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数字化校园管理与发展

2015-12-23 06:59杨红波
中国教育网络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学校

文/杨红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 数字化校园管理与发展

文/杨红波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变革。然而在学校中,大多数人不关注技术,只关心技术带来的服务,因此,信息化革命首先要做的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学科研,其最大的阻力不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领导不重视,而是源于服务的对象本身,说服每一个人使用一项新技术、改变一种既定的学习、工作方式或流程是非常困难的。学校的目标应该是从用户自身需求出发,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培养出愿意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良好氛围,为用户提供易学易用的各类软硬件工具,间接促进教学科研。

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教学工具和手段,对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式产生了巨大改变。目前中国高等学校超过2500所,各高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等。目前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在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建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MOOC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重点大学,在信息化方面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信息化在北外对教学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语言天生是最适合进行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北外的外语教学在全国都是领先的,2000年学校就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电化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信息化的主力,比如听力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对语言学习中的听说有很大促进作用。北外信息化发展经历电化教学、单机系统、基础网络、互联网四个阶段。

在电化教学阶段,从模拟到数字听力语音教室、摄像、录音、后期编辑是主要的表现形态。

在单机系统阶段,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小型软件系统,代表是单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如财务的会计电算化,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工作成为了增长点。

在网络建设阶段,北外从1997年开始建设校园网,1998年投入使用,一期使用进口设备,建设了ATM网络,10M到桌面,核心155Mbps互联,开发了Website、E-mail、FTP等服务。2004年开始使用国产设备,网络类型改为了以太网,包括华为的NE20、NE40路由器,以及之后无线网的POE交换机,达到了百兆到桌面、千兆到楼宇、万兆核心互联,到2012年基本实现千兆到桌面、万兆到楼宇、双万兆核心互联;建设了一卡通专网,实现校内一卡解决消费和身份认证需求。

图1 北外信息化部门发展历程

在互联网阶段,北外做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库,2009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以SNS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校内服务器基本使用VMware虚拟机平台,并且推出与国际接轨的学校新版主页,整合校内多个应用系统数据,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信息技术中心成为学校核心数据的交换中心,工作主要放在对数据的深加工和挖掘,为教学、科研提供决策支持。2013年升级了一卡通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NFC手机一卡通应用开发。学校也于去年发布了基于edX的MOOC平台。大数据、云服务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目前,学校建立了5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为全校提供云平台服务和主机托管等服务,网络出口带宽超过2.7G。

与其他学校一样,北外信息化组织架构也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电教、网络中心,一直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中心。无论名称如何改变,都是在整合资源,减少行政层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工作需要有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与关注,需要一个兼具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核心团队才能茁壮发展。

2014年,北外制定了CIO首席信息官制度,主管副校长成为学校首任CIO,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之后,在信息化工作推进中,涉及跨管理部门协调资源和改变既有流程方面阻力就小了很多,效率有了极大提升。图1为北外信息化部门发展历程,图2为信息化发展组织架构。

图2 信息化发展组织架构

信息化工作重心的转移

通常人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分为管理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学校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同等重要,大部分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学校各级领导都认识到信息化投入的必要性,比如各学校的建立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方便师生办理各项校内业务。教学信息化比较容易,投资改善教室设备、制作课件网络教学、购买数据库加强科研等,对教学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推动效果。而就管理信息化相对来说,事情复杂了许多,包括OA办公自动化、人事系统、教务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面对多个软件厂商,水平参差不齐,数据标准不统一,容易建设成信息孤岛,而会增大数据整合、流转、挖掘的难度,甚至形成了系统越多,数据越不准确,统计工作量越大。图3为北外网络拓扑。

在传统的硬件更换工作达到一定的稳定阶段后,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听力和多媒体教室升级到最新、有线和无线网络速率达到最高、覆盖达到了95%以上,数据中心建设完毕、刀片和存储到位、网络安全和管理应用系统也在完善中,那么,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是否可以减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在中国,网络新生应用层出不穷。出现不过4、5年的微信,现在已经成为大部分国人不可缺少的手机App,每天都从中获取大量信息,目前许多学校、公司都在微信平台上建立公众号、企业号。用户的需求在变化,口味或层次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的信息化服务也要跟上时代发展。

图3 2015北外网络拓扑

高等教育目前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MOOC的出现对高校来说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现在中国高校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交流方式改变尤其明显。改革过去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到以能力培养为主;改革以课堂学习为主方式到多种学习方式等等,比如翻转课堂、微课程、MOOC课程等。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不是硬件设备投入越多产生的效果越好,发展的步伐是需要与信息化环境同步的。比如前几年许多学校注重硬件规模,大规模建设计算机房等等,效果现在不是特别明显。高科技产品可以消除信息化中的数字鸿沟,而作为信息化领导部门主管需要消除决策者与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解决校内各部门间的管理壁垒,从管理层次上扫清我们发展的障碍。

从宏观上讲,要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技术不能太超前,培养用户的信息化素养,乐于接受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过分依赖技术更新,要达到“技术上领先半步,应用上落后半步”的效果。

加快教育信息化布局发展

扩展信息化发展资金筹措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校信息化发展经费来源于国家教育部拨款和自己筹措,其中就包括了个人或商业捐助。中国大学大部分是公办,利用外部资金方面比国外院校相对较少。现在也正在变革,比如包括银行、电信、国企、互联网企业许多纷纷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参与投资学校发展的多个方面。

教育是立国之本,其中教育信息化是比较容易获得投资的方面之一。资金筹措之后需要科学分配,目前应向软件、应用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倾斜。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现在在高等教育中一切考核指标都要量化,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硬件水平容易量化,软实力不容易量化。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的影响是迁移莫化的,就像两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只以分数来衡量,个人的综合实力会体现在今后就业、工作、生活中。因此我们作为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尽可能影响学校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尽量高质量满足师生的信息化需求,从各方面给用户提供周到的服务。

工作重点在于创新

图4是数字北外的logo,造型取自互联网时代的@和internet,五种颜色代表了开放、互联、智能、融合、创新。北外信息化团队人员不多,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使它始终处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前沿。

北外现在还在发展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提法还有点早。数字化校园预计还会持续3~5年,学校的各类服务正在朝着简化、高效发展。物联网虽然已经进入学校,目前中高级别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应用,因此智慧校园还要延迟几年。

在不久的未来,学校很多项现有服务都会外包,其中,数据库和网络安全不能外包或者只能适度外包。信息部门的价值在于创新和掌握核心资源,例如北外基于开源软件自主研发了基于hadoop布局的数据库、云盘(网盘),以及基于kettle的etl数据库分析工具流程,师生信息展示平台、校情分析平台、一张表工程(用户在校内信息共享,不用重复填写纸质的各类申请表格)等。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创新就是生存的希望。不能把核心应用全部外包,如果过分依赖公司,日后会由于公司变动、工程师流失、技术落后造成项目失败或者不能升级等问题,与校内基础数据库无法同步更新。可以采用与公司合作开发应用系统,这是比较能发挥我们高校优势的合作方式之一。

总之,数字化校园是当下信息化服务的核心应用,包含内容广泛,任务艰巨。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推动部门,各个学校在以往的信息化发展中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他学校成功不能简单复制,还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化人才,不断创新,在未来高校的激烈竞争中,通过发展信息化协助学校提高软实力,从而推动学校迈入国际优秀大学的行列。

图4 数字北外的Logo

(本文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红波在“2015南十字星大学&华为教育峰会”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校园信息化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