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与《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比较研究

2016-01-05 12:33朱雯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长生殿唐明皇杨贵妃

摘  要:《长生殿》与《杨贵妃》中唐明皇李隆基形象的相同点包括两个方面:从形象内涵的可取之处看,体现为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从形象内涵的不足之处看,是政治上治国无方,昏庸享乐,爱情上纵情声色,缺乏理性。两部戏曲中唐明皇形象的不同点有:清传奇里人物刻画得更丰富饱满,具有相对强烈的负罪意识;而昆曲里对待爱情更为专一,人物结局更为悲惨。唐明皇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创作背景;作者意图;观众接受。

关键词:长生殿  杨贵妃  唐明皇  比较

唐明皇李隆基历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争议主要集中在他究竟是不是个好皇帝。世人肯定他统治前期的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批评他后期的沉迷声色、宠信奸臣。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是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题材。笔者选取了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和1982年浙江昆剧团首演的新编古代戏剧本《杨贵妃》,希望从这两部体裁不同的作品中唐明皇的形象入手,比较深入地剖析这一人物。

一、《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

传奇《长生殿》与昆曲《杨贵妃》这两部作品的取材相同,均为盛唐时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所以其中唐明皇的形象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一)形象内涵的可取之处

1.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唐明皇(又称唐玄宗)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这一点表现在政治上,是他在统治国家的前期,能够选贤用能、积极纳谏,体恤微如草芥的市井细民。这也是促成他开创“开元之治”的原因之一。在《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其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则集中体现在与杨贵妃的婚恋上。[1]作为万乘之尊,他拥有诸多特权,但在两部作品中,作者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渴望夫妇平等、注重互敬互爱的皇帝,他甚至将自己放在了与杨玉环对等的位置上,去尽力地体谅和宠爱意中人。

比如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唐明皇与杨贵妃携手散步,互相对饮,并拿出金钗钿盒和玉环定情,款款深情见于唱词【棉搭絮】中:“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2]身为帝王的他在爱情中与普通男子无异,珍视爱情,并没有帝王的骄纵和霸道。第十九出《絮阁》中,写到了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情节,对于皇帝来说这本为平常之事,但他却怕玉环伤心吃醋,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躲躲藏藏,在【滴溜子】曲子中他唱道:“偶只为微疴,暂思静悄。恁兰心蕙性,慢多度料,把人无端奚落。我神虚懒应酬,相逢话言少。请暂香车,图个睡饱。”(《长生殿》第91页)这些行为和话语,都能反映出他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与平民是一致的。同样,昆曲《杨贵妃》中,刻画李隆基民主意识之处也不少。第四场《惊宠》反复写他“扶”玉环这一动作,并无帝王的威严,还对她说出这样的慷慨之语:“万乘之尊,四海之富,皆是你我同享”[3],体现了他作为皇帝思想民主的一面。

2.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这种钟情和疼爱,实乃帝王中少有。作为一国之君,本可以坐享后宫三千佳丽,而他却情有独钟。爱情的专一源于人格的平等,唐明皇对待爱情有着忠贞不渝的信念,只是在这两部作品中,其爱情信念表现得略有差异。

《长生殿》中李隆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作品以第二十五出贵妃之死为分界线,在这之前,明皇曾和虢国夫人有私情,惹得杨玉环争风吃醋,还曾想瞒着杨玉环偷幸梅妃,结果被抓住了破绽。在昆曲《杨贵妃》中,他的爱情信念始终是贯穿全剧的。剧中并没有在他和杨贵妃之间设置第三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他所眷恋和爱慕的对象都只有杨贵妃一人,虽然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在这部剧中,作者为了突出李隆基忠贞的爱情观,就在情节上做了这样的设置。

(二)形象内涵的不足之处

1.政治方面:治国无方,昏庸享乐

在唐明皇的统治后期,他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致使奸佞当道,朝纲混乱,人民深受其害。同时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部分原因是唐明皇过于宠信安禄山、杨国忠等人,而这些朝臣的内讧使得大唐问题重重,究其根源,还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在两部作品中,李隆基治国无方,致使朝纲混乱,国家多艰,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唐明皇对国家缺乏责任感,都讽刺了他的昏庸无能与荒淫腐朽。但是它们的重点主要在爱情上,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虽然也有批判明皇的昏庸无能的意味,但对爱情层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2.爱情生活:纵情声色,缺乏理性

唐明皇后期生活的风流是毋庸置疑的,他沉迷音乐,贪恋美色。皇帝并非不可儿女情长,但是要注意节制,过于放纵自我,过度沉溺声色,必然会“占了情场”而“失了朝纲”。[4]两部作品对此也都进行了批判。《长生殿》的第十五出《进果》写了玄宗为博妃子欢心,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让人不远万里进贡荔枝。倘若是明君,定不会放纵至此。在昆曲《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玉环为断了皇帝对自己的眷恋之情,改穿荆钗布裙,以本色示人,明皇见状,却当着众人之面赞其“楚楚可怜,比起盛装艳服,更加动人了!”身为帝王,言语行为应当严肃谨慎,其任性风流可见一斑。

二、《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不同点

清代传奇和现代昆曲虽是取材于同一个故事,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物表现上就出现了不少差异。下面笔者就分别分析两个唐明皇形象各自的特点。

(一)清传奇《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形象

1.人物刻画更丰富饱满

清传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纵观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感情逐渐变得专一。《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上半部主要写他“占了情场,弛了朝纲”,从而导致奸佞当道,朝廷危乱;下半部以贵妃之死为起点,反复描绘唐明皇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守。他由先前的浮浅不专变得忠贞不渝,对待爱情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成熟。[5]洪昇的伟大在于他如实地写了李隆基钟情于情人的过程,即他们的爱情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不专一到专一,从掺和杂质到完全净化的过程,所以《长生殿》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是比较丰富饱满的。

