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发展的角度看泸溪县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之处

2016-01-03 01:45阳赛玉
艺术评鉴 2015年5期
关键词:泸溪县传承发展

阳赛玉

摘要:苗族是我国分布较为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及其边沿区域的黔、桂、滇、川、湘、琼等南方诸省。同一些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相比较,苗族主要生活在大山深处,属于沿山而居的山地民族,富有特色的苗族民居一一吊脚楼,正是该民族生活环境的生动写照,这在湖南湘西的泸溪县也是常常能够看见的。本文重点研究泸溪县的苗族音乐文化,透过分析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感受当地独特的音乐文化,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传承 发展 泸溪县 苗族音乐 独特

一、泸溪县苗族的主要音乐体裁及其特点

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自幼就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习俗惯制,因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属于口传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长期依靠口传心授才得以继承下来,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少数民族的音乐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史、民族史。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泸溪县苗族社会也是一样,女孩子学习刺绣、唱歌,男孩子学习吹芦笙。是他们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因为音乐之中浓缩了苗族社会积淀下来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音乐实践能力的大小映射出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人们在本民族社会中的发展前途和地位。

泸溪县苗族音乐体裁丰富,主要分为民歌、器乐和曲艺。

(一)民歌

从音乐构成考察,泸溪县苗族民歌可以分为单声部歌曲和多声部歌曲两大类:按民族习惯,苗族民歌则可以分为古歌、飞歌、礼仪歌、情歌、劳动歌等等。

古歌主要述说民族历史,演唱者大多是老人,古歌兼有传授民族历史,教育后代的作用。这种歌曲曲调一般代代相传,庄重、古朴,不能随意改变,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跋山涉水》就长达数百页,它讲述了与苗族起源、迁徙、民族信仰等有关的传说故事,在湘西泸溪县也是广为流传的。

飞歌属于山歌的一种,在泸溪县也是广为流传的,是苗族人民比较喜爱的歌种,常演唱于山间田野,这类音调被人们称为“飞歌调”。飞歌音调宽广、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较大。

礼仪歌包括酒歌、婚丧歌,演唱于节日酒宴、婚礼、丧葬场合。其中丧歌的内容较程式化,在唱词和曲调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湘西泸溪县的丧歌,已经接近套曲的形式,现场应用时还结合木鼓、芦笙一起表演。

情歌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歌曲,秋收至开春之间的农闲时节是许多年轻人喜爱的节日,如跳月、芦笙节、苗年、斗牛节、姊妹节、赶秋节等。情歌节奏欢快、奔放,旋律优美动听。

劳动歌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在劳动中演唱和流传的歌曲,有伐木歌、拉木号子、船工号子等。这类歌曲实用性强,节奏规整,结构短小,旋律简单。

(二)器乐

泸溪县苗族乐器多使用自然材料,种类相当丰富,吹奏乐器有芦笙、三眼箫、木唢呐、苗笛、木叶、芒筒等:弹拨乐器有口弦、月琴、三弦等:拉奏乐器有瓢琴、二胡、嘎哈: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钹、锣、猴儿鼓等,其中,芦笙、芒筒、木鼓、铜鼓是苗族的特色乐器。

芦笙,苗语叫“更”,它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这样的说法:“侗族的歌美,苗族的芦笙好听”,因此,在湘西的泸溪县苗族地区,几乎无事无处不芦笙,芦笙和刺绣成了苗族文化的象征。传统苗族芦笙以六管芦笙为主,有直角式芦笙、锐角式芦笙、钝角式芦笙三种制式,由笙斗、笙管、吹管、簧片、共鸣筒组成,笙斗由杉木或桐木所制,簧片用铜片打制而成。

芦笙与舞蹈结合表演,俗称“跳芦笙”,芦笙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三种。芦笙既可以独奏,如“吹歌”,不同规格的芦笙加上芒筒、铜鼓还可组合成芦笙乐队用于合奏。

