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与高科技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纪念广义相对论建立100周年暨狭义相对论建立110周年

2016-01-12 07:55郑庆璋,罗蔚茵
物理通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

《相对论》与高科技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纪念广义相对论建立100周年暨狭义相对论建立110周年

郑庆璋罗蔚茵①

(中山大学物理系广东 广州510275)

罗蔚茵(1938-),女,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曾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摘 要:本文把有关《相对论》的入门梗概和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指出它与我们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相对论 入门梗概 科学素质

作者简介:①郑庆璋(1933-),男,教授,多年从事基础物理和理论物理教学及指导硕士生学习.主要从事引力波探测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5)

今年(2015年)是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100周年暨狭义相对论建立110周年,也是联合国决定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10周年.相对论是科学理论上璀璨的瑰宝,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相对论》中的“相对”,不是观察者个体的相对,而是作为描述物质运动基础的“参考系”的相对.否则,所得到的结论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那样没有客观标准了.例如,你从广州乘车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你会看到路旁的树木往后退,但你也会看到远离的建筑物(如广州塔)却和你一样往前走.难道你因此就能得出结论“树木相对车往后运动,广州塔相对车往前运动”吗?显然不对,因为车和你最后都到了珠海,而树木和广州塔却仍然留在广州.可见树木和广州塔相对的是车和与之相联的空间——参考系的向后运动.

相对论的另一个重要推论是“同时”的相对性.即在一个参考系中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相对运动的参考系中就会观测到不是同时发生的.譬如说你在广州早上7点整醒来,此刻北京钟也是指在7点整吗?你怎样确定这两个异地事件(广州钟7点整和北京钟7点整)是同时发生的?你也许毫不犹疑地回答,这还不简单,把两地的钟对准了不就成了吗.例如可以打开中央广播电台整点报时节目,待“嘟、嘟…嘀!”最后一响对准广州的钟7点整.这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问题,但在相对论里就不行了.因为从北京发报时刻至广州接收到信号期间,电磁波已传播过2×103km(2 000 km)的距离,需耗时7×10-3s(千分之7秒),即广州钟比北京钟滞后约7×10-3s(千分之7秒),由此可见,当我们把广州钟7点整和北京钟7点整这两个异地事件调校到“同时”发生,在另一高速运动参考系观测,由于存在尺缩、时缓和光速不变等效应,这两个事件就不再是同时发生的了[1].

目前科技已经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不但过去不能验证的相对论预言能够实现,而且还有许多新发现和新验证.当今蓬勃发展的“天体物理”和“现代宇宙学”,都无不建立在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例如,1961年彭齐亚斯(A. A. Penzias)和威尔逊(R. R.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因而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8年休伊什(A. Hewish)发现了脉冲星,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等.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曾预言存在引力透镜现象,即巨大的天体可以使经过它附近的光线偏转,因而观测者有可能观测到在此巨大天体后面天体所成的像.如果我们把此巨大天体称为“引力透镜”,它后面的天体称为天体物,则爱因斯坦的计算指出,如果天体物与观测者的连线与观测者和引力透镜连线间的偏角很小,例如在角毫秒以下,则引力透镜所成的像光强增大,特别是当连线重合时,将观测到一个围绕引力透镜的光环[2],称为“爱因斯坦环”.然而,在当时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内,要满足爱因斯坦条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现了大量光度很强、离地球很远的“类星体”,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范围大为增加,满足爱因斯坦条件的可能性增大.1979年,瓦尔什(D. Walsh)等人发现了第一个引力透镜成像事例,以后又陆续发现更多的引力透镜所成的星像.特别是20世纪太空哈勃望远镜上天后,能观测扩展到远离10万亿光年以上的天体,人类可观测宇宙中的天体数目大量增加,满足爱因斯坦条件的天体数目就更多.果然,近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不少拍摄到的“爱因斯坦环”(如图 1所示)和许多其他引力透镜所成的星像照片[3].

