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要『为兵服务』

2016-01-08 07:32文/于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战士军队文艺

文/于 鹏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要『为兵服务』

文/于 鹏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保障战斗力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建军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工作的效能以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是当前被广泛讨论的热点。本文立足于基层文化工作的根本宗旨“为兵服务”,通过透析当前偏离该宗旨的误区,尝试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

“部队文艺工作应该为兵服务”的历史源起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讲话》指出:“什么是我们的中心问题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讲话》的精神实质,蕴含着《讲话》的价值指向。……毛泽东进而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并成为指导解放区文艺以及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艺发展的中心原则。由于《讲话》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产生的,因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又主要体现于为“兵”服务。

而将部队文艺“为兵服务”正式作为口号提出来作为我军文艺工作指导方针的,则是开国中将萧向荣。萧向荣(1910—1976)自1932年接受党的安排任红一军团《战士报》编辑开始,长期从事我党我军的宣传工作和秘书工作,是我党我军有名的笔杆子。1943年末,延安“部艺”(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艺术学校)与“青艺”(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合并,组成联政宣传队,按照上级指示分赴“三边”地区和南泥湾军垦部队演出。萧向荣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贯彻《讲话》精神时,采取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部队文艺工作者全体行动起来,又“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一经验去指导全盘”。这个“点”,萧向荣就选在联政宣传队的艺术实践方面:他将当时延安的“新秧歌剧”改为更具有部队特色的“广场歌舞剧”。通过实践,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为兵服务”,还必须通过“写兵,演兵,给兵演”,才能真正得以贯彻。

而萧向荣关于部队文艺工作要“面向连队,为兵服务”的一整套思想、理论、方针和做法,则是在1946年他到东北后才臻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1946年,萧向荣带领联政宣传队到东北,与先期从原一一五师战士剧社过来的部分同志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队,萧向荣任宣传部长。宣传队部分骨干在萧向荣的指示下在哈尔滨成立创作出版科,编辑出版《部队文艺》。1947年4月1日,《部队文艺》创刊号以“乙唱专号”的姿态出版了。萧向荣亲自撰写了《部队的文艺工作应该为兵服务——代发刊词》,全面地阐述、论证了他的“面向连队,为兵服务”的文艺思想。为了让大家理解“为兵服务”这一观点,萧向荣会上讲,会下谈,写文章,作报告,苦口婆心、诲人不倦地反复进行思想说服工作。为使部队文艺真正做到“为兵服务”,萧向荣又提出了三个要点:“写兵,演兵,给兵演”,作为贯彻《讲话》的重要措施。

自此,“为兵服务”长期成为我军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当前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为兵服务”的误区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是为适应部队建设和满足军队基层官兵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文艺为主要形式,组织官兵进行文化娱乐和形象化思想教育的组织活动和领导艺术。它有着明显的导向性和特殊的目的性,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专业文艺工作的职业性和表演性,基层文化工作的特点在于其业余性和参与性。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作为部队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属于“业余”范畴,但是因其直接面向基层广大官兵,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实践性,在部队文艺引领战士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和作用:“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每月体育有比赛”,是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具体到“文艺创演活动”,则要求“坚持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积极编演反映基层生活、官兵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广泛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适时组织文艺晚会和广场文化活动。”显而易见,“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与萧向荣将军提出来的“写兵,演兵,给兵演”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军80余年的发展历程,基层文化工作历经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后三大历史阶段,在每一阶段都服从服务于部队的使命担当,切实发挥出“提升战斗力”的政治保障功能。但是,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中,具有优良传统的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亦无法避免困惑和压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80后”“90后”青年走进部队,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战士不满足于传统的军队基层文化活动样式,如读书读报、唱歌、讲故事、晚会联欢、体育活动等,希望部队活动能与地方大众文化接轨,或曰与时俱进;基层管理者面对不同以往的新兵,也不得不思考文化活动如何创新。一时之间,关于如何搞好新时期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探讨如火如荼,直至今日方兴未艾。

