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王”黄奕住 马云、王健林的钱加起来都没有他多

2015-12-25 00:47本刊
福建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黄家鼓浪屿厦门

上世纪20年代初,许多华侨纷纷到厦门鼓浪屿置业建房。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华侨和侨眷在鼓浪屿兴建了1000多幢别墅住宅。其中,最为豪华的当推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

这座私人住宅的主人是黄奕住,一位在19世纪末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出洋闯荡的剃头匠。

他从身无分文到成为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当年的财富,如果按货币购买力折算,就连马云加上王健林都赶不上。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带着36个银圆下南洋当剃头匠

1868年12月7日,福建南安县金淘区楼下乡石笋村,世代务农的黄则华迎来了自己的长子。当时,穷山沟里婴儿死亡率极高,他怕孩子留不住,便给他取名“住”。6岁时,这个孩子进私塾念书,老师按黄氏族谱第一百五十一世昭穆排序轮到的“奕”字辈,给他取学名“奕住”。

黄奕住读书勤奋,私塾老师常常夸他“聪慧过常儿”,可是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到来,原本贫困的家更加难过。实在过不下去了,父母只好把次子送人,女儿也送人做童养媳,即便是这样,一贫如洗的家境也没办法让黄奕住继续上学了。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就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青年理发匠。他每天挑着理发担子,沿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除本区外,还到邻近的安溪县去。这种活路很辛苦,收入微薄,但聊胜于无,可以有现钱收入贴补家用。

串乡理发,接触的人多,了解的情况也多。从人们的言谈中,黄奕住得知东南亚各地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很多,到南洋去谋出路,成为南安当时青年的一种向往。黄奕住不禁萌生了到南洋去的念头:“别人能去,我也能去,‘事在人为耳’。”

一天,黄奕住为一豪绅理发修面时,豪绅突然咳嗽,他猝不及防,剃刀微微伤到了豪绅的额角。黄奕住忙不迭地道歉,可还是被豪绅斥责谩骂,并扬言要找他算账。在这件事情之前,黄奕住本还在犹豫,始终没有下决心下南洋谋生,豪绅的恐吓反而让他坚定了信念。

1885年,黄奕住身上揣着父母卖掉了祖传的一块田地才换来的36个银圆,带着理发工具,徒步100多里走到厦门,搭木帆船来到新加坡。

当时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当局广招移民来修建港口、船坞,兴建城市,因此华人很多。黄奕住寄住在一个开商店的乡亲家中,平日里就挑着理发担,到码头等华工多的地方为人剃头,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

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在街头摆了一个小摊替码头华工理发。

剃头匠的职业,使黄奕住有机会与当地的三教九流广泛接触与交往。渐渐地,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想改行做商贩。有一天,他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来理发的华侨魏嘉寿。魏嘉寿很支持他,还借给他5盾作为本钱。黄奕住随即锉坏了剃刀,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丢进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

“中国第一别墅”——黄家花园

黄奕住在鼓浪屿上修建的黄家花园,时称“中国第一别墅”,其中要数“中楼”最为人称道。

“中楼”全称中德记楼,本为一座红砖楼。红砖楼南面是一片旷地,北面是“明道女学”,黄奕住买下了旷地和女学,于1921年建成南、北二楼,安置家小。1923年,他将红砖楼拆除,请英德设计师设计,建成当时鼓浪屿上最豪华的别墅,供他与夫人王时居住。

“中楼”是1925年8月25日落成的,正当菊花怒放时节。黄奕住为庆祝其落成,特邀请厦门500余位中外人士前来参观、赏菊,轰动一时。

20世纪50年代,黄家子孙将其交给政府管理,此后黄家花园成了国家宾馆,曾住过许多中外政要。

做糖生意成了“四大糖商”之一

23岁那年,黄奕住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他腿脚勤快,常常翻山越岭,走到别人少去的荒僻村落,两个月后便将借款还清。

挑着货郎担的同时,黄奕住也在细心观察市场动态,筹谋新的生计。他发现,商店招待主顾,居民招待来访的亲友,常常是在街上咖啡担子或咖啡摊点叫几杯咖啡,配点糕饼。于是他改变经营策略,买了点咖啡、白糖、糕点和杯碟,将肩上的杂货担改为咖啡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将做生意的范围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靠着腿快口勤,黄奕住咖啡、糕点卖得不错,又省吃俭用,也日有盈余。有了本钱,他便添置炉灶、桌椅之物,在花旗银行楼前租了个固定摊位,摆设咖啡茶档,兼卖食品。由挑担子到摆摊子,由移动到定点,他的收入也由少到多。

