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3年我院8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2016-01-10 09:51狄俊俊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0期
关键词:药制剂注射剂年龄

狄俊俊

(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台州 317523)

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药及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临床上对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的普遍展开,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也在增多[1]。为合理地使用中药和中药制剂,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2013年我院的8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我院的8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我院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从患者的性别、年龄、所使用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对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2.1 发生中药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这85例中药ADR报告,涉及男性患者38例,占44.17%,女性患者47例,占55.29%。女性患者中药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为41岁~50岁的患者其ADR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51岁~60岁的患者,可见,中老年人中药ADR的发生率较高。详情见表1。

2.2 发生中药ADR的药品剂型 在这85例中药ADR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最多,其中涉及的患者有58例,占68.24%。详情见表2。

表1 发生中药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表2 发生中药ADR的药品剂型分析

2.3 中药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在这85例中药ADR报告中,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最为常见,占42.35%。其次为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详情见表3。

表3 中药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患者的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中药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见表1),女性患者中药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大多数中药制剂的用药量是固定的,但女性的体表面积多半小于男性,对药物的耐受力低于男性,因此女性患者在与男性患者使用同等剂量的中药制剂时更易发生ADR。②女性体内脂肪的含量与男性相比较多,其身体更容易吸收脂溶性的药物。因此,在男女患者使用相同剂量的脂溶性药物时,女性患者更易发生ADR[2]。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药ADR的发生可随着使用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人发生中药ADR的几率更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其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会减弱,从而更易引发ADR。②老年人常存在合并症,因此需要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在联合使用中药制剂时若存在配伍禁忌则易发生ADR[3]。因此,临床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方面的差异,严格控制用药量并尽量简化用药方案。

3.2 中药ADR的发生与药品剂型的关系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见表2),在中药的药品剂型中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最多,占68.24%。中药注射剂中引发ADR最多的药品为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发生ADR的患者有9例,占15.52%)和参麦注射液(发生ADR的患者有7例,占12.07%)。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药材质量问题。我国现有的中药注射剂大多是中药材提取混合物,成分复杂,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且受到产地、采摘时间、存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药材含有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也不尽相同[4],因此易引发ADR。②制备工艺问题。不同的制备工艺所生产出的同一种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可影响其疗效,也易引发ADR[5]。③临床辨证问题。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用药也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制的,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如参麦注射液,临床研究发现参麦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但其禁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因此在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时若不遵循辨证论治原则而滥用,极易引发ADR。④配伍用药问题。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若不遵循中医配伍治病的原则,贸然与不该同时使用的药物配伍使用,易使药液发生浑浊、沉淀、变色、微粒增加或产生气泡等现象,从而导致ADR的发生[6]。

3.3 中药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见表3),中药ADR可累及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组织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在本次研究中涉及36例患者,占42.35%。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红斑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①中药制剂中包含的活性成分较多,易导致患者出现免疫应答反应[7],从而导致ADR。②皮肤内含有丰富的免疫效应细胞,这些免疫效应细胞与中药制剂中的某些成分易发生免疫变态反应。从而导致ADR[8]。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防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为其合理地使用中药制剂,尽量减少使用中药注射剂,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1]西娜,侯连兵,肖激文.中药不良反研究概述[J].中药材,2007,30(9):1188.

[2]陆林,刘协和,舒 放.精神药物体内代谢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1):58.

[3]王海桃,马俊凤.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751-753.

[4]吴国琳,张力,余国友.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137-1139.

[5]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6:368-371.

[6]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3889-3897.

[7]姚苑梅,徐玉红,吴斌,王玉荣,杨蕾萍,钟芬.17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9):566-569.

[8]李会银.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代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109-111.

猜你喜欢
药制剂注射剂年龄
变小的年龄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年龄歧视
算年龄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