大量事实证明,在新世纪的头十几年中,部队一直在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从中国军网的建立、军事游戏的研发,到越来越多的基层部队设立电子阅览室、部队网吧,军队迅速组建了一条安全、高效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广大基层官兵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与此同时,部队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受到基层官兵的热烈欢迎及广泛传唱,如《战斗精神行进组歌》、《强军战歌》等。广阔的基层部队营区则变身各种“秀”场,当红的综艺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如“超级战士”、“军营好声音”、“军营大舞台”等等;广场舞、健身操、街舞、轮滑、橄榄球等时尚活动亦被官兵们“拿来”就用;电子竞技、网络游戏披着团队协作、敌我对抗的华丽外衣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橄榄绿大堂——不可不谓之一片繁荣的新景象。

尽管如此,相比较地方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得不说,军队文艺当年的荣光已然不再。当年的荣光,是全民传唱《小白杨》,地方青年心怀崇尚;是军旅曲艺一枝独秀,部队生活被向往;是军营里的欢歌笑语仿佛磁铁一般对大众青年拥有着无可比拟的魔力。当然,“荣光不再”有必须面对的客观环境:地方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传媒技术的进步,而部队囿于身份所限不能及时与之对接;另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文化消费。应该说,这些情况都是部队不可攀比的,也是我们发展文化工作的不利因素。但是,作为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人民军队,崇尚荣誉是我们唯一的价值追求,不掺杂任何利益诉求的部队文艺工作才是我们被肯定、被尊崇的原因所在。因此,究其根本,是当前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自身出现了偏差,即目的不清、对象不明、思路不准,具体表现为:

(一)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追求娱乐化、品牌效应,偏离其保障战斗力的政治功能。

娱乐化、品牌效应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凸显特征,受此时代风潮的影响,部分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如:组织文化活动就是让战士“乐呵乐呵”,为了战士“放松、开心”的文化活动只剩下棋牌和喜剧大片;打造基层营区的“文化品牌”则是另一个方向,腰鼓、舞狮等都是各个连队重点打造的“迎检节目”,成为各自树立的“军营文化品牌”。如果说地方大众文化追求娱乐化、品牌效应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组织者忘了我军基层文化工作的“初心”只是为了保障战斗力,即“一切为打赢”。

(二)部分基层文化工作强调当前入伍青年的时代性,忽略了“兵”的角色要求。

自“80后”青年走进军营,部队在日常管理、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开始注意针对新时期入伍青年的时代特征不断进行调整,力求“对症下药”,确实体现了我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特点。但是,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一味强调战士的时代性,瞄准当前地方青年的娱乐项目为部队战士打造文化活动,如电子游戏、街舞、跑酷等,偏离了“兵”的角色定位。“兵”不同于地方青年:集体、统一、服从是军人永恒的标签,当下地方青年追求的则是“个性、张扬、自由”。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目的是保障战斗力,文化活动应该符合“兵”的角色要求,即“兵味”。

(三)基层文化工作注重干部的组织功能,弱化了战士的主观能动性。

一些基层带兵干部反映,无论组织什么文化活动,战士们都不太积极参与,问题出在哪?这正是基层文化工作不同于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的地方,即文化活动需要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服从。带兵干部把做好的蛋糕送给战士享用,战士却食之无味,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做蛋糕的乐趣。即使是“命题作文”,依然具有广阔的创意空间。军队基层文化工作就是一个“命题作文”,思维活跃的青年战士需要的正是这一块宝贵的“自留地”。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为兵服务”的本质与要求

让我们回头再看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工农兵的,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对此,提出“部队文艺应该为兵服务”的萧向荣将军是如何理解的呢?他说:“文艺工作加上‘部队’这样的称号,是不是和党的其他部门,比如工人的、农民的文艺工作,有什么不同呢?自然,从基本上说来,它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方向上和方针上,它是一致的。”“那么,是不是也有某种区别呢?我认为也是有的。比方,不仅从内容上来说,部队文艺主要反映的是部队,而且从表现方面来说,由于部队生活上有它的许多特点,因此,部队文艺工作不论在掌握军队感情和表现军人姿态上,都应该有它的特点,即所谓军队作风这个问题。自然,这只是大同中的小异,但又不能抹煞这个小异。”

