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

2016-01-04 10:07胡荣康张劲松成姣刘鑫徐银钰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对策大学生

胡荣康 张劲松 成姣 刘鑫 徐银钰

【摘 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湖南省部分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和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性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远离手机依赖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1]。在现有的手机用户群体中,当代的大学生是一股新生的主流,他(她)们在享受最新通讯工具所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时常被不合理使用手机而苦恼,严重者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效率和生活幸福指数。

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y,MPD),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有学者将其定义为[2]:个体无法抑制使用手机的冲动,被迫离开手机或无法正常使用其功能时,出现负性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生活的一种不良行为。郑毅教授[3]提出诊断手机依赖的10条标准,并强调严重依赖者会伴有除心理成瘾症状之外的躯体症状出现,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均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应该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专家的干预与帮助。

本研究拟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通过了解湖南省部分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手机依赖的现状,并分析手机依赖症影响因素,进而从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着手提出相应对策,为预防或改善大学生手机滥用问题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远离手机依赖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遵循随机原则,选取湖南省4所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其中男性236份,女性300份,一、二年级304份,三、四年级232份,理工科298份,文科238份),回收有效率89.3%。

1.2 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国内学者曾红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4],结合湖南省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共设计15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手机的售价及月话费额度、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和主要用途、手机使用的场合和时间以及过度使用手机引起的生理不适问题等几个方面。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问卷》,参考郑毅教授提出的诊断手机依赖10条标准[3],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手机依赖的症状表现,进行手机依赖程度评定。方法如下,问卷设计共10个条目,受试者针对每个条目要求做出“是”或“否”的选择,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总分在0至1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大于4分诊断为一般手机依赖症,大于6分为严重手机依赖症。

1.3 统计处理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2.1.1 手机售价及月话费额度

调查显示湖南省大学生使用手机价位分为三个梯次,1000元以下有30.2%,在1000-2000元有38.6%,2000元以上为31.2%。每月话费额度50元以下占40.2%,50-100元有36.1%,100元以上达23.7%。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购买手机档次较高,多数学生月话费额度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这可能与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前些年有明显改善有关。

2.1.2 使用手机主要目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定的选项中,湖南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排前2位的依次是人际间联络感情(28.2%)和娱乐与消遣(24.5%),学习或工作正常需要(20.1%)和打发无聊时间(18.7%)紧随其后。原本使用手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而特定的功能源于特定的目的,但是也有18.7%的学生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1.3 使用手机主要用途

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主要使用手机最常见用于的是上网(含玩游戏),发短(微)信,和打电话三项功能,其中有35.4%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含玩游戏),由于手机相比较于电脑,具有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优势。使用手机发短(微)信的人数(31.2%)要高于打电话的人数(29.3%),原因在于短(微)信的价格更加便宜,更能贴近消费需求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

2.1.4 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时间

数据显示,湖南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场合一般为走路过程中(93.5%)、课堂上(87.6%)和用餐过程中(84.4%)。进一步针对“在一天当中使用手机的总时间”进行调查,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小于3个小时占36.5%;4-5个小时占45.4%;大于5个小时占18.1%。可见不管从使用手机的场合还是从使用手机的时间来看,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涌现出大量的大学生低头族就不足为怪了。

2.1.5 过度使用手机引起的生理不适问题

调查显示:选项“曾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影响睡眠”最多,被47.4%的学生选中,选项“曾因为发送过多短信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紧随其后,有32.3%的学生选中,另外有28.8%的学生反应“曾因为通话太久导致耳朵嗡嗡作响”,有25.1%的学生反应“曾因为长期使用手机导致头晕头痛”。显然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引发心理疾病(心理成瘾),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是一种威胁。

2.2 湖南省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2.2.1 手机依赖症发生率

根据郑毅教授[3]研究结果,把湖南省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症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符合0-4个手机依赖症状,界定为无明显手机依赖,符合5-6个手机依赖症状,界定为有手机依赖倾向,符合7-10个手机依赖症状,界定为严重手机依赖。最后的数据显示后两个等级的人数共126人,手机依赖症的检出率为23.5%。这与陆润泽等2013年调查数据(26.6%)基本一致[5]。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

得分比较(N=536)

注:*P>0.05.

