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2-27 08:28华*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意愿信息化信息技术

田 林 雷 江 华* 宫 慧 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延伸了人体的感官,丰富了人们沟通与交往的方式。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缺损,在获取外界信息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然而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兴起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听障学生的这一缺陷,使其在信息化进程中能够更加密切地与外界联系,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现有研究更多是停留在对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实践和理论思考,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意向、方式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现实需求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和武汉市第二聋校初中和高中(职高)全体听障学生(17.64 ±1.86 岁)以及广东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和东莞启智学校初中和高中(职高)全体听障学生(15.97 ±1.91 岁)。共发放问卷258 份,回收有效问卷239 份,有效率92.6%。有效问卷的构成见表1。

表1 被试人数分布(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自编的“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现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听障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沟通与交往意愿,沟通与交往方式和选择偏向,信息化背景对其沟通与交往的影响,以及影响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可能原因等5 个部分,共13 题。

第一部分调查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如手机、电脑等)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意愿,分别调查听障学生之间以及听障学生和健听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意愿,共2 题。

第二部分调查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方式,分别考察听障学生之间与听障学生和健听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方式及其选择偏向,共2 题。

第三部分调查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的影响。主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涉及语言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日常生活、信息获得和自信心等方面,共2 题。

第四部分调查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共4 题。

其他部分是补充题目,涉及沟通与交往课程、网络远程学习频率及信息技术使用时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共3 题。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在问卷发放之初,直接和施测学校的教务主任联系,取得支持后,由各学校教务主任联系施测人员,将问卷寄于施测人员,在对施测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之后,由施测人员在校内组织调查,结束后统一寄回。

本次调查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意愿

在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意愿方面,采用五点计分,从“很不愿意”到“非常愿意”,记为1 -5 分,得分越高表明意愿越大。表2 呈现了不同性别和学段的听障学生与他人(听障学生、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意愿的均值及标准差。以学生性别、学段为自变量,分别以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听障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意愿,以及与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意愿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性别和学段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和年龄段两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听障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听障学生以及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不存在性别和学段的差异(见表2)。在此基础上,对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意愿”和“与健听人沟通与交往意愿”两个题项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 -0.160,p =0.873 >0.05),表示听障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不存在沟通与交往对象(是否特殊)的选择偏向。

表2 听障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与交往意愿和困难的均值比较(M±SD)

(二)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困难

在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时的困难方面,采用五点计分,从“没有困难”到“非常困难”,记为1 -5 分,得分越高表明困难越大。统计分析发现,听障学生在此项的得分低于中值(见表2),这表明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时遇到的困难较低。

以学生性别、学段为自变量,以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困难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学段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和年龄段两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见表2)。这表示听障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困难上不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

(三)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方式

从表3 可知,听障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口语交流、书面语交流、聊天软件、电子邮箱、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论坛等。其中,74.1%的与听障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会使用手语,54.4%的与健听人沟通与交往时使用手语;他们与健听人沟通与交往时使用书面语的频率也相对比与听障学生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听障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仍然以手语这一传统方式作为主要方式,但是聊天软件等信息化方式的使用已经高于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交流。这表明信息化方式已经在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过程中被大量使用并逐渐普及,这成为他们在与健听人沟通与交往过程中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化技术对听障学生的沟通和交往带来了便利。

表3 听障学生的沟通与交往方式

(四)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的作用

从表4 可知,58.4%的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47.9%的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还有小部分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语言水平,增加学习信心,使生活更加便利等。

表4 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的积极作用

从表5 可知,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也有消极作用。38.5%的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导致自己学习能力下降,36.4%的听障学生认为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小部分听障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会阻碍语言发展,使自身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个人信心受挫等。

表5 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的消极作用

(五)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影响因素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本研究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探讨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因素。

从个人原因来看,个人意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两个重要因素(见表6)。个人意愿往往会受到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听障学生会因为信息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不足而产生心理障碍,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

表6 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个人原因

从家庭原因看,父母教养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是两个重要因素(见表7)。听障学生大部分校外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其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渠道和频率等会受其父母态度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也直接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如果听障学生父母支持他们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并且听障学生家庭中有各种电子产品可供其使用,那么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频率必然比父母反对或者父母无法提供的听障学生要高。

表7 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家庭原因

从学校原因看,学校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和学校规章制度是两个重要因素(见表8)。学校沟通与交往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等是听障学生在学校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社会交往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关于听障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等通讯工具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也会影响听障学生的沟通与交往。

途径,间接影响着听障学生的表8 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学校原因

从社会原因看,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性是两个重要因素(见表9)。社会环境也对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产生影响。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听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网络信息复杂多样能够满足听障学生不同兴趣的学习需求,然而听障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尚待提高,辨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表9 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社会原因

四、讨论

(一)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以手语为主,信息化方式优势突出

听障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方式复杂多样,仍然以手语这一传统方式作为主要方式,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手语对听障学生的作用是口语、书面语以及其他信息化方式无法替代的。尽管手语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与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时,聊天软件等信息化方式的使用频率高于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交流。健听人不会手语使得听障学生与其沟通与交往时更倾向于选择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出了信息化方式的突出优势。

