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管理组织变革动力的作用机制探析

2016-01-08 07:41刘玉梁
国防 2016年5期
关键词:组织变革机制

刘玉梁



装备管理组织变革动力的作用机制探析

刘玉梁

内容提要:装备管理体制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其组织变革的动力往往源自其系统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装备建设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看,战争形态演变、信息技术发展和管理思想创新将提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源泉。必须清楚认识和把握这三种动力的作用机制,以有效稳妥地推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军队建设 装备建设 组织变革 机制

作者:刘玉梁,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少校

依据开放性系统理论,组织变革的动力往往源自其系统环境因素的变化。装备管理体制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其调整变革的动力同样如此。习主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军装备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装备建设环境必然发生巨大变化。要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时期,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及时适应装备建设环境变化,并深入思考和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生成改革动力的作用机制问题。力学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作用力基础之上。通常,这个作用力包括外在和内生两种作用力形式:外在作用力往往在事物变化之初具有决定作用,而内生作用力会在事物变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装备建设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看,战争形态演变、信息技术发展和管理思想创新将提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源泉。而唯有清楚认识和把握这三种动力的作用机制,才能有效稳妥地推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

一、完善战争需求牵引机制,激发改革牵引力

今后一个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加大,海上方向面临的威胁长期存在,陆上周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这种复杂多变的军事安全形势,使我军未来战争需求定位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能力需求上。为不断满足这一需求,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跟军事安全形势的变化节奏,始终坚持以战争需求为牵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永不偏离,也才能在有效提升装备联合保障力量建设效益的同时,激发出强大的改革牵引力。

(一)强化战争需求的导向作用

“打什么仗发展什么武器”,是现代战争的主要逻辑。这是人类进行战争的态度由传统的被动适应到主动选择的转变,也是强化战争需求导向作用的机理所在。按照这个逻辑,战争需求对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固化,利用明确的概念系统和规则系统,使改革主体正确理解改革目的、行为标准和操作方式,从而有效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对改革进程的预先控制。而在具体操作中,应建立需求生成管理制度,不但要明确作战部门在战争需求生成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规定装备全寿命管理必须先从满足战争需求做起。

当然,制度固化并不代表制度守旧。随着战争实践的逐步丰富,战争需求的种类、性质和特征等都会随之改变。这时,认清和找准战争需求的核心内容就成为制度创新的关键。当前,我国军事安全形势虽然复杂多变,但是围绕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需求长期有效。因此,我军需求生成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联合作战能力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核心需求的导向作用,以局部核心带动全局整体,确保需求生成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权威性,让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真正实现打什么样的仗就建立什么样的装备管理体制。

(二)提升战争需求的实现程度

战争需求作为战争实践的产物,存在一定的客观性。由于需求与实现之间存在一个人为识别与主动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战争需求的实现是一种完成态,它可以通过战争需求的实现程度来衡量。而且,实现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战争需求对客观事物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当战争需求的实现程度高时,它就会对事物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相反则难以奏效。基于这样的认识,战争需求对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提升战争需求实现程度的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该正确理解战争需求的无限性。它只是一种动态特征,并非没有边界。如果抛开现实,一味追求战争需求的无限值,非但不会有助于改革,反而会严重阻碍改革。正是需求的“无限”与现实的“有限”在空间维度形成的“势能差”,持续不断地为装备管理体制改革注入动力。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需求与现实之间一般不会存在高度一致的匹配关系。因此,要提升战争需求的实现程度,首先,应确立战争需求的合适程度。只有合适的战争需求,才能真实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也才能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确保战争需求向现实能力的有效转换。其次,应着力提高改革主体对现实能力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讲,战争需求的实现过程与改革主体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基础,即只有提升战争需求的实现程度,才能提高改革主体的认识水平,反之亦然。由于装备管理体制改革聚焦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能力需求,所以,这种需求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提高改革主体的认识程度来体现。当认识程度升华为共有的价值观时,就会使改革主体充分认清自身的能力差距,从而增强其适应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二、强固信息技术支撑驱动机制,激发改革推动力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化已成趋势。当前,随着装备信息化改造进程的逐步加快,一大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主战装备平台、精确打击弹药、指挥控制系统等正在并将继续列装部队,使得原有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带动了新型武器装备体系的形成。自人类战争开始,军事技术便一直以武器装备的物化状态存在,成为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根本动力。因此可以说,新型武器装备体系其实也是一种技术体系的物化形态。正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才使以往分散独立或者联结脆弱的武器单元逐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由此引发了装备管理体制跟随武器装备体系化发展所进行的适应性变革。也可以说,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切实把信息技术的创新动力转换成改革推动力,才能在武器装备体系化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持续推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

