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的效果研究

2016-01-10 09:51邢建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0期
关键词:系统化黄疸灌肠

邢建军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山东 平原 253100)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7d内,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明显升高所引起的以巩膜、黏膜、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新生儿常见病[1]。高浓度的胆红素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的损害,使其发生严重的脑部疾患,为其留下后遗症,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可逆的损伤。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我国约有68%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时会伴有黄疸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日龄不超过28d。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患者主要使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对新生儿黄疸患者在使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可明显提高其治疗的效果,促进其康复。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化护理,其中接受早期系统化护理的100例患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这200例患儿均符合以下情况:①患儿的病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1],并被确诊。②患儿均未患有ABO溶血、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产伤、先天畸形等疾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200例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早期系统化护理组,每组各有100例患儿。在早期系统化护理组的100例婴儿中,有男婴52例,女婴48例。他们的日龄在4~18天,平均日龄为10±3.5天。这些患儿的体重为2480~3950g,平均体重为3011±280g。他们的病程为5~200h,平均病程为48±2.5h。这些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平均水平为261.28±31.7umol/L。在常规护理组的100例婴儿中,有男婴54例,女婴46例。这些患儿日龄在3~19天,平均日龄为11±3.5天。他们的体重为2422~3945g,平均体重为3038±259g。这些患儿的病程为4~202h,平均病程为46±2.5h。这些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平均水平为268.4±30.9umol/L。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使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同时,对常规护理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为:①对患儿进行生活护理。②对患儿进行营养护理。③对患儿进行对症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早期系统化护理组患儿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 对患儿进行黄疸监测护理 患儿进行经皮测量的黄疸值与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故需对患儿进行黄疸监测护理。进行黄疸监测护理的方法为:使用国产的HJ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在每天上午的8点~10点之间,对患儿的前额、胸部和腹部分别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取其平均值。测量值的最高读数为 22,最低读数为 5,选择平均数,以12为界定值判断患儿是否出现黄疸。

1.2.2 对患儿进行给药护理 由于茵栀黄口服液可促进患儿将血清胆红素排出体外[2],故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在早期为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的用法为:每次服用10ml,每天服3次。在患儿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其黄疸变化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1.2.3 对患儿进行清洁灌肠护理 海冬等人的研究表明,对新生儿黄疸患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可加快其血清胆红素排出体外的速度[3]。因此,护理人员应使用生理盐水对患儿进行清洁灌肠。由于新生儿的肠道非常脆弱,故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灌肠操作时的动作要轻柔,并注意灌肠液的温度、用量和进行灌肠的速度,以免损伤患儿的肠壁。

1.2.4 增加为患儿进行母乳喂养的次数 在患儿出现黄疸的早期,应及时为其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需每天喂养6~8次。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还可根据患儿自身的情况,为其添加一定量的配方奶粉或在两次喂奶之间为其补充葡萄糖水或蜂蜜水,以增加其排尿量,促使其及时排泄出血清胆红素的代谢产物,从而减轻其黄疸的症状。

1.2.5 对患儿进行游泳护理 在新生儿出生的第2天,应由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在37℃~39℃的水温中进行游泳锻炼。在进行游泳锻炼时,应将室温保持在26℃~28℃,将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每天进行1次锻炼。另外,在进行游泳前,需使用防水护脐贴来保护患儿的脐部。在进行游泳的过程中,需保持水质的清洁,水质一旦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游泳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按摩,并帮助患儿做伸展运动,同时对其体温、脉搏等进行观察,并注意为其保暖,以免其着凉。

1.2.6 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游泳护理或为其沐浴后,对其进行全身的抚触护理。进行抚触护理的方法为:①护理人员在双手的手掌上涂适量的强生婴儿润肤油,对患儿的头部、胸部、后背、四肢等处的皮肤进行触抚。每次对患儿进行20min的触抚,每天触抚2次,连续触抚5d。②护理人员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患儿肚脐的周围进行按摩,以加快其胎粪排出的速度。③在对患儿进行触抚时应动作柔和,并用安慰性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与患儿进行交流。

1.2.7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定期为患儿的家长举办育儿知识讲座,教会其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的方法。

1.2.8 对患儿的排便情况进行监护 观察患儿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并做好记录。若患儿在出生后的24h后仍无胎便排出,可使用人工的方法促使其排出胎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黄疸消失的时间、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效果评价标准 将患儿接受治护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①显效:经过1周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的黄疸消退,其面部和躯干部均无发黄的症状,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119.7υmol/L,其睡觉和吃奶等情况良好。②有效:经过1周的治疗和护理,患儿面部和躯干部有轻微发黄的症状,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在119.7~171.0υmol/L之间,其睡觉和吃奶等情况欠佳。③无效:经过1周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的黄疸未消退,其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其血清胆红素指标水平>171.0υmol/L。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的比较 经过治护,早期系统化护理组患儿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的比较

2.2 在不同的时间段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在不同的时间段,早期系统化护理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治护效果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经过治护,早期系统化护理组患儿的治护效果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及其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2 在不同的时间段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umol/L)

表3 两组患儿的治护效果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胆汁排泄出现障碍或肝脏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会在短时间内消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过高所致,此病会给患儿的神经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害,极易使其发生高胆红素脑病,严重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有研究表明[3],新生儿肠道胎粪中胆红素的水平较高,若其胎粪排出的时间延迟,就会导致其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从而诱发黄疸。对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的优势包括:①增加对患儿进行母乳喂养的次数,可促进其肠道的蠕动,促使胆红素从其粪便中排出。②对患儿进行按摩护理,可增强其胃肠蠕动的能力,加快其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加其肠道对食物的吸收能力,促进其胆汁的分泌,从而减轻其黄疸的症状。③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可促进其胰岛素和胃肠道激素的产生,增强其胃肠功能,从而降低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④对患儿进行游泳训练,可通过水压的刺激作用来增加其肺活量和耗氧量,促进其新陈代谢,增加其排便的次数,减少其肝脏对胆红素的吸收,减轻其黄疸的症状。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治护的效果,促进其康复,并可提高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沈春涛,张灵.综合护理在新生儿黄疸45例中的应用[J].2015,16:(06):137-137.

[2]邵昕,何奎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030):256-257.

[3]海冬,宋力艳,王岩.清洁灌肠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23(08): 564-566.

猜你喜欢
系统化黄疸灌肠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鲁晓岚:黄疸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