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创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5-12-29 01:50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王世云
发明与创新 2015年35期
关键词:课外思维能力意识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 王世云

让学生爱上创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 王世云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正确地指导他们探究,科学地、系统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打破条框多发散

如果发散性思维能力差,人的创新能力自然也不强。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给学生设定条条框框,禁锢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应该引导他们在探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回答,教师不要直接否定他们不成熟或者错误的观点,应当引导他们讨论,边讨论边认识到哪些观点较合理。这样,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时,从不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经常鼓励他们勇于质疑老师、家长和其他学生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引导观察重发现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科学道理,要发现这些科学道理,就需要人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当然也要有必备的认知水平。如牛顿就是观察人们司空见惯的苹果下落现象,认真思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作为科学教师,不但自己要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一杯水,了解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然后把水与牛奶、白酒、白糖水、酱油等液体进行对比观察,自己设计水的实验方案等。

激发兴趣常鼓励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主动去钻研、去探究,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性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科技作品。

当学生申请专利时,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使他们能顺利申请成功。同时尽可能减少申请费用,使他们成功申请专利后有实在的物质收益。有了收益,他们创新的兴趣会更浓。

另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科技比赛和实践活动中名利双收,增强创新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同时影响没有参加竞赛和实践活动的学生,让他们也对科学产生兴趣。

用大观念教学

用大观念教学,即以核心思想组织教学,指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只要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这个中心就行,不必过分强调每章节的目标要求,也不管教授的知识是否超出课本内容。

过分注重每章节的目标要求,会把事物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开,也会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只教课本上的知识,不指导学生在课外汲取知识,不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动手实践,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创新意识。

我在教授科学课程时,凡遇到学生提出涉及到课外知识点的问题时,如果比较容易解答,我就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对于较难解答的问题,我一般会适当地引导他们探究,鼓励他们到课外寻找答案。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不仅仅要传授课本上的那些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猜你喜欢
课外思维能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小满课外班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