图1 爱因斯坦环照片

至于探测引力波的问题,我国在80年代中所建立的室温共振型天线,已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天线的先进水平,但其灵敏度还远远未达到探测预期的引力波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天线的灵敏度,必须在超低温的条件下,建立超大规模的迈克尔孙干涉仪型的引力波天线,而这是要耗费巨额资金的(据说美国在华盛顿州和阿利桑拿州建立了两座该类型引力波天线,每座耗资几千万美元),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办不到.

正当人工探测引力波遇到困难时,太空中却传来好消息.1974年,霍尔斯(R. A. Hulse)和泰勒(J. H. Taylor)发现脉冲双星PSR1913+16的自转周期变慢,经过长期的观测,证实这是对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波预言的一个最精确的检测,他们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年3月17日,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宣布一个轰动全球科技界的消息,位于南极洲的BICEP2望远镜,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观测到B模式偏振.这一发现意味着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一瞬间可能出现非常强烈的“暴涨”,从而激发强烈的引力波.这原初引力波在宇宙中回荡,虽不被吸收,但随着宇宙膨胀迅速减弱.在目前变得极其微弱、无法直接探测.然而它们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印迹,使辐射偏振形成螺旋状的特殊形态.引力波是一种张量波,它的偏振正是B模偏振.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存在,证明可能存在原初引力波,从而证明宇宙大爆炸之初确实存在一段“暴涨”时期.但是在南极BICEP2望远镜科学家公布成果后不久,其他科学家质疑数据的准确性.最终BICEP2团队承认了观测可能存在误差,误差可能来自银河系磁场与尘埃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这些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旁证[3].

《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两项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实,《相对论》不但对高科技,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试看微观世界中,《粒子物理》的研究和发现;宏观世界中,核弹和核能发电的研究和实践;宇观世界中,《天体物理》和《近代宇宙学》的进展和新发现,都离不开相对论的理论基础.而且目前国防和交通系统,乃至许多智能手机上安装有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都因相对论效应使卫星钟和地面钟快慢不一,要随时修正才有实用意义[4].正是:

寻寻觅觅千万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蓦然回首惊发现,

竟然就在你身边!

相对论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理论,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人类文化中.它催生了那么多理论和应用的成果,又给小说和电影带来那么多灵感和素材,它还可以变成诗歌!最近热播的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就十分感人.

中山大学一位2011届物理系本科毕业(现在香港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看了影片以后表示,“以前学习time dilation(时间膨胀)时,更多是感叹它的神奇,从来没想到它会带来那么大的情感冲击.我记得在电影中,包括库帕在内的几位宇航员去了第一颗行星,呆了几个小时,回到飞船上时,却发现已经过去23年!在飞船上看到远在地球的儿子发来的视频片段时,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倏忽之间,让人无限动容.”……“您的第三首诗[2],再次激起了我内心那份感动.诗中提到的‘惊险历尽回归日,女儿垂老已临终’,一样让人泪珠打转.一个物理理论,竟然可以带给人感情的体验,亲情父爱的体验,对我来说,真的很神奇!”

北京大学知名教授赵凯华指出:在西方世界中,普遍认为不知道莎士比亚的人是没有教养的,这当然是就文化素质而言.近来有不少学者认为,不知道牛顿的人亦应当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起码从科学素质角度来看是这样.因为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中,牛顿力学无处不在.

上面举出莎士比亚和牛顿这两位典型人物,无非是用他们代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两个方面,意在说明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须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化和科学素质.

最后,我想用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影响几代人的科普期刊《知识就是力量》创刊号中写的几句诗,来结束本文:

如果

你想忘记

忧闷和懒惰

自己就要知道

地球上在做些什么

天空中发生些什么

……

参 考 文 献

1罗蔚茵, 赵凯华.哪一个钟慢了?大学物理,2001(4),15

2S. LIEBES, Gravitational Lenses, PHYS. REV.,1964,(Vol.133,No.3B),B835

3http://www.spacetelescope.org/news/html/heic0803.html

4可参看百度搜索“BICEP2望远镜”的有关网页.

5郑庆璋,罗蔚茵.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相对论修正.物理通报,2011(8):6~8

6郑庆璋,罗蔚茵.诗三首.中大老园丁,2015(1):54

短文荟萃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
提升新科技浪潮下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谈初中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探析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