黄奕住会做生意,顾客越来越多。他一个人要进货,要煮咖啡,要给一些顾客家中送货,又要洗杯盘,忙得不可开交。在他摊位旁,一位名叫蔡缰的侨生姑娘,同样在摆咖啡摊。他们先是互相关照,时间一长,黄奕住的为人,博得了蔡缰的喜爱。这个热情的南国姑娘,先是主动提出合伙经营,后来又表示愿意与他结为夫妻。

黄奕住(1868—1945),祖籍泉州南安,爱国华侨企业家。

黄家花园内设有喷泉。

1890年,黄奕住与蔡缰成亲。然而这中间有一段插曲,因为老家还有位童养媳王时在等着黄奕住。不得已,他只好写信询问母亲的意见。黄母接到信之后,不知如何对王时开口。不料王时虽然年龄不满16岁,却极为大度,竟然同意了,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女子只能做妾。”

黄奕住与蔡缰成亲之后,为了多赚些钱,两个人便开始分工。蔡缰主持咖啡摊,黄奕住腾出手来另寻财路,经营蔬菜与杂货。

1890 年以后,正是三宝垄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自由市场,黄奕住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品。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很好,资金越积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摊位已容纳不了,于是黄奕住租了房子,办起了一个挂有“日兴”招牌的杂货店。

结了婚,有了家,办起了杂货店,算是立了业。这样,黄奕住自离开南安,在南洋漂泊了五年多之后,终于在三宝垄落地生根了。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和 20 世纪的头几年,三宝垄对外对内的商业都发展很快。中爪哇地区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进一步发展,三宝垄成为蔗糖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周边地区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中转,尔后输出到欧美各国。黄奕住洞察到糖业的发展前景,1895年前后,即以经营糖业为主。

他创办的日兴行到各地糖厂收购蔗糖,转手交易,获利丰厚,经营规模与资本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到1897 年时,黄奕住刚满 30 岁,已拥资近百万盾。

随着资本的增多,黄奕住将业务扩展到三宝垄以外,先后在中爪哇的北加浪、西爪哇的巴达维亚、东爪哇的泗水、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和巨港设立日兴行的分行。

1914年夏,一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本钱,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

1918年一战结束时,黄奕住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盾,生意遍及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他与建源公司的黄仲涵、锦茂栈的郭锦茂、昌隆栈的张盛隆,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到1919年,曾经的“剃头住”,已成为涉足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种植等多行业的商界巨子和华侨领袖了。

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一战后,荷兰政府加深了对印尼人民及广大华侨的剥削掠夺,1917年9月,荷印殖民政府制定恶法,规定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时所得税”。

地方政府曾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从而减免“战税”,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乘隙拉拢、分化华商,企图邀黄奕住加入日本国籍,从而可得到他们的“保护”。

在 1919 年春季,黄奕住面临35年来最重要的选择:是当一个荷兰籍或日本籍的华人,在国外赚大钱,还是坚持中国籍,并携资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

黄奕住深知是否加入居留地国籍的经济利害关系。可是,每当荷印政府或日本领事提及此事时,他都婉言谢绝,从来没有犹豫过。

随后,荷印当局的恶劣行径,让黄奕住感到荷印政府税率苛刻,将来辛苦经营所赚的钱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徒劳无功,于是决心业成返国。

黄奕住在鼓浪屿濒临鹭江东侧坞内买下大片荒地,除在临海一边盖了一座在当时颇为现代化的厦门酒店外,还开辟了一条街道“日兴街”。

这是鼓浪屿上第一条用条石铺成的街道,也是第一条在空地上按照设计图纸修改、由整齐的楼房组成的街道,是厦门市街道现代化起步的标志之一。只可惜,日兴街两旁建筑如今已被拆毁,街道亦被并入龙头路。

20世纪初,众多华侨侨眷到鼓浪屿建房,其中最为豪华的当属“印尼糖王”黄奕住的别墅了。黄家花园位于洋人球埔边上,位置极佳,既可眺海,又可望日光岩。

当时有朋友劝他:“中原多变乱,不如这里闲乐。你本钱雄厚,哪里不是好地方?在这里养老,不也是很好吗?”

