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特离我们有多远

2016-01-06 20:20本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9期
关键词:出版商教材信息化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当慕课(MOOC)在中国被持续关注的时候,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赵诚教授为本刊撰写了一篇文章,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介绍了在美国日益升温的在线教材——慕特MOOT(Massive Open Online Textbook)。 2012年美国艾奧瓦大学叶扬波教授曾接受本刊专访(见《中国教育信息化》总第284期),介绍美国的在线教材。短短三年时间,在线教材在美国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赵教授的文章让人读来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式,让信息技术和教与学的核心过程真正融合。或许在线教材——慕特就是我们希望找到的模式。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我们相信也期待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能够为教育带来新的“革命性影响”,慕特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乃至出版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如果有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规范标准、引导支持和积极推动,慕特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的独特亮点,它的问世与发展也将使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三通两平台”的框架下创造出靓丽的中国模式,造福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和学生。

为此,我们在刊发赵诚教授文章的同时,围绕慕特将为教育教学带来哪些革命性影响对赵教授做了专访,以飨读者。

问题一:慕特(MOOT)有哪些基本功能和特点?

赵诚:慕特其实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教材,它与传统的纸质或电子版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功能和特点有:

(1)基于互联网,基于课堂教学,基于纸质教材,线上线下融合。也就是说:慕特不仅不排斥纸质教材,而且是以纸质教材内容为基础来构建的,这符合中国现有的教材管理基本模式;慕特与慕课不同,慕课是一个不需要课堂教学的完全在线的学习平台,而慕特则是服务于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的,是服务支持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这样就适用于所有的基础教育乃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慕特是在线的,因此是开放的、动态的、智能化的,它的功能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因而为教师学生和出版商的参与提供了开放创新的机会。

(2)慕特在纸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出至少三大在线新功能:即支持教师课堂教学、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支持个性化评价管理,从而支持教和学与评价融合。其一,支持教师教学,它可以包括传统的教案等内容,更能够聚集微课等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专家团队和开放征集的方式不断丰富,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支持。当然,它也可以包括一个开放的教师交流平台。其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它可以支持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包括支持翻转课堂),丰富的习题训练和拓展自学等,甚至可以支持在线实时“一对一辅导”。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共享。其三,教与学的评价和教学管理功能,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的评价,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管理提供支持。

(3)面向人人开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互联网与教学过程融合。在线与开放(Online 和 Open)是慕特最关键的创新之处。设想一下,一个慕特在线教材如果为几百所学校所使用,它能够在线汇集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数据将是多么有价值的“大数据”!在线和开放的教与学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与创新,实现教与学过程和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互联网+教学”的变革模式。甚至可以说,慕特将为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我们今天还难以预测。

问题二:慕特在美国的日益升温和广泛应用给我们哪些启示?

赵诚: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在美国大学及中学阶段的基础数学线上和线下课程已经广泛采纳慕特教材,比如我在文章中所介绍的培生集团开发“出版”的MyMathLab平台上的初中代数教材,我自己在美国大学教授的高等数学在线教材等。

美国在线教材慕特给我们诸多的启示,毫无疑问,它将是能够为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模式之一。

(1)在线教材慕特应用的实践表明:如此融庞大的信息量为一体的模式,深刻改变了大中小学基础课程的教与学。这样的基于课堂教学的全方位信息化教材平台,能够把授课教师从繁重机械的重复讲解基础知识时所消耗的大量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又符合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当然,这些符合教与学规律的慕特教材,都是极为专业的教育团体集众家之长才能制作出来的。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不论拥有多少海量的“微课”资源,都要有机地结合到具体的教材及课程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仅仅制作花里胡哨、各式各样的“微课”,极有可能成为一堆堆闲置的资源, 甚至成为教学的负担。

(2)以往我们谈大数据时候的本钱,莫过于“我有这种数据,你没有”。在未来,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图谱,才是重中之重,而不是单纯的数据本身,它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教科书慕特及其信息化运行平台也是如此。国内目前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由于受到印刷版面的种种限制,内容和设计显得呆板和信息量很小,信息化的教材就无从谈起!即便教师有再多的经验积累,或学校愿意进行再大力度的投入,又能起到什么样明显的教学效果?难道基础教科书,就该是这样平淡枯燥,几无趣味可言的吗?如此下来,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们难免会感到工作中缺乏创新力量,常年简单机械重复的课程内容必然使其丧失工作热情。

