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教育对本科生的培养机制探讨

2016-01-04 09:37岳丹松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针对性新生

岳丹松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式的重点培养,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喜欢。学生自进入大学之后,一般从大二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思路的同学,如果从大一开始就能够进入实验室,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

在此,根据近些年的探索思路和培养实践,就如何选拨学生进入实验室,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何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根据学生将来的发展愿望进行分流式培养等内容,与大家进行相应的探讨和交流。

1 完善的选拨制度

从近几年,学生的填报志愿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不甚了解,只知道大体的方向,而对于具体的专业情况,学生需要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和了解,而对于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的学生来说,如果此时能够进行及时的跟进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尽早做出自己的学习规划,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成长。那么如何根据本实验室实际培养情况有甄别的进行学生的选拨呢。

带领新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与参观。首先,有实验室负责人讲解本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配置、近几年学生的培养情况、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情况、以及现在正在承接的相应项目和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有本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讲解学习的历程、学习的心得体会等。这样通过学长的介绍,让想进入实验室的新生明白自己将来的成长预期是什么。

对有兴趣的新生进行重点对话交流。由于新生并未接触专业知识,所以为了将来进入实验室学生队伍的稳定和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需要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交流。谈话交流主要侧重以下方面:学生的将来发展愿望;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的纪律性;学生的主动性等等。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规划是否与实验室的培养目标一致。进入实验室后能否融入创新的培养模式中。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实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创新的实现。

进行部分基础专业知识的传承与考核。为了在实践中进一步确认新进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培养潜力,有高年级的学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讲授,并布置相应的任务,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掌握情况之下,完成小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制定相应的完成时间。这样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制作和验收,进一步确定学生的相应素质。

思想汇报和发展愿望的撰写。通过上述几步的选拨,基本能够确认学生是否具备进入实验室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写一份思想汇报和发展愿望,将学生的思想和发展愿望进行相应的固化,然后针对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个人档案,将实验室培养过程中的考核和检查情况存下来,以备后续学生的加入与退出。

2 与时俱进的学习模式

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大一新生,因为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欠缺,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从实践来看,由于专业知识种类很多,如果让每个学生按部就班的来学习肯定时间上不够用。为此,需要将专业知识有时间上的串联式学习,改成时间上的并列学习。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与时俱进,所以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要实时的进行调整。

知识的适时调整。现在随着面上国家大政策的调整,相应的就业需求和创新需求都会进行针对性的改变,从学校层面来说,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比较困难,而对于相对灵活的实验室培养来说,可以根据政策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调整主要依托以下几个因素进行:(1)国家政策的调整。做为实验室的负责人,需要把握国家政策的方向,并利用自己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接触机会,对学生的培养内容作出实时的调整,让学生知识面更有的放矢,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有针对性的知识。(2)根据本实验室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调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更好的进一步感触,所以如果汇总一下毕业学生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内容的广度调整。(3)根据需深造或者进入科研院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调整,这部分学生面对的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深造,通过他们的实时反馈,会有利于培养内容的深度调整。

在时间上对知识的并行学习。由于所学知识量大,而且有主有次,有深有浅。为了学生的尽快有效成长。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我们专业来说,大的方向分为2类:硬件和软件。每一类再细分成子类,然后根据知识前后学习关系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愿望进行有侧重的学习,一般细分成4类比较合适,硬件2类,软件2类,这样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按照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在学习期间,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杜绝对相应知识的面面俱到学习,这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需有高年级学长先行解说和实践教学,然后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并根据布置的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获取。布置的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相应内容学完之后,硬件的2组学习内容进行对调,并有相应的大一同学作为辅导,实现知识快速学习,同样软件2组的同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进行培养时,第一次布置任务,完成时间要适当延长,后续任务相互对调学习时,要实时的压缩学习时间。这样通过高年级的辅导和大一新生的亲身学习心得的交流,实现学生对知识在时间上的并行学习。

3 完备的培养机制

通过大一的学习,满足考核条件并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基本会留在实验室,这部分学生将来的培养相对固定。

大二学生的培养。进入大二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已经有相应的储备,可以进入知识的高层次学习和项目的历练阶段,此时基本是以参加小的项目来完成对知识的再学习和再实践。所以可以让学生参见相应的大赛,也可以进行相应创新立项的申请。而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项目子课题的研究。

大三学生的培养。经过对大二学生参与项目的训练,大三学年的学生已经进入知识和时间的双成熟阶段。通过对前面实践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即使有遗漏的知识,也会很快触类旁通。此时学生需要更高阶段的培养,大三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大的科研项目,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相应的实践与学习。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里有个难题,即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考研问题,对这部分同学,需要在大三上半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侧重于某一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题目的设计,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设计,将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作品。进入大四之后,可以进一步完善作品,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大四学生的培养。大四学生,除了考研的之外,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大四新生定位于2方面的培养:(1)项目的参与,通过项目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2)对新生的传帮带工作,通过对学生培养,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馈,懂得责任感。

如何发挥实验室的优势,实现对本科生的有效培养,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意义的课题,笔者就这几年的培养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当然,学生的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摸索,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的完善培养模式。而如何建立健全实验室对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针对性新生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