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

2015-12-30 00:33江菊香徐加强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35期
关键词:炼字景物答题

江菊香+徐加强

【题型列举】

中考古诗词阅读的考点有很多种,可分为语言鉴赏、内容把握、形象感知、技巧分析、阅读评价等五大类。题型分类为:

语言鉴赏。1.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2.语句理解。一般考查概括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感知诗词的意境、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等。

内容把握。内容把握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试题:内容理解、情感体味和主旨领悟。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意象的感知。

【攻关策略】

一、语言鉴赏题

1.炼字品析。一般方法:(1)从字面上理解所炼之字,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2)推想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3)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答题要注意两点:(1)该诗(词)对突出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该诗(词)在诗(词)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品析时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更形象、更有意蕴。

2.语句理解。语句理解主要有景物描写、意境欣赏、画面描绘三类试题。景物描写题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3)答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时,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多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被贬谪之愁等。

意境欣赏题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需要梳理意象。要根据诗词中所表现的意象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体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2)应熟悉一些概括意象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可用:“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词语概括;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可用 “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等词语概括。

二、内容把握题

1.内容理解题。一般方法有:(1)通读全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2)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2.情感体味题。一般方法有:(1)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表现。如:离情别绪、寄情山水、田园(喜悦、向往、赞美)、忧国忧民、思乡怀人、建功报国。(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3)分析诗词的意象。

3.主旨领悟题。一般方法有:(1)抓写作背景。(2)抓诗词中细节。(3)抓关键词或句子。

三、形象感知题

一般方法:阅读全诗,感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作者自己的形象、诗词中描写的景与物、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闲梦远二首

□李 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1.两首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一幅是 ;一幅是 。

2.第一首词中,词人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词人笔下的景色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3.第二首词是从三个方面写景的,分别写了远景、中景和近景,请作具体分析。

 

 

4.结合李煜的经历,谈谈你对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简要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就此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3.反复领悟“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子的意蕴,说说从这首词中反映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4.作者借助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你读了这首词之后,从中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猜你喜欢
炼字景物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四时景物皆成趣
邀你来答题
写写冬天的景物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景物描写要准确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