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如何读

2015-12-25 07:14纪永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伯父鲁迅课文

纪永梅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那么,在语文课上,学生到底应该如何读呢?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先确立简单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采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篇文章都是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例子”。所以,按照“三不讲”的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我将两篇课文整合到一个课时学习,在学生读懂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读——整体感知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与评判的预习能力,这个环节是基于学生自主阅读的研读,以自学为主。“读通、读懂、能评、会说”是高年级语文的预习目标。读通,是指初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等材料将单元课文读通顺,学会生字词;读懂,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理清文章的脉络,旨在形成清晰的阅读思维;能评,也就是在阅读中能捕捉到值得思考的词句,养成简单批注的好习惯;会说,则是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从文章整体和补充资料上表达自己的收获。

一个课时完成两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前我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借助词典理解词语;2.读课文,用三两句话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圈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点评;3.根据课文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先小组内后全班交流。除课前预习,我又给学生一个课时的“再预习”时间。学生根据对生字词和文章大意两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为品读课文扫清障碍。这一个环节突出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在研读中初步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必过多介入。

二、课中品析读——思维碰撞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两篇文章理解鲁迅的“幽默风趣、关心青年,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从思想感情指向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课文,我将课堂重点放在对第一篇课文的解析上,耗时近30分钟。

1.有指向的阅读“碰撞”

在齐读标题后,第一次阅读“碰撞”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中伯父后面为什么加“先生”,这也是对学生课前自主研读的检测。“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课堂简单,体现学习有效。第二次阅读“碰撞”就指向“这篇课文和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什么”。课文中几个小故事独立清晰,故事与故事间有空行,我随之让学生为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概括,这也为课堂习作的布局谋篇埋下伏笔。

将阅读的理解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重点,所以第三次思维“碰撞”是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思考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画出相关语句,补充批注”。在全班的对话交流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上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谈《水浒》”一段中,通过“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语言描写,可以了解鲁迅是一个慈祥、关心“我”成长的人。又如读“笑谈‘碰壁”一部分时,我补充了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从中感受鲁迅的幽默风趣、勇敢乐观。在“救助车夫”的故事中,我让学生默读鲁迅帮车夫包扎伤口的动作描写,找出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动词。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跪”字的妙用,跪得时间之长、环境之寒冷,只这一个词便令人动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2.有指向的阅读实践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随即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阅读《一面》并交流——“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鲁迅?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的?”只用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全文的学习。三次外貌描写是阅读交流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的刻画方法,如何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其他方面的描写则不做重点处理,一课一得,在一节课内把重点内容把握好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既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三、写话小练笔——读写结合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学习课文后,我设计了10分钟的小练笔时间——“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就能把一个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写一小段话表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吧”。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快速组织材料,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力显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完成练笔后,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传阅、赏析,最后,推荐两人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练笔,进一步巩固描写方法的运用。这样的练笔也为单元习作打下了基础。

随堂小练笔就是阅读积累的最佳表达途径,这也是“语文主题学习”倡导的语文阅读教学“新常态”——人文性和工具性互相补充,和谐统一。读写结合遵从由易到难、贯穿始终的原则,给学生架起读书和习作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孩子从读中悟出写的技巧,从写中又悟出读的意义,使阅读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四、快速拓展读——品质升华

依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面的系列文章,我让学生自由地充分阅读,根据学情适时进行点拨。我想,本课时的内容需要寻找鲁迅作品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丛书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部分的文章正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鲁迅其人:不仅是一个横眉冷对的文学大师,还是一个富有童心、风趣可爱的人。于是,我重点选取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周海婴《我的父亲鲁迅》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全面地理解鲁迅。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有思考、有批注”,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描写。拓展阅读的环节一般在5分钟左右,读书慢的学生也能阅读完一篇文章,阅读快的同学则可以多读两篇。在作业环节,我会推荐学生再多读一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在课文学习之后的拓展阅读中,我总会介绍好几篇文章给学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课文,让学生以后每次回头“看”课文时,都能领悟到新的内容。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课前预习、课中品读、读写结合、拓展阅读,步步深入的阅读对话,完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扎实,课堂既简洁又高效,于花开无声中诠释了“语文主题学习”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学习理念。

猜你喜欢
伯父鲁迅课文
一幅油画
伯父的黄昏恋
孔乙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阿迅一族
永远的愧疚
借给伯父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