“军队作风”,是萧向荣将军理解的部队文艺工作应该具备的特点;对应“为兵服务”,其本质就是要在文艺工作中培养官兵的军人意识和使命,从而达到提升战斗力的最终目的。因为“提升战斗力”,就是提升“兵”的战斗力,而“兵”具有战斗力的根本则在于其对于“军人”使命的担当。红军时期,战士们在《国际歌》的指引下为共产主义立志;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如排山倒海之势呼喊着《黄河大合唱》奋勇杀敌;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为实现全国《解放区的天》南下长江;抗美援朝时期,《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召唤一批批战士远离和平的家园;和平建设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军人道德组歌”“战斗精神行进组歌”、“强军战歌”等展现出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的崇高形象和品质。“为兵服务”,就是让兵成为“兵”。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为兵服务”的本质亦在于此。组织基层战士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是我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在相对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培养官兵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其职责使命,从而提升战斗力。

由此,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要真正做到“为兵服务”,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兵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受众对象是“兵”。

何谓“兵”?……兵,是一个鲜活的社会群体,更是一个角色,一种身份,一份担当。我们说“为兵服务”,就是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服务,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时代的青年。这个特殊群体,既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但是在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面前,“兵”就不是普通人,而是钢铁长城。为兵服务,就是要帮助青年战士淬火成钢。无论哪个年代,当一名青年穿上军装走进军营,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成为一个“兵”。

(二)为兵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目的是提升战斗力。

兵,不同于其他社会角色的价值在于其战斗力。习主席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式下的强军目标,其中能打胜仗是核心。因此,部队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提升战斗力进行的,隶属于政治工作的基层文化工作亦不例外。有人说,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目的是放松娱乐,只要战士们开心就行,——这是把基层文化工作的目的和方法混为一谈。基层文化工作不同于部队其他工作的地方,或者说它的独特之处,是它通过文艺活动这样一种相对轻松(就专业角度而言,文艺本身是严肃的)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文艺不是目的,轻松娱乐更不是军人的追求。基层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是紧张、繁忙而有序的,不以提升战斗力为目的的基层文化活动就是无用功,白白浪费时间,因此会遭到战士们的抱怨,因为纯粹的放松娱乐是个体行为,不需集体统一。

(三)为兵服务,基层文化工作的形式要服从内容。

事实上,引发当前探讨基层文化工作创新的关键原因就是对部队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质疑。近年来,地方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强烈冲击着单一封闭的军营,正值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战士自然难抵诱惑;而“创新”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文艺活动更讲究创意。但是,我们在探索形式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甚至淡忘内容。如果说专业文艺创演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那么军队基层文化活动的形式一定是形式服从服务于内容,或者说内容决定形式。这就是萧向荣将军提出来的“部队文艺工作的军队作风”:在思想和内容上要反映部队生活,激励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情绪;在音乐上要具有“军队感情”;在舞蹈上要具有“军人姿态”。

(四)为兵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对接时代的突破点是增强战士的主观能动性。

透过熙熙攘攘的表象去捕捉事物发展的本质,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要旨。近年来地方大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除却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从而带动精神需求、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等客观因素,吸引全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人为要素。反观在此之前,大众在有限的文化活动中也只是观者;从本世纪初的《开心辞典》起,大众不仅可以观看更可以参与,各类真人秀层出不穷,全民参与度全面绽放。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当下的文化生活则可以借用那句广告语“Just do it”。事实上,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性,曾几何时,军旅生活吸引地方青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青年一起组织文体活动。但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传统基层文化活动的问题之一恰恰是参与性不够:文艺表演、办黑板报、篮球比赛等此类最为常见的活动形式其实是让一小部分战士走到台前,更多战士留在台下做观众。这种模式显然与当下大众文化的广泛参与度存在相当距离,必然要受到年轻战士的冷落。以今天入伍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接受度而言,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只要定下主题、把握方向,活动策划、组织与开展都可以交由战士们自主完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

责任编辑:邢玉婧

猜你喜欢
战士军队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鸡蛋战士
□文艺范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