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

2016-01-05 16:12汤静蒲小萍王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实现基础

汤静 蒲小萍 王欣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当代高校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渠道,对当代高校职能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服务社会的途径选择、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实现高校的四大职能,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公民意识、拓展道德实践。

[关键词]“基础”课;高校职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07-02

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中发表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当代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高校的职能,是高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当代高校思想理论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者高度地、有机地串联结合起来,进而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定律,从而达到教育、指引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目的。因而,充分挖掘与发挥“基础”课的优势,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对实现高校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课与实现高校职能的关系

“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服务的途径选择、更是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基础”课则以思想方面、道德方面、法治方面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为高校职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同时,高校职能的实现,也将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高校的首要重任就是人才培养,怎样提高人才培养水准,怎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是高校所以工作的着眼点和人手点。有效地开展“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基础”课的设置,显现出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政治需求,显现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基础”课对大学生们从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及法制方面所实行的教导显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高校必须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崇高志向和坚定信念的人才。“基础”课通过分析志向、信念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关系,昭显了志向、信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拥有积极健康的志向和信念。应该说,“基础”课替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选择。

(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高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所以,科学研究的前提要素是要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常说,人才必须要有德、识、才、学、体。其中,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德”。这里的“德”可以理解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必须拥有优良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基础”课也通过剖析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与苦恼,教会他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线、观念及方式剖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服务社会的途径选择

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当代高校要为社会建设服务,最为主要的措施和手段就是培育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基础”课则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担负着当代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教育等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来理解、认可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层面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主要阵地在文化领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序进行。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识相互交流、彼此交锋、交相融合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复杂且多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通过对爱国主义的科学阐述,传递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培养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意识,鼓励大学生弘扬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提出要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历程中,汲取国外优秀的思想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基础”课,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高校职能实现的途径

“基础”课的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当代高校职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与高校职能的实现,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升“基础”课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的职能。endprint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基础”课应更加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基础”课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来指引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尚的志向信念。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内涵和精髓;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塑造高尚人格。“德才兼备”是成为现代社会中所谓人才的首要条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德才兼备则是作为检验你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准。大学生除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品质的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转变为其内在的意念和自觉的行动,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建设者和接棒人,真正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基础”课的开设,注重的不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重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传递,来达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塑造高尚的人格。

(三)培养公民意识。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才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期培养出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掌握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知识,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向大学生传授法律意识、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使其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符合当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促使大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期望通过高等教育,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乃至于人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拓展道德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道德要求。大学生只有将个人思想意识和实践行动统一起来,践行道德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基础”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相结合。实践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做到诉诸理论与讲诉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避免空洞说教。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再通过相应的行为习惯,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方式,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基础”课要大力推进学术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大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知、情、意、信、行的辩证统一,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