2.相对强烈的负罪意识

人们提及洪昇笔下的唐明皇的形象,多关注杨贵妃死后,他的思念之情,但很少论及这种思念之情实际上是他负罪意识的流露。这也侧面反映出他可贵的自我审判精神。他赐死杨贵妃,一方面是为了笼络军心,便于逃难,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当他忍痛割爱但徒劳无功时,他如梦初醒,内心痛苦无比,于是开始自我救赎。[6] 第三十二出《哭像》的【端正好】中唱道:“是寡人昧了他盟誓深,负了他恩情广,生拆开比翼鸾凤。说什么生生世世无抛漾,早不道半路里遭魔障。”(《长生殿》第143页)清代戏曲批评家吴仪一批评这段唱词时说:“人无不畏鬼神者,信誓有违,暗室中往往自惊。起语便提盟誓,是明皇极疚心处。”[7]可见其内心之惊惶和痛苦。本出类似于这样的唱词还有不少,由此可知他内心负罪感之深。还有建坟改葬、招魄摄魂、甘赴杳冥等情节,都在刻画唐明皇为了排解内心的负罪感,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这些在昆曲《杨贵妃》中都没有描写,所以负罪意识在昆剧《杨贵妃》中无法体现。

(二)昆曲《杨贵妃》里的唐明皇形象

1.对待爱情更为专一

《杨贵妃》全剧共八场,写了唐明皇从儿子寿王手下夺过杨贵妃,并与她展开一段爱恨纠葛,但最终生死相隔的过程。剧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并不像《长生殿》那样丰满,而是相对单一,因为没有出现虢国夫人和梅妃这样的第三者角色,所以昆曲中他对待爱妃始终是专一的。在结为夫妻之后,两人也发生过矛盾,但她的才学、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特质,都让明皇一步步深陷于情中。倘若硬是要说他的形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变得更加专一了。

2.人物结局更为悲惨

《杨贵妃》的故事情节止于贵妃被赐死,并没有像《长生殿》那样,在她死后设置他们月下团圆、终成连理的情节。全剧最后的唱词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一句中的“恨”字,道出了失去至爱之人之后内心的凄凉和悲苦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在心上人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却无力保护,在爱人与国家社稷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爱人死了,他的一切也随之破灭,即使拥有天下,也是了无生趣。所以与《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形象相比,昆曲中的唐明皇结局更为悲惨。

三、两个唐明皇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上面我们分析了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背景

《长生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洪昇创作这部巨作之前,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了。新旧《唐书》记载了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例如《杨太真外传》《天宝遗事诸宫调》《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惊鸿记》,这些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都对洪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洪昇在创作的过程中,曾精心研究了李杨的故事传说,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加以概括和组织,使作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同时以新的面貌出现于当时剧坛。[8]此外,康熙二十七年,社会上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受到限制,这也是促成洪昇去塑造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意识、渴望平等爱情的封建帝王的原因。《杨贵妃》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渴望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来丰富社会生活,尤其是戏曲,再加上帝妃的爱情又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前人的作品也颇为丰富,于是这样一部再现历史故事的君王爱情戏便应运而生。

(二)作者意图

洪昇创作《长生殿》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原因,那时是封建专制时代,他便有意用开元、天宝由盛转衰的历史来“垂戒来世”[7],借剧本含蓄而隐晦地表达创作意图。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歌颂李杨爱情,表达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洪昇自己在作品的例言中也说,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仅三个字:“情而已。”他极力表现对二人爱情的赞颂和惋惜,又将“垂戒来世”之意含蓄地蕴于故事之中。昆曲的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氛围中,为了重温经典,并借此表达对帝妃爱情的看法,作者便通过昆曲再现这场凄美的帝王爱情。与京剧《贵妃醉酒》相同,昆曲《杨贵妃》赞颂李杨之间的柔情,目的单纯。所以传奇中所寄予的“垂戒来世”的意蕴,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三)观众接受

清传奇《长生殿》的读者是古代的文人与市民,作者相应地就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当语言被赋予了艺术性之后,它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便开始有了层次。这就与现代的昆曲不同了,其读者是现代人,倘若要让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那语言就相应地要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因而它所刻画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就没有清传奇中所表现得那么有层次感。相比之下,《杨贵妃》在一些方面的描写过于简单,有的根本没有顾及,这就降低了此剧的思想深度,使它所表现的题材显得比较贫乏。[9]这些都造成了两部作品在人物内涵方面的差异。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这样一个唐明皇形象:有着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但同时又过于风流、昏庸无能。毕竟两部作品是出自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在创作背景、作者意图和接受观众不同的情况下,剧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异。通过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对唐明皇这一人物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不忘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李敏星:《皇帝的平民意识——漫议<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艺术百家,1992年,第1期,第95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处于此处。

[2]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文中出现的戏曲原文均见于此书。

[3]王文章:《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曲演出剧本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文中出现的昆曲原文均出于此书。

[4]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5]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6]李振中:《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第26页。

[7]吴仪一:《长生殿·吴仪一批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出于此处。

[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9]孙东海:《不要陷到三角恋爱里去——谈谈越剧〈杨贵妃〉的不足》,上海戏剧,1987年,第2期,第17页。

(朱雯婷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猜你喜欢
长生殿唐明皇杨贵妃
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文献研究
长恨歌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论《长生殿》的现代改编缺位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