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路径探析

2016-01-05 06:41李香喜姜秀英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教学衔接

李香喜 姜秀英

[摘要]长期以来,民族高校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存在许多特殊性,因而忽视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衔接,进而影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了提高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应高度重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衔接工作。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46-03

近年来,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就目前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延边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问题。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大学教育是中学阶段教育的继续和发展,作为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相互间的衔接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教育目标来看是一致的,都是统一于育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奠基阶段,大学是形成阶段,它们之间是基础和结果的关系。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应时刻关注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及变化,进而实现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第一,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衔接,是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延边大学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满意”是多年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难题。据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抽样调查显示,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只占43.1%;“不满意”的学生占56.9%;对“思政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0.8%;“不感兴趣”的学生占78.6%;“反感”的学生占10.6%。一个学期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概论》课结束了,但是我们收获的东西并不大,老师没有对高中的理论进行翻新,……有些失望”;有的同学说:“老师讲课没有激情,缺乏趣味,就是一些干巴巴的东西,……”。这些都说明,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二,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相互重复问题的需要。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在各个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因此,延边大学“思政课”在教学中一直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然而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之间存在着在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没有新鲜感、缺乏学习兴趣。例如,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市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部分均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这种内容上相互重复的现象给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觉得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新意,激发不出学习兴趣。

第三,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已转变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理想、信念、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展现个性的核心内容。然而,根据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延边大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尤其是朝鲜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逃课现象普遍;当前延边大学的很多朝鲜族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中绝大多数在国外务工,他们手里拿着苹果或三星最新款的手机、平板电脑,但是,很多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突出,存在着虚荣心强、考试作弊、酗酒闹事、损坏公共物品等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延边大学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的能力相对差。分析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延边大学“思政课”教育功能缺失有关。而且,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在高中时候已基本形成,考进大学之后并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严重了。因此,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功能,为了全方面了解教育教学对象,进一步研究民族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问题的迫在眉睫,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复的较多。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一、大二、大三部分学生进行的调查,我们了解到高中和大学“思政课”的教材,在内容上的确存在着重复的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四门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内容简单重复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政治课知识的重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相关内容重复。而在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重复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就让大多数学生觉得厌烦,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忽视大学生和高中生在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尽力地讲授教材的基本点,尤其是面对高考的压力,“死记硬背”的情况在高中政治课学习中较突出,使得高中政治课变得单调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很多学生带着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和不正确的学习的方法来到了大学,他们对“思政课”不重视,甚至有些同学产生反感。近年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以理论讲述为主,不去关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有的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满堂灌”,内容毫无新意,让学生们感到自学也是可以的,听不听课都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有的学生虽然来到了课堂,但是却并没有听老师讲课,只顾做着自己的事情,这其中有学习其他知识的,但是更多却不是学习,他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睡觉。即当前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情感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情绪。据延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原因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而上课的学生只占10.8%;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政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受学校课堂纪律的约束,此类学生占89.2%。可见,在延边大学大部分学生中已产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错误倾向和抵触心理。endprint

第三,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缺乏沟通与交流。长期以来,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没有与延边地区任何一所高中进行过工作交流会或教研会,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虽然很多教师认真研究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但是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交流并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信息。因此,延边大学的很多“思政课”老师,并不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备课、讲课,没有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深入地扩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觉得大学“思政课”缺乏深度和新意。

三、做好衔接工作的具体对策

为了提高民族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民族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问题。

第一,理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要点上的递进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改革。这对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每个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深入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学科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时代性,讲清楚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因此,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现有教材进行处理,调整结构、补充新内容。对于高中教材已经出现的重复内容,应当进行优化、整合,克服简单重复。同时,进一步改革在教学方法,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课堂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力度,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科学认识教学对象,提高教学衔接的针对性。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是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前提。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结束之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面对环境的突变,在心理上会有诸多不适,同时他们追求个性的发展,渴望刺激、崇尚潮流,而且,拥有年轻的资本和表达的勇气。他们虽然思想上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毕竟阅历少,依赖意识很强,责任意识较薄弱,思想比较偏激。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点。例如,在延边大学,学生总数中朝鲜族学生占40%左右,朝鲜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学习能力、消费观念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点。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在韩国务工或离异),所以很多朝鲜族学生在心灵深处空虚、焦虑、烦躁不安、脆弱。他们很想和老师沟通,但又受到语言的障碍,无法充分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对象在思想、心理、行为方面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

第三,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师虽然认真研究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但是,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交流互动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信息,并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结构。因此,延边大学必须加强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交流,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动态,这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为此,学校应定期召开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工作交流会,使衔接工作逐步地走上制度化并带有持续性。同时,要唤醒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们的衔接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去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及变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及时修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使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不熟悉中学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延边大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把高中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的衔接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成长过程,才能更好地提高延边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教学衔接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