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远大抱负 展医者仁心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茅益民教授

2015-12-26 03:59东来
肝博士 2015年6期
关键词:益民新药肝病

本刊记者:东来

树远大抱负 展医者仁心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茅益民教授

本刊记者:东来

人物档案

茅益民: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为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华肝病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兼秘书、美国肝病学会国际委员、上海肝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基本药物核心目录(西药)遴选专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西药)遴选专家、国际药物信息学会国际委员、中国药物信息学会专家咨询顾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评审专家、仁济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担任Journal of Hepatology(中文版)责任编委、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中华肝脏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药品评价杂志》编委,Journal of Antiviral Therapy特约审稿专家。

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10余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次。

共发表论文近80篇,包括以通信、第三作者在美国肝病学会的官方杂志Hepatology上发表论文2篇;参编《胃肠病学实验室检查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肝炎实验室诊断指南》、《脂肪肝》、《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临床肝胆系病学》等专著8部。

少年立向 志在医学

刚进入高中阶段的茅益民,就发觉自己对医学有着莫名的兴趣。高中3年紧张的学业,丝毫没有影响他饶有兴趣地翻阅完一本本《大众医学》。他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兴趣来源自何处,多年以后想起来茅教授笑着说:“也许命里注定自己就是要走上从医这条路,并且为之奋斗终身的。”犹记当年,茅益民还处于高三备战高考阶段时,电视台在播放成人医学教学的函授课程,偶然一次看到这个栏目,他马上放下手头的高考复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当时正在播放的甲状腺疾病中去了,1个小时的课程,在他的兴致勃勃中不知不觉的过去。而看完后,他发现自己脑子里对甲状腺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竟有了完整清晰的认知。虽然父母当时认为他在高考复习的重要阶段不务正业,但只要课程开始,他仍会执着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懵懂少年对自己未来的求学方向,已然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他更是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的将所有志愿填写医科专业。最终茅益民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当届第一名的可喜成绩,顺利考取自己心仪的学校,从此踏上医学之路。

忙碌而充实的“住院”医生生涯

1992年,茅益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在二医大附属仁济医院内科,开始了住院医生的生活,第一个轮转的科室便是国内赫赫有名的消化内科。为了快速适应从医科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在最初的几个月内,茅益民每天都住在医院,几乎是“赖在医院不走”,成为名副其实的“住院”医生。每每遇到病房里有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和处理,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他都积极主动参加。在此期间,茅益民得以有机会跟随国内消化界的老一辈专家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曾民德教授、邱德凯教授等进行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汲取老一辈专家临床思维的经验。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茅益民而言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帮助他快速提高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由于在轮转期间的优异表现,茅益民很快便被定在消化内科,成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

在5年住院医师的各科轮转中,他有22个月的时间在急诊轮转,此外还连续2年主动放弃周末休息,代表病房支援急诊工作,是消化内科中少数几位参与急诊最多的医生之一。茅益民坦言,急诊可以锻炼一名医生短时间内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快速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做出准确的治疗决策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至今,他仍清楚记得在急诊期间碰到的1个病例:一位30余岁的女性因呕吐来急诊就诊,病史中除呕吐2次伴轻度头晕外,无任何其他的症状和不良体征,且是自行步入急诊室就诊。在排除常见相关疾病后,茅益民仍不放心,安排患者做了一个头颅CT检查,结果发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事后有人问他当时为何给患者做CT,他回答是:一种感觉。对医生而言,这是一种珍贵的直觉,正是有了这种基于大量经验积累后的直觉,避免了漏诊一个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作为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的那个阶段异常辛苦,但茅益民仍旧很庆幸在年轻时经历了作为一名医生的最规范化的培训,他说,自己临床思维的形成得益于那阶段的实践和老一辈专家的训练、指点。在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茅益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临床肝病专家,其前提是首先必需有扎实的大内科和消化科功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好的临床肝病专家。人体各器官都有相互的关联性,缺乏大内科和消化科功底而只会看一两种肝病的医生,因其无法做出全面细致的鉴别诊断,很难想象会成为好的肝病专家。在这一阶段,由于接触各类病人,看尽病人对生命的热望,茅益民逐渐在自己内心形成了为扫除病魔而奉献一生的志向。艰苦的工作从此充满乐趣,这也使得他在以后的从医路上,每一个脚步都迈的踏踏实实,充满使命感。

