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诊断髋部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2016-01-10 09:51范遂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髋部病患者

范遂生

(中信中心医院放射科 河南 洛阳 471003)

髋部是指人体的下肢和躯干相连的部位。该部位能协助躯干和下肢完成一系列的自主运动,是人体运动的中心[1]。该部位若发生病变,易使机体不能自由活动,例如行走、落坐等,且患者常伴有剧烈疼痛的症状。髋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为了分析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诊断髋部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近些年收治的65例髋部病变患者进行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以分析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诊断髋部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5例髋部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这些患者的时间为2012年11月~2014年12月。在这65例髋部病变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9:26。这些患者的年龄介于23~65岁之间,他们年龄的均值为(42.25±4.14)岁。这些患者致伤的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28例)、从高处坠落(14例)、扭伤(19例)、其他原因(4例)。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58例)、行走障碍(49例)。这些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他们均经MRI检查确诊患有髋部病变。

1.2 检查方法 对这65例髋部病变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进行X线检查的方法是:用X线机对这些患者的骨盆、髋臼及股骨头进行正位、侧位的摄片。进行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的方法是: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螺旋CT机对这些患者的髋部进行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使其健侧下肢完全伸直,并使其该侧的髌骨向上。扫描的范围是:患者髂骨翼上缘相应的平面至坐骨结节,并对其髋臼及股骨头也进行扫描。扫描的电压为120千伏,电流为160毫安,层厚为3毫米,层距为3毫米,扫描的时间为1000毫秒,重建的间距为1~3毫米。扫描结束后,将这些患者的扫描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使用MIP(最大密度投影技术)、SSD(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MPRv(多层面重建技术)对其CT图像进行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任意轴面或角度的重建,以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检查结束后,由我院放射科至少3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这些患者的CT图像进行阅片。

1.3 研究方法 将MRI检查的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将进行X线检查和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的结果与进行MRI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髋部病变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患者进行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检查结果的比较属于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用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查结束后,用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对这65例髋部病变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X线检查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用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对这56例髋部病变患者进行诊断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髋部病变是骨科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疾病。此病患者若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下肢的运动功能极易出现障碍。患者一旦罹患此病,其生活和工作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3]。因此,对髋部病变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能为其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进而改善其预后。研究发现,髋部病变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几率较高。这说明,骨质疏松是引起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另外,骨质疏松会引起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髋部病变患者一旦出现骨折,其骨愈合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对此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X线检查、CT二维成像检查、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4]。本研究对65例髋部病变患者分别进行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5]。用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患者病变的具体部位及其病变部位的结构,从而全面、直观地观察到其骨折的情况,降低其漏诊率或误诊率。同时,在对此病患者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其病变部位进行任意轴面或角度的重建,从而使其病变部位及骨折部位的图像更加清晰、直观,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其病情,进而做出正确的诊断[6]。此外,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尤其适用于对髋部骨折、复杂的髋部移位及髋部脱位的诊断和分类,对术前评估此病患者的伤情及为其选择手术入路的方式、复位及内固定的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检查结束后,用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对这56例髋部病变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X线检查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用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髋部病变,可明显提高此病的检出率,清晰地显示出此病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

[1]陈雁西,梅炯,毕刚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4-620.

[2]何建华,应碧伟.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78-79,封3.

[3]龚伟华,曾一鸣,唐坚等.髋部骨折的发生与股骨近端三维几何解剖形态的相关性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3,28(1):109-114.

[4]余清文,张里程,毛志等.CT三维重建与X射线片应用于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2):4075-4079.

[5]赵黎,李海,张劲松等.骨性髋臼指数的三维测量与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5):1233-1236.

[6]冯卫.三种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PFNA、PFNA-Ⅱ、InterTa n)与中国人股骨近端形态学匹配性研究及其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髋部病患者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