量货币信用和货币流动性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既可能来源于客户和市场,也可能来源于金融机构自身。农业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客户多,资金使用的链条长,对相关利益人的协调性要求高,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信用程度都需要协同性的整体管控。

(一) 我国农业供应链的主要特征分析

1. 农户与小微企业的信息软化

推行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模式,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由零星分布、单户生产的格局向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种养、订单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转变。但是,众多的零星分布的农户以及形成初级合作关系的农村小微企业是我国农业供应链上的大多数成员,除了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些农户和小微企业因管理成本过高或强调私密性,不大可能提供规范的、透明的生产报表和财务报表。若需了解其生产状况、财务状况,只有通过长期的密切来往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带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因此,我国农业供应链农户与小微企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具有鲜明的软化特征。

2. 农产品受蛛网理论制约

农产品的生产以生命有机体作为基本载体,直接受动植物生长周期、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农产品的生物特性使其在收割、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受自身品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干旱、水涝、光照、湿度、地震、虫害、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和质量。基于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性征,其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蛛网理论的制约。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其供求状态趋于均衡,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其供求状态趋于发散。

3. 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农业供应链以间接融资为主

农业供应链众多的农户和小微企业决定了金融交易成本大。金融交易成本包括金融机构的调研谈判成本、拟定与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等,即金融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考虑到供应链上的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比较小,所发生的金融交易费用与融资规模相对较大,运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工具对融资双方都是不合算的。

此外,由于农户和小微企业一般不能提供规范、透明的生产报表和财务报表,金融机构与资金需求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种直接融资工具也很难适用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

商业银行具有营业网点多且贴近社会基层的特点,其资金、信息、信用的专业化管理以及与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的沟通协调性都强于直接融资部门。相比之下,商业银行更能有效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故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

(二) 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

我国现有的农村经济背景和农业供应链主要性征决定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

1. 道德风险突出

道德风险一般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因道德问题引发的风险,即交易相关方为了获取不当利益、避免责任而主观违约的可能性[4]。农业供应链因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道德风险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

(1)蝴蝶效应

根据实践经验和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有其朴实的一面,在足够的软信息交流的情况下,正常经营时主观违约的比例,与城市相比,要小一些。但是,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因经济实力不强而抗压能力弱,一旦受自然灾害的袭扰和市场突变的影响,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会产生“受惊而群飞”的蝴蝶效应,即产生大面积的信贷违约。

(2)羊群效应

当自然灾害和市场冲击导致农户和小微企业一时陷于困境时,其中有一定影响者带头违约,很可能会产生传递作用,其他债务人跟着违约,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的羊群效应。

2. 整体性风险难识别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商业银行依托龙头企业的实力和生产辐射力,根据供应链上的交易关系、信用关系、担保关系等为众多上下游的农户、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保证农产品生产的良种优植、原料供应、加工制造、储存运输、分销等全过程的协调和顺畅。在这里,农业供应链相当于一有机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特性。根据系统性原理,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行为目的性、信息相关性、反馈控制性。其中整体性最为重要,意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部分功能之和,即要素的有机整合、协调有序能够产生1加1大于2的功能,反之,如果不能有机整合、运行无序就会产生1加1小于2的功能。同理,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系统的协调整合,可以成倍地降低风险,反之,协调的破坏和无序也会成倍地放大风险。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和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容易触发由偶然事件引起的被动违约和道德风险,这些被动违约和道德风险经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放大后,有可能破坏农业供应链各成员、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有序性,造成信用链的断裂,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性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这种整体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破坏力很大。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性风险常常由偶发因素和供应链系统运行方式所引致,再加上农村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农户和小微企业中比较严重,整体性风险在初始集聚期一般难以识别。

3. 可能引致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能够由单家机构通过组合方式分散和降低风险,而后者是可以的[5]。另外,系统性风险还有一些重要特征,如突发性、传染性和重大破坏性。美国由次贷危机引致大型投行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申请破产保护,从而触发系统性风险快速传染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就是一典型案例。我国农业供应链一旦形成并发展起来,将遵循规模经济原理和范围经济原理,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生较为强大的辐射力并实现跨区域经营。在正常情况下,农业供应链的良性循环运行能够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产生高的绩效,这正是前文所述的农业供应链的优点所在。但在不利的自然条件、市场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农业的脆弱性会导致农业供应链积累系统性风险。例如,大面积的干旱、土地污染和农产品的滞销就很有可能在供应链积聚系统性风险。农业供应链系统性风险可进而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性风险,通过供应链对地区内其他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以及对行业内相关产业的辐射和渗透,这种整体性金融风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致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类似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农业供应链的产业规模越大,农业供应链金融可能形成的整体性风险越大,可能引致的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越大。

四、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建立在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需要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农业供应链本身的系统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项目和运用系统论原理控制其风险。

(一)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项目

1. 重点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和项目

在农牧区自然灾害较多,农业具有弱质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选择农业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项目时,应当尽量选择当地优势产业及健康型特色产业,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6]。农牧区的特色粮食、水果、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往往是当地农牧业的重要比较优势,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特色产业的发展既可以为当地企业和农牧民带来相对丰厚的收入,风险程度也较低[7]。由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原因,当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动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或者经过历史的长期实践检验,发生生产失败的概率远小于其他地区。因此,本地的特色农牧产业难以被其它地区所复制。商业银行择优选择当地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链,为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的种植、收购、加工等提供金融服务,能够较好地规避产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生态风险,形成企业、农户和银行的多赢局面。