(一)重视信息技术的互依性特点

根据组织权变理论,技术作为组织环境的权值之一,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特有属性来体现的。其中,技术互依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工作对象或要素之间或工作过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然而,不同于传统技术,信息技术把这种关联程度几乎做到了极致。通过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息结构,“信息系统从其他系统中独立出来,以网络的形式作为共同的联系中介,任一系统只要接入网络就可实现与网络上所有系统的联通”。这种联通不只是注重信息的纵向传递,而且更加强调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提高了系统间的相关联程度,并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网络信息结构。置于这样的结构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必然影响到其他要素。因此,要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首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互依性特点。可是,我军各军兵种信息系统因长期独立建设,标准各异,实现互联互通的难度较大。尤其是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程度较低,能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的功能还比较有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重视信息技术互依性的同时,努力推行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与信息技术运用的“双向互动”,既要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来激发改革推动力,又要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扫清障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建立网络化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以装备管理信息流来主导装备管理业务流,进一步畅通和优化装备管理运行方式。

(二)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实践维度看,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因其特殊的行为特征而不同于一般行为,且更加强调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行为方式的创造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享。但是,它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少数国家的手中,并且是他们决战制胜的“撒手锏”。从这个意义上说,着眼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必然性。它既是“后发型”国家冲破技术封锁寻求军队装备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运用信息技术为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助力的必然途径。一方面,由于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先天就处于尾随追赶的状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技术引进借鉴有余而自主创新不足。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便捷成功地避开了探索阶段的艰辛过程,也为引进再创新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新型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加速推进,对信息技术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走开一条原始创新的道路。只有在源头上实现创新突破,才能把核心技术贴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也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军装备发展依赖或受制于人的困局。另一方面,我军装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技术的作用潜力不能在管理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以管理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和以信息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局面还未形成,致使装备管理体制支撑装备发展的作用略显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创新融入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在决策顶层建立技术创新和转换的专管机构,并重点承担前沿技术的专向攻关,在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装备管理体制。

三、深化装备管理思想创新引领机制,激发改革内生力

进入信息时代,管理实践变得丰富多彩,先后催生了诸如精细管理、自主管理、数据管理、智能管理和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现代管理理论。这些先进的管理理论逐步渗透到军事管理领域,在深入推进军事管理变革的基础上,引发装备管理活动从单元向整体、从注重关键节点向注重业务流程、从粗放向精确、从静态向动态、从人工向智能等多个方向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为装备管理思想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且从装备管理思想创新中汲取了强大的变革动力。因此可以说,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装备管理活动,只有充分发挥装备管理思想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改革主体的主观认识水平,才能唤起他们的自觉行为意识,从而将这种意识不断转换为助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一)确立装备管理思想的先导地位

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改革理论系统、目标任务系统和主客体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改革系统的框架结构。由于每个子系统在其中所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功能作用也不尽相同。而要充分发挥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就应首先确立它们自身的地位作用。如今,军事变革不再由技术作用唯一驱动,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阶段的发展,精神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这一趋势根源于思想与行动的辩证统一,且同样出现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中。尤其是随着装备管理思想的创新发展,许多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被用于充实和完善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理论。这不仅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赶超。在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中,几乎所有国家的军事变革都不同程度地以理论先行。据此,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确立装备管理思想的先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先导作用来加快改革进程。

纵观我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历史,特别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具体指导我军改革实践,先后确立了“三化”(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超前指导作用的装备管理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军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装备管理体制。当前,尽管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这些思想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将来也同样会引领我军装备管理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发挥改革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军事变革同其他社会运动形式一样,是客观物质运动与主观能动行为的统一。只有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应当转变时,装备管理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变成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但是,这种认识的改变并非自然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的过程。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思想感染来加快装备管理思想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逐步升华改革主体的行为意识。通常来说,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形成。因此,新旧思想观念往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同时共存于人们头脑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就很难保证创新思想不被新旧冲突而抹杀。因此,当装备管理思想创新“萌芽”出现时,为延续它的生长,有必要通过宣传引导、学习普及等有效的思想感染手段,让所有官兵内生出“把装备建设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的情感共识,借此激励其自觉行为意识,从而物化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和措施,并最终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去。

值得强调的是,在思想感染中,决策者的率先垂范至为关键。根据组织权力划分,参与改革的所有主体按照层次高低,其地位作用不尽相同。置于最顶层的决策者,因其承担着改革总体决策部署的重任,他们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不仅是创新思想的引领者,而且是开启改革大门的“第一”实践者。因此,对于参与改革的所有主体来说,决策者的率先垂范具有强烈的感召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每个个体将积极响应,从而主动消除一切阻碍改革的落后观念。

参考文献:

[1]加快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 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N].解放军报,2014-12-05 (1).

[2]罗军,游宁.军事需求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3][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高俊山(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孙兆利.军队组织变革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5]于江欣.关于军事变革中技术因素的理论思考[J].中国军事科学,2009(4).

[6]陈勇,姚有志.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理论创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永汉)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5-0011-04

猜你喜欢
组织变革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项机制”为追赶超越蓄力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丹凤“四个强化”从严落实“三项机制”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
企业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校本研学共同体:激发教师多层次发展的组织变革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三种价值取向
皮革机制
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文化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