对肝病研究的兴趣,缘于拉米夫定临床试验

1996年,国内第一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药物拉米夫定临床试验在姚光弼教授、曾民德教授等的牵头下开展,茅益民有幸作为研究者参与到这项新药的临床试验,负责仁济分中心近百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访、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受了规范化的新药临床试验训练,对肝病研究的兴趣也由此点燃。自那以后,茅益民将关注点和兴奋点逐步转向大消化学科的重要分支——肝脏疾病研究中来。

在曾民德教授的带领下,他开始在肝病的研究领域多方面而广泛的涉足,在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等多个肝病领域做了大量踏实的研究工作。在曾民德教授领衔的肝纤维化上海大课题中,茅益民负责干预性临床研究的实施,并协调组织上海及江浙地区的肝穿,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以此课题为基础的科研成果最终获得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脂肪肝作为我国的重要肝脏疾病,早就引起了茅益民的重视,他协助曾民德教授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省部级的脂肪肝诊治中心——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并负责该中心的运行。由于脂肪肝患者的依从性较差,他也较早在国内主动投入到社区进行脂肪肝的筛查和宣教。

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站在治疗领域前沿

自1996年拉米夫定临床试验后,茅益民和曾民德教授一起,组织或承担了消化、肝病领域近200项新药临床试验,从设计方案、随访患者到最终完成总结报告,尽管过程琐碎、复杂,但茅益民始终亲历亲为、乐于其中,他深刻的意识到,在新药上市前即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就一定是站在治疗领域的最前沿,把握着行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一旦被药监部门审核批准上市,马上就可转化为治疗患者的手段。在肝病领域,涉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很多新药上市,都有过他的参与和贡献,基于此,茅益民作为首席专家持续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专项“肝脏疾病临床和转化医学技术平台构建”的支持。同时,也曾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介绍中国的临床研究情况。

2003年,在非典最严重的时候,茅益民义无反顾地来到北京,作为外聘专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从事新药审评工作。回忆起这段经历,茅益民认为收获良多,在中国新药技术审评的最高层面,站在裁判员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新药研究的技术环节,让他在对新药临床试验技术上的把握和认知都有了质的提高。他认为正是这段经历使他真正学会了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也更理解了姚光弼教授、曾民德教授曾经教导的如何批判性接受国外文献信息的内在深刻含义。

循证医学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到肝病的治疗领域,作为长期战斗在一线、从事肝病新药RCT研究有着20年丰富经验,并又曾经作为药审专家的茅益民来说,他更能全面深层次地解读一项RCT研究带来的证据,并藉此指导临床实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新视角、新方向、向肝病及其合理用药领域深度拓展

在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由药物引起。茅益民曾碰到一成年女性病例,就诊时ALT超过1000 U/L,自身抗体阳性,排除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其他医生拟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因担心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找到茅益民确认,他仔细的询问病史,发现患者肝酶升高前1月曾有服用膏方史,而且,该患者回忆起在1年前也曾出现过服用膏方后肝酶升高的病史,“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是自身免疫性肝炎,不需要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茅益民明确地告诉患者。由于已停服膏方,患者经甘草酸制剂治疗后恢复良好,长期随访,无再次发作。这个病例,使他意识到DILI容易被临床忽视,而一旦误诊,后续的治疗策略可能完全不一样。

茅益民对于DILI研究领域的关注,除了临床上遇到的类似上述的各种病例,也源于桑国卫委员长的一句话。在他十二五课题答辩时,桑国卫委员长正好坐在他边上,答辩结束后,桑委员长对他说,“你是做肝病平台的,是否能在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方面做点工作,这涉及药物的安全性,我们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对于医疗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使他深深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并且从此更坚定地踏入了DILI的研究。

在十二五课题的支持下,茅益民在DILI领域的研究快速推进。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关于DILI的网站Hepatox(www. hepatox. org),收集了400余种目前已知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信息。他与陈成伟教授一起,代表中国与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网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推动中美两国在DILI领域的更深入合作。两人还共同牵头,以Hepatox为平台,在国内组织了由31个省市300家医院参与的大型DILI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了解国内DILI的实际情况,并共同起草了国内第一部药物性肝损伤的诊疗指南。而后续关于DILI的系列前瞻性研究也已在规划之中。Hepatox平台的建立,对于向病人及医务人员宣传重视并预防因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理念,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也开启了我国DILI研究的新篇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年来,正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在奠定了茅益民事业的基础之上,更是引导他向着医学领域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峰攀登。研究肝病新药物建立新平台,攻克领域难题,从来都是艰苦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耐力,以及对事业一如既往的热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医者的仁心。茅教授正是怀揣着这样一颗心,坚持信念,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胼手砥足,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益民新药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看不见你的脸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两部委拟鼓励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