2.2.2 手机依赖症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问卷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t=-1.2032,p=0.2294>0.05)。另外在年级和专业两个维度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不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T

=-1.1249,p=0.2612>0.05),同时也不存在专业显著差异(T=-1.2789,p=0.2015>0.01)。这说明,手机依赖症在湖南省大学生群体中是比较均衡的,不受的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的影响。

3 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对策

3.1 学校层面,多渠道全方位改革教育措施,想方设法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3.1.1 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监控学生成长动态

众所周知,当代大部分学生都是异地就读大学,出门在外,大学生在高校发生的种种问题几乎脱离了家长的管束,甚至一些事情连高校老师也无法完全掌握。学生人群中一旦出现手机依赖等不良心理情况除非是学生主动向家长倾诉或告示,否则家长是很难掌握这些状况的。因此建立健全家长与学校定期联系制度,让家长们和老师们所获得的信息能互通有无,随时监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动态,这是一项有意义的措施。父母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有利于健康的各类社会活动,转移生活重心,利用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充实生活,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也远离手机依赖。

3.1.2 加强常规管理,建设心理辅导体系

在进行学生工作常规管理的内容设计时,学校应提前制定相应规定明确手机使用的方式和场合。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良好的养成教育活动,督促和引导学生合理、文明使用手机。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因为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沉迷于手机使用,不可避免的就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交往冷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但是人总要找一个情绪的发泄出口,因此这些大学生往往倾向于选择通过手机短(微)信、社交软件等来发泄自己不良情绪,这样会导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就越是离不开手机,越离不开手机就越累积一些负面情绪。所以学校应加强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体系,在有专业的心理导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就能够给予大学生合理的宣泄和倾诉途径,帮助他们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网,正确的对待自我与他人,有效减轻手机依赖的现象。

3.1.3 更新教育方式,转移学生的关注点

更新教育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口耳相授”的教育方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方式,如利用手机平台实现潜在的育人功能,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博客、短(微)信、视频等对社会热点及学生自身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引导,让学生能更加方便的通过手机平台获取信息,改造思想。这一形式是改进传统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参与式体验式的教育形式,确保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为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通过这些具体的有意义的课余实践活动,转移学生对手机的关注度,对锻炼学生各方面技能,努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大有帮助。

3.2 自身层面,应加强自律、充实生活,克服手机依赖症

3.2.1 提高自律意识,做好大学阶段人生规划

做为新时代一名大学生首先应该清楚认识到手机依赖的严重弊端,如对自身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影响,自觉增强对手机使用的自律意识。在人生规划方面,大学生的发展重心始终应该在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自我,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兴趣。通过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来合理规划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当多个小目标达成之时,就会汇聚在一个大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组织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让自己通过人生规划的形式去实现自我价值。

3.2.2 积极主动参与团体心理辅导

手机依赖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医治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很好的形式之一。因为团体辅导能够让大学生们在师生之间的辅导与交流过程中通过“体验式的活动”来体验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形成一个既能够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又能够适当的展现自我的完美整体。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手机依赖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我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有很重要的意义。

3.2.3 鼓励自我教育,丰富课余学习生活

大学生要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鼓励进行自我教育。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充分的全方位发展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将自已的注意力从对手机的“盲目依赖”转移到“理性的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地位。大学生应该不断锻炼自已从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中受益,能够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依赖所带来的诱惑。此外,大学生要尽可能多的丰富自己课余学习生活,比如说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一旦自己课余生活过得更充实,就会避免对手机的依赖成瘾性的发生。

总之,鉴于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严重危害性,解决此问题理应成为当前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控力。我们的目标是让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和贴心帮手,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造成的危害。特别针对手机依赖症的患者,要将他们从“手机的奴隶”转变为“手机的主人”,这一过程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工信部:2014年手机用户净增5698万户 总数12.86亿户[EB/OL]. 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5/01-21/6991924.shtml.

[2]汤敏佳.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J].江苏高教,2010,7(1):154-155.

[3]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EB/OL].http://www.39. net/disease/jbzt/cjjb/84816.htm.

[4]曾红.广东省居民手机依赖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490.

[5]陆润泽,孔青,薛晓嘉. 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3):255-258.

[6]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7):22-25.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