(3)反观美国学校的教科书和教材内容,由于教科书出版商受到市场压力的敦促, 在教材出版各个方面远远超越我国的同行。他们的实践证明,基础教材同样可以做成包含大量信息、精致、有创新的信息化教材,从而构建起一个快乐的学习理想环境。这也就难怪,我们国内只有大城市那些有名气、投入大、教师素质高、教学手段多样的中学,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刻板教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拥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广大基层中学的教育则必然落后。进而这也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学校间年复一年拉大的距离更反过来导致了国内少数有名气的中学既垄 断优秀师资和生源,又收取高昂不合理学费等弊端。

(4)如果有了好的慕特教材,便可以大大弥补由于学校条件及教师水平差异所导致的优秀师资短缺等问题,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差距。对这样的好事,教育主管部应该积极主动作为。我相信,慕特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佳可选择的模式之一,是各地教育信息化负责部门在前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起步阶段完成后(尤其是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教育部已经建立起来的“三通两平台”的重要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与创新的理想工具。

问题三:慕特与“三通两平台”的关系是什么?

赵诚:慕特与“三通两平台”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它是实现“三通两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化应用、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

(1)慕特需要校校通为它的应用提供基础环境保障。

(2)慕特将是班班通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的常态形式,因为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慕特的支持。

(3)慕特为每一名教师和学生自然提供一个人人通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人通建立在每一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人人通进入教与学的核心环节之中。

(4)慕特与资源平台。丰富的资源是慕特的基础和保障,而慕特又使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慕特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它所汇聚的教学资源是围绕课程和教材内容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每一名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贡献者。所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丰富资源将为每一个慕特提供有力支持,并使其价值通过慕特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出来。

(5)慕特与管理平台。慕特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功能需要管理平台中学生和教师的身份认证数据,特别在一个慕特为遍及多地的学校学生教师所使用时,身份管理成为基础。这其中我们建立的学生和教师基础数据库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另外,教学评价和管理将为管理平台提高丰富的大数据,其分析挖掘将产生诸多极具价值的大数据成果

问题四:慕特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赵诚:推动慕特的诞生和广泛应用需要合力,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出版商和信息技术企业的共同参与。

(1)出版商。出版商是基础和关键,因为说到底慕特是一种“新教材”,而有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商应该成为慕特诞生和推广的关键一方。对出版商而言,只要有创新的理念和致力于在线教材的魄力,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教材管理机制下推动慕特使用。具体说,保持纸质教材和在线教材并存模式,将在线功能作为“教辅”通过市场机制推广。

(2)信息技术企业。传统的教材出版商或许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持慕特运行,但不少在线教育平台具有这样的技术产品和运行团队,出版商可以通过合作模式或自我研发获得这样的技术平台支持。

(3)教学资源与专家团队。不断丰富和动态调整的资源是慕特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利用或收购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资源平台);二是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和相对稳定的专家团队,从事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审核,确保其优质与实用;三是可以建立开放的激励机制,通过人人参与和人人贡献实现资源的丰富和更新。

(4)教育管理行政部门。从目前情况看,离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慕特或许可以问世,但难以广泛应用。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们期待在线教材慕特标准的问世,它将使慕特从诞生之时就有规可循;其次,我们期待教材政策能根据慕特的特点适当调整,为慕特的诞生与发展提供政策空间;最后,我们期待政府能够引导和支持出版商实现教材出版转型。

问题五:请您展望一下即将到来的慕特时代。

赵诚:互联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改变和重构着人们生活。有识之士正在呼吁教育要力争赶上互联网沸腾的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信息化之于许多人,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被动”的选择或者是“倒逼”的结果。美国的主要教科书出版商都在加大力度探索和发展基础教育教科书及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进程。我们注意到, 最近培生出版集团把经营了58年之久的《金融时报》卖给了日本的新闻媒体,背后的原因或许就是全力投入教育行业。 当今我国教育资源一方面面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如何在海量的资源基础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的作用,积极主动地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这其中,慕特就是一个崭新的模式。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口号,“向传统教科书及教学模式挑战”。勇敢挑战,我们便能看见未来的教科书——慕特给我们呈现的风景,不挑战,则只能止步不前。慕特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材的建设,是到了起航扬帆的时候了!

慕特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非白手起家。海量的教材资源已经数字化,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探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为慕特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与条件。最近,我自己也在参与昌乐一中与北京一百易的合作,借鉴美国初中数学在线教材MyMathLab模式,开展初中数学中文和英语双语在线教学,受到昌乐一中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我会有另外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一合作。

总之,我认为慕特为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和有力的抓手。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升温和期待升级版的今天,也是慕特恰逢其时诞生发展的时期。我相信:慕特时代,其实离我们已经不远!

(编辑:杨馥红)

猜你喜欢
出版商教材信息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七成软件出版商转向云服务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