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如何摆脱丛林困境?

2016-01-08 09:10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24期
关键词:国产手机厂商智能手机

张兴军

“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中国手机业和个中的弄潮儿只有追求价值本身,尤其是产品创新和品牌构建的道路上来,才不致于陷入诺基亚陨落那样的窘境。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发布的报告,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67亿部,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合计达到了4.534亿部,为世界贡献了40%的份额。在全球10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按出货量算),中国就有6家上榜。

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众多新锐的智能手机而言,销量的增加已经被看作是一种胜利。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厂商已经豪言挑战苹果的地位。但从现实来看,“最好的时代”却站不住脚。

权威行业数据分析显示,苹果、三星两家公司,拿走了市场109%以上的利润,苹果公司2015财年第四财季业绩显示,其净利润高达111.24亿美元。反观中国手机厂商,和除苹果、三星之外的千余家手机同行分担了9%的全行业亏损。

不能忽略的是,手机研发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提升,抢夺市场也变得异常艰难。据泰尔管理研究所的分析人士透露,仅2014年一年时间,国内已经有超过130家手机厂商退市。在“马太效应”之下,或许未来只有规模型企业和在创新上有独特表现的企业才能够生存。

智能手机行业亏损也是中国手机业不争的事实。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曾经以对标苹果为愿景的公司,在千元机市场进行着惨烈的竞争。2015年至今,众多手机厂商频繁发布新品,一度还出现了各大“友商”发布会撞车的现象。同一天发布和同一地点发布,对于中国手机业来说,都不是值得惊诧的事情。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本土竞争与营销内耗客观上导致中国手机业陷入了零和困境,旧有的商业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创新乏力,是国产手机业公认的困境。而如何尽快在高端、国际市场突围,收割智能手机的红利成为摆在每家中国手机企业面前的难题。

产业经济学开创者萨伊认为,衡量创新的标准是有无对秩序的重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更进一步,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将“新的客户和新的需求”作为创新的符号。那么,已经被戴上“产能过剩”帽子的国内智能手机产业又将如何突围创新的困局?答案无疑是要凝聚在“创新”之上。

手机企业要实现以产品创新聚合和用户体验痛点的解决等为特征的品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苹果的成功和国产手机的现状不难看出,前者的整合创新和用户体验都是行业翘楚,而大多数国内企业走的是复制与模仿的道路。一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制造者,为的是入口和流量的投入,在手机制造领域并不具有太强的比较优势。

相比之下,一些新锐品牌却显示出了竞争力。例如罗永浩创办的锤子科技、联想参与投资的的ZUK,都是是典型的代表。锤子手机基于安卓开发的操作系统SmartisanOS获得了不少用户粉丝的好评。而后者ZUK的第一代手机Z1则变革性地解决了流畅度和续航这两项国产手机普遍的“痛点”。

赛诺咨询分析师孙琦曾对手机用户这么描述:“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减弱,他们更强调用户体验。”在这种趋势之下,谁抓住了用户谁就打响了产品成功的第一抢,而品牌的构建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个衡量国产手机是否成功的标志便是能否走出中国国门,在国际中高端市场上站稳脚跟。纵观中国手机,规模型手机企业,也就华为、联想和中兴数家表现尚可。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行业发展到今天,更要明晰产业发展的本真之路。“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中国手机业和个中的弄潮儿只有追求价值本身,尤其是产品创新和品牌构建的道路上来,才能不致于像诺基亚陨落那样的窘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产手机厂商智能手机
国产手机,走红海外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国产手机几家欢乐几家愁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国产手机品牌价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