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2015-12-25 12:21贺永斌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兰天陇中中麦

周 谦,李 晶,贺永斌,南 铭

(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 西 743000)

小麦是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 000 m的高原均有种植,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商品粮食和战略性的主要粮食储藏品种。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面积超过60万hm2[1],主要种植在中部和东部山区、沟壑区及塬区,种植品种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2-5]。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比较筛选出适合甘肃省中部大面积推广的丰产、抗逆品种,我们于2013年对8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以期为当地选择品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名称及来源见(表1),以陇鉴19为对照(CK)。

表1 供试品种及来源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党岘村。海拔2 000 m,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地类型为川地,黄绵土,具备灌溉条件。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6℃,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450 mm,无霜期140 d,前茬作物豌豆。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宽4.8 m,长8.0 m,小区面积38.4 m2。采用幅宽1.2 m地膜全地面覆盖,上面均匀撒土1 cm左右。试验管理同当地大田,返青后人工放苗及锄草1次,施肥量各处理相同,均为N 120 kg/hm2、P2O590 kg/hm2,肥料品种为磷酸二铵和尿素,按小区称量于播前混合均匀撒施于地表,深翻入土做基肥。播量637.5万粒/hm2,行距15 cm,每穴平均为11.4粒,播种深度2~3 cm左右。生长期田间观察记载物候期、群体动态及形态特征,统计农艺性状,评价抗旱性、抗病性,收获时每小区随机取10株进行室内常规考种。数据用Excel统计,DPS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2可以看出,参试冬小麦品种的生育期为277~292 d,其中陇鉴386生育期最长,较对照陇鉴19晚熟4 d;中麦175生育期最短,较对照早熟11 d。

2.2 群体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参试冬小麦品种总茎数均低于CK。出苗率和出苗数均以中麦175最高,其中出苗数较对照高1.5万株/hm2,出苗率比对照高1百分点。总穗数以陇中1号最多,为787.11万穗/hm2,较对照多49.48万穗/hm2。越冬率均较高,越冬死亡率以对照最高。

表2 参试冬小麦品种物候期及生育期

表3 参试冬小麦品种群体动态

2.3 主要形态特征

由表4可以看出,参试冬小麦幼苗以直立为主。穗型均为长方形。穗色均为白色。中麦175为半硬粒质,其余品种均为硬粒质。芒形和粒色分别以长芒和红色为主,粒形相对丰富。

表4 参试冬小麦品种主要形态特征

2.4 抗逆性

由表5可以看出,参试冬小麦品种耐寒性以中麦175和对照较弱,黄矮病均较轻。中麦175、陇鉴286和对照不倒伏,静宁10号和陇中2号抗倒伏能力较强。兰天26号、兰天28号、陇中2号和对照抗锈性较强,兰天26号、陇中1号、陇中2号和对照抗白粉病性较强。

表5 参试冬小麦品种抗逆性评价

2.5 主要经济性状

由表6可以看出,株高高于对照的参试冬小麦品种有4个,其中陇原101和兰天28号植株最高,均为110 cm。穗长以陇原101最长,为7.7 cm;陇中2号与对照相同,均为6.5 cm,其余均短于对照。小穗数和穗粒数各参试品种均低于对照。单株分蘖数为0.4~0.6个。

表6 参试冬小麦品种经济性状

2.6 产量

由表7可以看出,生物产量较对照高的有6个品种,籽粒产量高于对照的有5个品种。兰天26号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94、1.55 g/株。千粒重也以兰天26号最高,为55.5 g。兰天26号折合产量最高,为6 597.0 kg/hm2,较对照增产63.8%;其次是兰天28号,为6 042.0 kg/hm2,较对照增产50.0%;陇中101、静宁10号、陇中2号、中麦175分别较对照增产22.9%、20.9%、7.8%、7.3%,陇鉴386、陇中1号分别较对照减产14.2%、30.8%。方差分析表明,兰天26号、兰天28号之间差异不显著,这2个品种与其余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陇中101、静宁10号较对照差异极显著,陇中2号、中麦175、陇鉴386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陇中1号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7 参试冬小麦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

3 小结

综合分析参试各冬小麦品种主要性状,兰天系列的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好,生育期适中,籽粒饱满,产量较高。其中兰天26号较对照增产63.8%,兰天28号较对照增产50.0%,上述2个品种与对照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静宁10号和陇原101、陇中2号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上述品种可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种植。中麦175、陇鉴386、陇中1号有待进一步试验。

[1] 宋建荣,张耀辉,岳维云.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育种进展与思路[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981-985.

[2] 吴兆苏.小麦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12-18.

[3]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4-36.

[4] 孟治岳,张立枢,蒲惠霞.4个冬小麦品种在崇信县引种研究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4(12):36-38.

[5] 李怀忠,罗云凤,任灵琴.2009—2010年度灵台县冬小麦引种观察试验结果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1(1):33-36.

猜你喜欢
兰天陇中中麦
礼县兰天系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8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庄浪县引种试验研究初报
中麦安全鞋 更多世界500强的选择
康乐县冬小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礼县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青海省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①
中麦175 助力甘肃旱年增收
政府助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浅议陇中民间剪纸艺术及保护策略
中麦通信用户数超50万聚焦公交平台 寻求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