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的保护发展

2015-12-29 02:30程仁发
陶瓷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瓷业景德镇市作坊

程仁发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的保护发展

程仁发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老城区南部,是瓷都景德镇清代至民国的陶瓷工业建筑,它既是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手工业工场时代的历史见证,又是景德镇制瓷业中存在资本主义因素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我国十分优秀的古代陶瓷工业建筑中的典范,承载着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从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的文物本体状况、历史沿革、文物价值方面提出保护发展刘家弄古作坊群的重要意义。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保护发展

刘家弄古作坊群属瓷业成型的专用建筑,一般由正间、廒间、泥房组成,坐北朝南,呈庭院式布局。庭院中充足的日照便于湿坯的自然干燥。其木结架为穿斗式,在并联构架时,把部分连系杆分列在木构架的不同高度上,构成坯架,并使二者浑然一体,这是景德镇古作坊中所独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景德镇高超的建筑营造艺术水平。刘家弄古作坊群建筑形式独特,布局科学合理,虽然历尽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其木构架与建筑布局却至今保存较好,尤其是其木构架窑砖墙体、窑砖路面与坡道,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在瓷都景德镇不多见,堪称景德镇古代陶瓷工业建筑遗存中的典范。

一、 文物本体状况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坐标为东经117° 12'05.7",北纬29° 17'10.7",海拔高程29 m,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南部,东邻中山南路,南至刘家下弄,西临沿江东路,北接玉路下弄,面积约4600 m2,属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瓷业建筑(如图1)。

该古作坊群多建在数米高的窑业堆积上,地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槎窑集中区。其建筑外墙、挡土墙、坡道等多以窑砖、麻石、窑渣等砌成。分为正间、厫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呈庭院式布局,是瓷业成型的专用建筑。其中,正间为成型场所,多坐北朝向;厫间为原料仓库,一般坐南朝北。二者相互平行,南北呼应。泥房处在正间西侧,向南伸展而与厫间相接,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部为矩形庭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护墙,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形式。

该古作坊建筑形式的出现,系由陶瓷行业的特殊性和工艺的繁杂性所决定的。由于成型操作多半是在湿式或半干状态下进行,坯体在每道工序流转过程中都要经过干燥程序。因而采用庭院式建筑形成既便于生产场所的集中管理,又可为自然干燥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

在建筑结构上,刘家弄古作坊群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技法,即在建筑最下层以砖石为基础,中间为木结构的屋身,上面施以人字形屋顶。而木结构架形成空间(称为“间”)。这种建筑结构,具有构造简单、用材节省、建造方便的特点(如图2)。

在并联构架时,把部分连系杆分列在木构架的不同高度上,构成坯架,并使二者浑然一体,这是作坊建筑构造上的又一种特点[1]。

建筑四周围护墙用窑砖头砌成,并在墙面上刷以白石灰,以增加其抗蚀性和室内光线,同时也显得朴素大方。

刘家弄古作坊群内部构架和布局多数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是目前发现的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作坊群。

图1 刘家弄古作坊群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图2 刘家弄古作坊群一角Fig.2 A corner of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图3 刘家下弄63号作坊正立面Fig.3 Front side of a workshop, No.63 in Liujia Lane

(一)刘家下弄63号古作坊

临近沿河东路,坐北朝南,呈庭院式布局。长约29.48 m,进深约9 m,顶高5 m。分为正间、厫间和泥房三大部分,整个建筑均由窑业废弃的小窑砖砌成,梁架为穿斗式,正间共9间(如图3),厫间和晒架塘都改造成居民晒场,但是,整体作坊建筑风貌未改变,是景德镇市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清代作坊建筑遗存。

(二)刘家下弄61号古作坊

临近沿河东路,与刘家下弄63号古作坊为邻,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通高5.2 m,建筑墙体与路面均由过火小窑砖砌成(如图4),形成了景德镇独有的建筑风格。

(三)太平桥14号古作坊

临近沿河东路,与刘家下弄63号古作坊对峙,坐北朝南,四合院形式,长15.18 m,进深10.09 m,顶高4.9 m,分为正间、厫房和泥房三大部分。正间现存5间,均改为民居,厫间和泥房成为了居民晒场。建筑梁架为穿斗式。建筑用材与形式简单,但是,它是根据传统制瓷工艺的需要而设定的。

(四)狮子下弄4号古作坊

位于刘家弄入口处,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穿斗式木构架,长14.8m,进深11.42m,顶高4.2m,墙体与路面均由窑业废弃的小窑砖砌成。建筑分为正间、厫间和泥房三大部分,正间现存5间,改为民居,厫间、泥房及晒架塘全辟为居民晒场,但古作坊建筑整体布局未改变(如图5)。

(五)窑砖护墙

位于刘家弄中段至沿河口,由窑砖和窑渣砌成,全长约150 m,至高点6 m,是古作坊的护墙。千百年来,景德镇窑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淘汰下来的窑砖、匣钵、窑渣等用来砌墙、护坡、铺路等,变废为宝。现在这些遗存下来的窑砖建筑已成为景德镇城市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

(六)窑砖坡道(2条)

位于刘家下弄63号古作坊门口,用窑砖砌成(如图6),是窑工生产、生活过道。

图4 古作坊群窑砖隔墙Fig.4 Partition wall built with kiln burnt bricks in ancient workshop group

