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6-01-05 06:40赵丽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德育思政高职

赵丽君

[摘要]随着电脑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极大地改变着人们学习、思考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强大优势,规避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使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时代课题。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挑战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36-02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变化很大。笔者认为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中的提法。其认为新媒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新媒体指区别于历史上常用媒体手段,主要包括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方式如移动通信、因特网等。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所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现的媒体,指依托于因特网、移动通信等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出现的媒体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数字电视、互联网等。这里的“新媒体”采用广义新媒体的说法。

二、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新媒体内容丰富传播迅捷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时候很难分清利弊从而对网上内容不分良莠兼收并蓄全盘接收。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作传播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还是可以做到让机遇大于挑战。

(一)积极影响

我们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也不例外,所以新媒体对现代大学生的吸引力特别强大,对于大学生社交方面有很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①方便快捷;②信息传播有优势;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④关注公益、关注和谐社会。

(二)消极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消极影响

(1)不良网络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有些不良信息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影响,比如一些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有些低俗的信息,甚至有些信息背离社会和谐发展宗旨,也且因为人人都有在网上的话语权,从而会导致一些信息不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商业广告的强制消费对大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特别需要商业的支撑,由此偏爱上网的大学生就成了消费者。人们上网时会出现在很多热门版块经常弹出商业广告,比如男同学爱看的军事频道、体育频道会每点击一次就出现一个色情类或壮阳类医药广告。这些对大学生造成强制消费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不同程度上认同了这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

(3)促进大学生主体自我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新媒体信息量增多,大学生们更喜欢用智能手机、因特网与外界交流,使用微信通过网上找朋友。于是我们发现,本应在社会生活中活跃的青年人现在安静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失去关注,失去热情,从而造成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这也是当前一些人士把网络比较精神鸦片的一个原因。

2.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使教师主导地位弱化

一方面因为传统思政教育采用的材料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迹,而新媒体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花样翻新,还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接收的内容。同时,互联网信息质量不一也很容易使学生思想产生模糊认识,使得学校的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力量无形弱化,给正面教育带来冲击。所以,思政老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被打破,教师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

(2)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认知成长空间,但同时也对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交流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加简单方便,但是一些学生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上网,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新媒体环境还对学生心理产生冲击,严重依靠网络,使学生们减少人们之间当面交流机会,从而使性格倾向向淡漠化发展。我们现在随处都能看到“低头族”的存在就是重要表现。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迎接挑战的对策

(一)新媒体条件下教育理念创新

1.创造双向交流互相探讨的教育模式

德育的首要问题是要学生确立一种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来源方式。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欠佳。如果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双向交流,能达到德育的效果。大学生更在乎的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来倾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即使他们的想法最后在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他们也会踏实地接受正确的意见。

2.构建回归生活的务实教育

现代信息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顺畅,课堂里单一的教育不能全面介绍事情的全貌,只有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辩证思维,在真实中取精华去糟粕,才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经之路。如2015年“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发生后,学生通过手机新闻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然后追随网络质疑警察枪击的合法性。随着案件的水落石出,老师再结合法律规定予以讲解,既帮助学生弄清事实真相,又帮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常识课。这样的教育就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3.德育结合实践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德育要落实到社会生活中,重要在于道德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现在在全社会开展的中华孝道教育,如果只满足教材上、课堂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当然也明了内容,但如果把这些内容让学生回家切实完成,并把洗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反馈到课堂,这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知道孝道的意义所在,也最终使学生在行为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文明的精粹。

4.教师利用新媒体创造贴近学生的德育空间

在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去掉不能与时俱进的因素,创造富于伦理道德精神的平等、亲民的新教育观和充满个人魅力的教育本领。当今时代新媒体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载体有利于教师形成具有自己人格魅力的育人方式,使自己的方式更合理化、个性化,拥有自己的特质,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

(二)创新思政教育平台

1.依托互联网优势创新道德教育

当前因为网络覆盖程度高,青年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方式上从单纯的阅读、浏览开始向应用、写作和自主参与发展,从单纯的接受信息向积极主动的利用和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推出,这种随想随记的信息发布方式瞬间流行起来。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与思想互动,着力挖掘在学生思政教育上的方便优势,建立学生喜欢的网络学习交互平台,拓展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

2.利用手机媒体创新道德教育

智能手机问世后,手机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几乎百分之百,运用手机的智能功能进行思政教育也就成了高职院校着力解决的问题。智能手机能够运用下载便利的社交软件,使其成为思政教育有利工具。教师利用群聊功能可以随时一个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热点问题讨论,老师积极引导,让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微信老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状态变化关注学生时时动态,这样对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好的帮助。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单是思政教师的义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主动参与到思政工作中来,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在课程中引导、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教师要成为以身作则的典范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力量的魅力时,他们才能以道德标准衡量自己,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思政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