(二)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往困难较低且意愿强烈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时遇到的困难较低,且不受性别和学段的影响。听障学生的生理障碍并不影响其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听障学生非常愿意使用信息化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交往方式,听障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自然顺应时代趋势,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故而表现出强烈的沟通与交往意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克服或弱化认知、情感以及身体和感官障碍带来的困难,更加自主地学习、交流与生活[1]。此外,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往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也会激发其信息化沟通与交往意愿。

(三)听障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不存在选择偏向

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对象选择上没有差异,即不存在沟通与交往对象(是否特殊)的选择偏向。这与杨世昌所提出的“聋人群体普遍具有一种对听人群体的排斥,不愿意主动与听人进行语言交流[2]”以及江小英调查中发现的“听障学生网络交往对象局限于听障人士[3]”不一致。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健听人逐渐理解和接纳听障学生等特殊群体,间接性地影响着听障学生与健听人沟通与交往的意愿,促使听障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表现出更多地亲社会行为,自然不存在沟通与交往对象(是否特殊)的选择偏向。同时,信息化方式为听障学生与健听人之间搭建的平台也使得听障学生不再排斥和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

(四)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听障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网络交往对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4]。听障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其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能力;反之,听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正向作用。所以,信息化方式一方面为听障学生的沟通与交往建立了一个相对无障碍的渠道,增多了他们沟通与交往的机会,扩大了他们的人际圈,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另一方面,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更加便捷,使得听障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充实自我,对其回归主流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信息技术对听障学生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有的听障学生由于分辨力差,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听障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控力差而沉迷其中,影响学习。此外,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手语和口语交流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和变革,信息技术虽然对听障学生远距离的沟通与交往带来便利,但是长此以往,对其口语能力、情感交流和面部表情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阻碍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听障人士及健听人士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意愿强烈,交往困难较低,且不受性别和学段的影响;听障学生在沟通与交往的对象选择上不存在偏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表现出积极影响,也表现出消极影响;个人意愿、父母教育观念、学校相关课程开发及社会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完善学校课程,提升听障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校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和学校规章制度是信息化背景下影响听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交流与沟通的两个重要学校因素。因此,在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建和谐沟通与交往环境的同时,学校也应该从课程开发的角度促进听障学生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沟通与交往。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始终把“沟通与交往课”和“信息技术课”的设计和开发放在首位,实现听障教育信息化[5]。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强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沟通与交往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与他人(包括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会创造,使他们更有利于融入主流社会[6]。

同时,在具体课程设置层面上,不仅应注重对听障学生利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沟通与交往策略的教学,还应注重指导和监督听障学生合理利用信息化方式参与沟通与交往,包括如何筛选不良信息,如何选择网络交往对象,如何提升信息化沟通与交往必备的心理品质及道德修养,如何在网络交往中自我保护及如何树立交往信心等[7]。

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听障学生由于辨别力差,自控力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沉迷其中,影响学习,阻碍发展。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为听障学生创建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环境,防止他们接触不良网络信息;加强学生网上自我保护、自我安全意识,鼓励听障学生争当网络文明使者,树立文明的网络道德观;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建设;积极引导听障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8]。

第三,特殊教育学校在管理和规章制度上面也应该有所调整,并不能像普通学校一样严格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等信息技术产品,也不能完全放开任其使用。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听障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且网络成瘾事例比比皆是。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寻找出一套符合听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学校管理体制。

2.促进家校合作,丰富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体验

在培养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时,应该以聋校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的沟通教育;以家庭为基础,巩固学生沟通与交往的基本能力;以社会为依托,锻炼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技能[9]。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引导听障学生父母转变教育观念,为听障学生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沟通与交往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完全限制其使用。另一方面,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听障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往,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聊天,锻炼其沟通与交往技能,丰富其沟通与交往体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听障学生,学校和社会等福利机构可以提供信息化技术产品支持,为听障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信息化沟通与交往融合环境。

3.克服自身缺陷,鼓励听障学生主动掌握沟通与交往的策略

听障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听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来组织互动游戏,增强听障学生愉悦的沟通与交往体验,培养听障学生的主动意识,帮助其克服自身缺陷,走出心理障碍,勇敢主动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他人,尤其是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往。

[1]周惠颖,陈琳.应用促进公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3.

[2]杨世昌,陈奕霏,于凡等.高中聋生人际交往需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基于舒尔茨人际交往需要三维理论的实证研究[J].社会观察,2014(2):193 -194.

[3][4][7]江小英,周静.中学聋生网络交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9):63 -67.

[5]马俊.基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听障教育信息化[J].甘肃科技,2011(5):172 -174.

[6]施丽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听障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庆祖杰.聋生运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8):28 -30.

[9]王福香.家校结合培养聋人的沟通交往能力[J].才智,2012(15):226.

猜你喜欢
意愿信息化信息技术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