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

2015-12-26 03:05杨文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门诊部心理特征输液

杨文娟

(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输液室,山东 济南 250013)

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

杨文娟

(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输液室,山东 济南 250013)

目的通过观察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临床护理效果,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收进行输液治疗护理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特征和情绪状态,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情绪特点制定相应的输液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为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AS)和焦虑自评量表(SDS),对500例输液治疗护理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价。结果本次临床研究中的500例接受门诊输液治疗护理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的下降,500例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明显。结论通过了解接受门诊输液治疗患者的心理情况,并根据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患者输液治疗期间的生命质量,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对于提高医院门诊的整体医疗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门诊输液患者;心理特征;临床护理;对策

医院门诊部的静脉输液是医院的重要医疗服务项目,门诊部是体现一家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门诊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代表着一家医院的外在形象。在门诊部静脉输液治疗中,患者输液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对临床治疗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有疾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病痛、注射治疗本身的刺痛、患者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了解不深等。因此,如何保证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注射治疗,提高注射的舒适度,降低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产生,对于医院门诊部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分析门诊输液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针对每例患者心理特征和情绪状态所提出的护理对策的护理效果,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希望可以为门诊输液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借鉴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收进行输液治疗护理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在4~82岁,平均年龄为(58.24±16.48)岁,患者疾病类型复杂多样,大致划分为消化系统疾病52例,呼吸系统疾病46例,泌尿系统疾病34例,心血管疾病32例,外伤24例,其他疾病1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理疾病排查,无心理疾病病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若患者无能力进行问卷作答,则家属代替执笔。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AS)和焦虑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状况进行评分。

1.2 门诊输液患者心理特征:门诊输液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患者由于对门诊部输液室的环境不了解,会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多数患者伴有身体上的病痛,在经过挂号候诊、开单检查、取药、交费等就诊环节后会产生一种烦躁焦虑的心理,一少部分患者因为烦躁与焦虑容易与门诊部医护人员发生口角,造成不良影响。一部分患者希望护士完成输液或担心静脉穿刺失败或输液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出现害怕和紧张的情绪。有的患者对自己病情不甚了解,对疾病治疗方式也缺少关注,致使产生抑郁心态。有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担心自己的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2]。另外门诊部输液室的医疗环境、秩序维持和医护人员工作服务态度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心理特征产生影响。

1.3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 输液前的心理护理措施: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维持输液室的干净、整洁、安静,减少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干扰。医护人员语言温和,态度端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生活习惯。介绍门诊输液室的环境和基本输液步骤,为患者答疑解惑,帮助其消除紧张、抑郁、焦虑情绪。向患者讲明注射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基本信息,消除患者疑虑。

1.3.2 输液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措施:负责输液的护理人员必须是有静脉穿刺注射经验的护士,要求技术操作娴熟,应急能力较强。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可以用卡通图画、讲故事、儿歌音乐播放的方式转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对成功接收静脉穿刺的患儿给予夸奖,满足其虚荣心,消减恐惧焦躁的情绪。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观察输液的安全情况和患者病情的变化,向患者讲解适当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3]。

1.3.3 输液后的心理护理措施:输液完成后,拔针动作应当轻柔,对针口处进行轻度按揉,向患者指导正确的按摩手法,顺时针方向沿血管走向按压3~5 min,输液结束后10 min让患者留在输液室进行观察。护理人员热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询问患者有无身体不适感,向患者介绍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的有效方法,给予适当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4]。

1.4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200例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AS)和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根据评分的变动评估患者的静脉输液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形式展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临床研究中的200例接受门诊输液治疗护理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的下降,500例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心理护理效果明显。心理护理前后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接收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200例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比较()

表1 200例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比较()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后 SAS评分 SDS评分干预前 58.30±3.45 55.86±5.68干预后 44.89±2.84 42.93±3.97 P<0.05 <0.05

3 讨 论

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虽然与患者疾病的治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发挥着极大的促进疗效的作用,同时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有一个积极良好的治疗心态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护理时间,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对于改善医护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现代化医疗护理事业的基本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提高患者治疗护理满意度等诸多方面意义深远[5-6]。

门诊输液患者心理特征对输液治疗效果的形象较大,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特征和情绪状态,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的发挥,还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影响医院门诊部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必须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维护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了解接受门诊输液治疗患者的心理情况,并根据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患者输液治疗期间的生命质量,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对于提高医院门诊的整体医疗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朱素仪,杨燕清,黄雅彦.输液患者心理探讨及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9(7):138-139.

[2]魏妮萍,李慧颖,张弦.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72-3073.

[3]罗雪莲.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24):664.

[4]董静.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90.

[5]刘斌,徐金建,沈韬,等.优化门诊输液流程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2(20):525-528.

[6]陶琴华.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133-134.

R473

B

1671-8194(2015)06-0225-02

猜你喜欢
门诊部心理特征输液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门店收钱服务 美容贷本息由其担
抓住幼儿心理特征 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北京欢乐口腔门诊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安徽输液“负面清单”效果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