2. 保证资金的自偿性、封闭性和循序渐进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基于涉农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龙头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和农户,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并非所有向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和相关农户提供的融资都属于供应链融资。农业供应链的“集体化”、“现代化”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也可能带来整体性风险和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供应链上的信贷资金应体现自偿性、封闭性和循序渐进。只有把银行融资与龙头企业进行责任捆绑或者由银行对融资项下的债权、货权进行有效控制时,这种融资才可称之为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审查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要确保资金的归还来源于供应链体系内,只有确保了资金自偿性,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借款人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确保信贷资金在供应链体系内进行流转,只有确保了资金封闭性,才能防止借款人过度占用客户的预付款,并挪作它用;需要循序渐进,从龙头企业贷款收购上游原材料及向下游赊销产成品开始,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后,逐步扩展到向上游及下游客户进行贷款。

3. 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选择农业供应链项目时,应尽量争取地方政府的合作与支持,做到政府支持与商业化金融相结合,把握中央、地方政府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遵循商业化经营原则、合理进行贷款定价、把控风险收益平衡,支持地方优势产业园的建设和优质项目的开展。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政府一道,促成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以财政贴息资金为杠杆,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做大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总量。积极建议地方政府将相关扶贫资金及农业发展资金以贴息贷款或组建担保公司的方式进入到当地农业供应链发展领域,既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又可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二) 运用系统性原理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商业银行承担了农业供应链的主要金融业务。针对我国农业供应链风险特征,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需遵循如下的风险管理理念。

1. 实行风险的系统整体性管理

为了保证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产生系统整体的正效应,避免系统整体的负效应,商业银行审核评定农业供应链金融项目时,需要按照统一的指标及标准,从政治、法律和生态环境、资产特征、客户资信、销售渠道(或交易对手资信)、担保安排等方面,对供应链融资各客户进行系统的信用等级评定。所谓系统的信用等级评定,是指确定各供应链融资客户的信用等级时,不仅仅考察该客户的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更看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以及相互联系的各成员、各要素的协调性。在确定供应链融资合作额度时,应充分考虑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客户历史交易的真实性及未来增长的合理性,使融资额度与核心企业经营规模及上下游客户经营水平相匹配,防止企业利用上下游客户的虚假贸易背景套取和挪用银行贷款。

2. 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分层次管理

农业供应链金融以整体视角对全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应当根据系统结构的层次,按照农村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涉及面的情况进行分层次管理,这有利于风险的整体把控和落实风险责任制。总行或省分行是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行,负责制度制定、系统协调和业务开办审核,负责协调主办行、协办行间业务联动发展,负责龙头企业及方案认定和主办行的资格认定。龙头企业辖地所在地市分行是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办行,负责申请主办行资格、申报龙头企业及其业务合作方案,营销龙头企业,与龙头企业商谈统一业务模式,维护龙头企业、确定上下游成员名单、办理权限内业务。供应商、经销商所在地地市分行及相关经营行是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协办行,协办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经办行和营销行,经办行负责受理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负责所办理融资企业的贷后管理工作;营销行负责向经办行营销、推荐融资企业,配合经办行进行授信前调查及授信后管理工作。

3. 龙头企业分担风险

系统具有行为目的性。农业供应链这一系统的行为目的性主要取决于龙头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开展的本外币信贷业务。为了保证农业供应链的良性运行和整体风险可控,与龙头企业共担风险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义,也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与各上下游企业单独融资模式的区别所在。龙头企业的风险分担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a. 连带责任担保,主要指买方在授信到期日或到期前约定天数内,未足额备付所欠银行款项,银行通知卖方履行债务连带清偿责任,清偿款直接划付至银行指定账户。b. 差额退款,主要指买方未足额备付所欠银行款项,银行通知卖方将买方未提取的货物以买方欠银行款项的金额进行退款,退回款项直接划付至银行指定账户。c. 货物回购,主要指未足额备付所欠银行款项,银行通知卖方将买方未提取的货物以买方欠银行款项的金额进行回购,回购款项直接划付至银行指定账户。d. 调剂销售,主要指买方未足额备付所欠银行款项,银行通知卖方将买方未提取的货物出售给其他买方,在约定期限内由卖方将销售款项连同自有资金以买方欠银行款项的金额直接划付至银行指定账户。

4. 加强信息相关性以实现客户的信用增级

信息是对有序性的量度,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使用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加强农业供应链各成员、各生产要素间的信息相关性可以实现银行客户的信用增级,是降低信息不对称、防控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前文所提及的农业供应链系统资金的自偿性、封闭性以及实行与龙头企业分担风险,都有助于加强信息相关性,使得供应链上各成员间加强监督,特别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和信息处理及传递作用,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并通过金融业务流程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从而使得供应链上众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得到升级。

除了系统内生性的客户信用增级,还可以通过开展商业银行与农业保险机构、农业担保机构的合作,开展商业性资金的混合信贷、与政府资金合作的混合信贷,以实现系统外生性的客户信用增级。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2009,(8)

[2]. Stphen G, Christine W. The Financial- SCM Conne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

[3]. 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 银行家, 2011, (11)

[4]. 张桥云, 韩煦, 陈跃军. 贷款证券化、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J]. 财经科学, 2009, (7)

[5]. 李毅学.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0)

[6]. 彭路.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定向支持[J].中国金融, 2015,(14)

[7]. 彭路. 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金融发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risk i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isk prevention

Peng Lu

(1.College of Financ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2.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5 ,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feature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re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zation and ecology in China. The security, liquidity and credit rating of capital need to be managed comprehensively and coordinately. The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etermine that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based on indirect financing in Chin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isk are as follows: outstanding moral hazard, the overall risk by difficult to identify, potential regional systemic risk and systemic risk. The regulators should determin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finance support project by sui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ontrol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financial risk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theo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System theory; Coordination

猜你喜欢
系统论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