木鼓,以牛皮做鼓面,鼓身则用枫木挖空制成,木鼓在苗族人的心目中属于祭器,它象征着祖先的灵魂。在泸溪县苗族地区,举行重大的民族祭礼后,人们就会围绕木鼓跳起欢快的木鼓舞。木鼓舞的鼓点和节奏丰富多彩,已经收集到的鼓谱就多达十余套,不同的鼓点和节奏类型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三)曲艺

“嘎百福”是苗族传统的曲艺形式,在湘西泸溪县也是广为流传的,嘎百福的演唱不用乐器,以唱带说、说唱相间,唱词以五言体为主,一般押尾韵,随意自由,表演生动,诙谐,讲究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内容多包括一些说媒求亲、反对包办婚姻,以及赞美民族英雄的故事等,嘎百福的音乐受民歌影响较大,形式简单,多为单乐句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形式。

二、泸溪县苗族音乐的社会作用

泸溪县苗族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内容日渐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多方面的反映人民群众情感思想、生活和审美等的需求,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一)抚慰心理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舒适,但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沟通障碍,现代人被隔绝在高楼大厦中的一个个鸟笼里,老死不相往来,内心变得越来越封闭冷漠,这种生活导致了无法避免的孤独寂寞。可社会文化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它冲破种种代沟与重重隔阂,使萍水相逢的人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参与者间通过交流歌舞的心得体会,分享快乐,使生活变得温暖,为现代都市人再次找到心灵的宁静。

(二)情感宣泄的作用

音乐重要的本质功能就是对情感的尽情宣泄,各类音乐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抒发不同的情感,泸溪县苗族音乐的形式多样,但是参与者都能够将心中集聚的或消极或积极的情绪随着歌唱有规律的运动顺利抒发出来,净化了精神,平静了心灵。

三、传承发展苗族音乐的形式与措施

苗族音乐不仅体现出了湘西民间歌舞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源于大众,深深扎根于广大贵州人民生活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苗族音乐的表演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并且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加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强,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娱性的歌舞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苗族音乐是湘西泸溪县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发展苗族音乐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原来的精华,并不能丢掉其原来的“味儿”,也就是要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分析苗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措施,首先我们来分析保护苗族音乐的创新开发机制,何为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既要保持苗族音乐的传统血脉不断,保护苗族音乐文化的根源,又要关注苗族音乐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风格和精神风貌下,寻找一些被人们认可的新形态。如在保护苗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文化产业,如我们可以根据湖南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建设苗族音乐民俗村,通过做文化保护项目拉动周边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不仅促进了湖南湘西的经济发展,而且起到了传承苗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让更多人接触到苗族音乐。

其实现在很多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人喜欢参加大合唱。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自娱自乐、自我表现的方式和手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悄无声息地推广着苗族音乐。再有在近几年来,湘西泸溪县老人中心也推出了具有湘西民族代表性的“民族音乐队”,而“吹芦笙”是他们训练的重点。在训练苗族音乐的同时,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精华,而且糅进了现代的音乐旋律,使其达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相互结合,其实这就是对苗族音乐表演形式的一种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既使苗族音乐得到了继承发展,使其传统精华不被丢失,而且通过创新增强了苗族音乐的生命力,从而壮大了湘西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再有,我们需要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来传承苗族音乐文化,这个人才培养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继承人”。我们知道,苗族音乐面临着“缺乏年轻继承人”的局面,这与苗族音乐工作的前景、收入低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建立培养人才机制的时候,首先要成立苗族音乐保护工作办公室,统率苗族音乐保护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一系列从事苗族音乐保护、软件设计、网络服务等专职苗族音乐保护的人才,直接从事苗族音乐一线的保护工作。同时,还可以在苗族音乐流行区域培训志愿者队伍,建立苗族音乐保护网络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苗族音乐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是人民群众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发展下去,由于音乐形式多样,表演形式丰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既起到了自娱和健身的目的,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传承和发展苗族音乐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更加是人民群众的工作。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将苗族音乐发展起来,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泸溪县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