黄奕住坚定地说:“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忍辱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天下事主要是靠人为。”

1919年4月29日,黄奕住回到厦门。考虑到厦门离家乡南安很近,地处东南沿海并且是著名的侨乡,他便决定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

1919年6月,黄奕住为母亲庆祝74岁生日,来贺寿的超过500人。他搭了两个戏台,在住宅中德记楼旁边放一个大木桶,里面装有染成红色的银圆,施舍穷人,并规定每人只能拿1个,贪心者想多拿,因手上已沾有红色,不可再拿。

当时,贺寿的、看寿星的、看戏的、为了拿银圆的人,络绎不绝地从厦门渡海到鼓浪屿。中德记楼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知道,富有的黄奕住回国了。厦门人说:“过去说一个人富,总爱说是百万富翁,黄奕住不是百万,而是千万、万万!”没多久,一句口头禅就在闽南地区逐渐流传开来:“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1919年至1935年,他在鼓浪屿建房160座,建筑面积达4.15万平方米,为厦门之最。而这些房产,如今九成还在。

为厦门居民建“远东第一水厂”

现在厦门是海上花园城市,可搁在黄奕住那时代,因为缺乏市政建设,厦门被外国轮船的水手称为“世界上最脏的两座城市之一”。据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20年代,厦门岛与鼓浪屿都是小岛屿,四面环海,海水非常充足,但是不能饮用。

长期以来,厦门岛和鼓浪屿上的居民吃水,都要靠“艇仔水”来供应。天气恶劣时,运水船被风雨所阻碍,居民们就无水可用。加之运来的江水未经过滤,难免浑浊。在运输过程中,更有各种因素产生的污染问题,使得水质很差。当时厦门居民饮用这样的水,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滋生病疫是常事。

正是考虑到这些状况,1920年,黄奕住与几位华侨富商决定集资成立厦门自来水公司。次年,黄奕住聘请林全诚担任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月薪700元大洋,据说是当时厦门市最高的工资。

厦门自来水公司设备先进、管理严格、水源又好,所供之水质量极高。往来于厦门的各国商船,在试用过程中以各国多种仪器化验,确认其水质在东亚居第一位。厦门自来水公司“远东第一水厂”的美名,便由此而来。

后来,厦门自来水公司又扩资40万元,在厦门和鼓浪屿建设上下水码头,逐日将滤清的水运往鼓浪屿,正式向鼓浪屿供水。

此外,厦门的第一条马路开元路、第一家电话公司等利民建设背后,都有黄奕住的影子。

1921年,深感厦门有必要加强发展通讯业,黄奕住从林尔嘉手中承接了厦门德律风电话公司,扩充资本至30万元,筹建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他更新设备,铺设厦鼓光缆,于1923年实现厦鼓正式通话。

1928年,他又以23250元的代价,将日本人创办的川北电话公司收回自办,独资经营不以牟利为目的的厦门电话股份公司。

除此之外,黄奕住遵照母训,捐款建设了厦门岛和鼓浪屿的多所小学、中学、大学和医院,还捐助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

1923年,黄奕住让厦门岛与鼓浪屿实现通话。图为中德记楼内的电话机。

为了使发行的钞票为社会承认和信赖,中南银行与盐业、金城、大陆三家银行,共组“四行准备库”,专为保管、准备现金,发行中南银行钞票。因此在金融界,这四家银行有“北四行”之称。创办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

在印尼30多年的商海沉浮中,黄奕住深刻地体会到了银行的作用。1919年,黄奕住到上海,拜会《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笔江等人,与他们共同筹划在上海成立中南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同年,中南银行获得发行钞票权,与当时有发钞权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鼎足而立,这在当时私人资本银行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南银行还积极投资支持国内各项实业,其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商业、工业、金融、农业、渔业等。其中对工业的投资与贷款尤为显著,主要的有上海溥益(后改名新裕纺织公司)、隆茂、民生、海门大生三厂,天津裕元、北洋第一纱厂、恒源等7家纱厂,还有上海德丰毛纺织公司、上海益中福记机器磁电公司、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上海诚孚工厂、广州矿务公司、南京肥皂公司、民生实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这些投资,扶助和发展了民族工业,推动了全国特别是行址所在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厦门,黄奕住也创办了日兴银行,以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其资本之雄厚,为厦门银行界翘楚。由于日兴信誉良好,东南亚各地华侨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行,以备日后在家乡建筑房屋及兴办实业之用。

1945年6月15日,77岁的黄奕住去世。根据他生前遗愿,黄家在厦门的产业,并没有逐一分配给后人,而是由家族机构“黄聚德堂”进行统一管理。现在,黄家在厦门的房产,包括中德记楼在内,仍有31幢,产权人都为“黄聚德堂”。

“这些产业的管理,都要经过‘黄聚德堂’董事会的协商,不能由某个人说了算。”黄奕住的儿子黄世华说,“黄聚德堂”董事会是由黄奕住的后人组成,其12个儿子各为一房、每房选出代表担任董事。目前,黄世华是该家族机构的董事长。

猜你喜欢
黄家鼓浪屿厦门
厦门正新
A uniqueness theorem for holomorphic mappings in the disk sharing totally geodesic hypersurfaces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鼓浪屿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偶”遇厦门
2017食安纵览:稳中向好的同时仍需把握平衡创新
“海上天堂”鼓浪屿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