图5 狮子弄4号古作坊外墙Fig.5 Exterior wall of an ancient workshop, No.4 in Lion Lane

图6 窑砖坡道Fig.6 Ramp built with kiln burnt bricks

二、历史沿革

清代前期和中期,整个社会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另一个高峰,进入了民窑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2]。清代的景德镇与明代一样,仍然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景德镇设立了会馆、书院、瓷庄等机构[3],景德镇瓷器国内外贸易鼎盛。

刘家弄因濒临昌江而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制瓷业集中的区域之一。清代,这里依然延续着瓷业生产繁荣的气象,在历代窑业堆积上陆续建成了方便瓷工生产生活的作坊群。

刘家弄古作坊群在民国以前,一直是烧造日用粗瓷较集中的区域。解放前,在该区域内几乎都是作坊或槎窑(以烧茅草、树枝为主要燃料,专门烧制日用粗瓷为主的窑)。解放后,因公私合营及国营大工厂的兴起,许多作坊和窑因失去了使用价值而被改为职工宿舍,或被拆除改建为钢混结构的厂房[4]。

进入1980年代以后,剩下的许多作坊建筑,有的因居民维修房屋而被改造或被拆除重建为砖混钢混楼房。还有的因无人居住而倒塌。

2003年在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刘家弄内的部分作坊被发现。2005年浙江路开通后,景德镇市文化局组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专家对地面地下文物进行调查和评估。2006年景德镇市政府将其公布为景德镇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景德镇市文化局成立“刘家弄吊脚楼维修工程项目部”,对其外部环境进行了整治。2008年,景德镇市政府组织成立“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工程项目部”,先期投入500万进行整治维修,拟将其打造成集文物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景区。2010年,市政府决定将刘家弄古作坊群移交给文博单位管理与使用。

三、价值评估

(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是景德镇制瓷业长期发展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它既是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手工业工场时代的历史见证,又是景德镇制瓷业中存有资本主义因素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我国十分优秀的古代陶瓷工业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重要的科学价值

这种庭院式建筑对于制瓷作坊来说,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南方民间住宅建筑中是不常见的。景德镇古代瓷工根据制瓷工艺的特殊要求而选择、设计了庭院式作坊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制瓷工艺的成熟和完备。这是景德镇广大瓷工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

刘家弄古作坊群建筑形式独特,布局科学合理,虽然历尽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其木构架与建筑布局却至今保存较好,尤其是其窑砖墙体、窑砖路面与坡道,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在瓷都景德镇亦不多见,在行业建筑遗存中具有代表性,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四)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刘家弄古作坊群西临风景优美的昌江,北接饮食娱乐最为兴旺的浙江路,并且与宋至民国时期的吊脚楼古瓷窑遗址为邻。区域优势凸显,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设施完备,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四、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保护发展的基本措施

充分利用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建筑遗存展示景德镇老城区内的民窑发展历史和陶瓷民俗文化,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积极的贡献,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保护

对刘家弄古作坊群周边环境进行治理,积极排除破坏、损害文物的因素。对刘家弄古作坊群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加大对刘家弄古作坊群中居民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争取按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将古作坊群中的居民迁出,把古作坊群土地和建筑使用权收归文物部门管理。

(二)管理

设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和列支合理的经费预算,配备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相关的档案资料。加强落实技防设施,确保古作坊建筑群安全。

(三)发展利用

将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打造成集文物保护展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古陶瓷文化休闲体验社区,为新常态下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增添活力[5]。

五、结 论

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对景德镇刘家弄古作坊群的保护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继承弘扬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和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周荣林, 千年瓷韵[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16.

[2]方李莉, 景德镇民窑[M]. 北京: 人民没书出版社, 2002:103.

[3] 王莲花, 何身德, 李烈, 等. 景德镇瓷业习俗图释[M]. 陕西: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9: 53-67.

[4] 李胜利, 景德镇十大瓷厂[M]. 江西: 景德镇陶瓷杂志社, 2010: 87, 99.

[5] 赵浩政, 杨敏. 景德镇里弄文化的保护和发展[J]. 陶瓷学报: 2015, (4): 198-199.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CHENG Renfa
(Jingdezhen Museum of Ceramic Folk Culture,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Jingdezhen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situ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old city, is a cluster of ceramic industrial buildings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not only the witnes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making industry entering the handicraft workshop age, but also pro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capitalist influence. As a classic example of ancient ceramic industrial building cluster which carries forward a rich ceramic heritage, it's historically, artist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valuab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from its current situ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rcheological value.

Jingdezhen; Liujia Lane; ancient workshop group;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K876.3

A

1000-2278(2015)05-0553-05

10.13957/j.cnki.tcxb.2015.05.021

2015-07-24。

2015-08-04。

程仁发(1974-), 男,馆员。

Received date: 2015-07-24. Revised date: 2015-08-04.

Correspondent author: CHENG Renfa(1974-),male, Lecturer.

E-mail:riH.cheng@qq.com

猜你喜欢
瓷业景德镇市作坊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黄凯简介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刘文斌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景德镇市陶瓷艺术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景德镇市政府召开陶瓷发展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