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重复的衔接功能和翻译

2016-01-16 01:32
关键词:原文中古汉语连贯

谢 怡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外国语系,杭州 311121)



《论语》中重复的衔接功能和翻译

谢怡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外国语系,杭州 311121)

重复是古汉语语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表现形式多样化,在语篇构建中发挥着各种句内衔接和跨句衔接功能。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从语篇的层面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在重复衔接上的异同,从而寻求合理贴切地转换。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论语》原文中的重复现象和理雅各译本的处理,总结理译本的重复翻译策略。

重复;衔接功能;翻译;论语

重复是汉语语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重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之一。英语语篇也会使用重复,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衔接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处理源语语篇中的重复现象将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连贯和它的可接受程度。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在重复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孙会军等[1]认为译者应首先对语篇中的重复功能做出判断,然后再根据其功能进行区别对待,提出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性重复应尽量再现其形式特点;徐莉娜[2]提出采用重复译法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冲突问题;熊莉清等[3]分析了汉语中五种重复现象的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英译方法。虽然研究者们都认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原文中作为衔接手段的重复应该按照英语的习惯转换成合适的语言形式,但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大都是现代汉语中的重复现象,而对于在古汉语语篇中出现尤为频繁,使用范围更为广泛,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重复现象的翻译研究极少涉及,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本文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4],以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5]为语料来探讨古汉语中的重复现象,分析理译本对重复的处理方式并总结它的重复翻译策略。

一、语篇衔接手段:重复

重复是一种衔接手段,它可以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成分互相连接起来,但前提是重复的语言单位每次出现时都必须表达基本一致的意义。根据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其中后一个成分对解释前者起着重要的作用。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复现和搭配属于词汇衔接,而重复就是同一词项的复现。[6]朱永生等[7]把重复定义为某一个或某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前提条件是指代对象不变。胡壮麟[8]分别讨论了存在于词汇衔接和句法衔接中的重复现象,指出前一种重复是具有相同语义的同一单词或词组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是最直接的衔接方式;句法衔接中的重复是指同一句法结构的重复出现。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重复定义为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语言单位在同一个语篇中反复出现,分为词汇重复和结构重复。

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衔接方式不尽相同,重复是汉语语篇衔接的主要方式,英语语篇在行文上则尽量避免重复。有研究者在统计和分析了英汉对应语篇的衔接手段后,发现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衔接,英语更偏向于采用照应和替代衔接。[9]重复在中国古汉语典籍中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大多数被重复的语言单位通常以一定的规律出现在语句的特定位置上,形成一些固定的句式,体现了古汉语语篇的行文特点——“句际关系和语义连贯通常是通过字序、词序和语句的位置来体现”[10],同时这些重复性的语言又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带来了视觉上的形式美和听觉上的节律美。

二、《论语》中的重复和理译本的处理

重复现象在《论语》原文中俯拾皆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在语篇构建中发挥着各种句内衔接和跨句衔接功能。《论语》英译是从古汉语到英语的转变,虽然重复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在具体选用上往往出现不对等的情况。在古今中外众多的《论语》译本中,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追求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用词典雅严谨,受到国内外文化和翻译界的一致推崇,研究《论语》理译本主要运用了哪些方式来处理源语语篇中的重复衔接,可以看到译者对古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重复衔接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一)对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进行强调,形成语义递进

如果要从意义和语气上对某一个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进行强调,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重复。前后两个语言成分虽然使用了一样的词汇和结构,但后一个语言成分在语气上更加强烈,在语义内容上形成递进。

在出自《子罕篇》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5]78这一句中,孔子渴望入世而迫不及待的心情是通过两个连续出现的“沽之哉!”来体现的。同样,《雍也篇》中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5]47通过“贤哉,回也!”在段落首尾的重复出现实现了语段的前后连贯,而且再三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不绝口。理译本把这两句的重复部分分别译为“Sell it!” 和“Admirable indeed was the virtue of Hui!”的两次重复,保留了原文的重复衔接功能,形象地再现了说话人的强烈情感。

(二)重提已经出现的话题,凸显语篇重心

重提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可以凸显语篇重心,加深对主题的认知感受。如在翻译《里仁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5]25这一句时,理译本把原文中的两个“仁”分别译成“virtuous manners”和代词“such”,两个词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从语篇层面看,译文把重复的衔接功能转化为替代的衔接功能,延续了源语语篇的连贯,同时又避免了因词汇重复而产生的单调。

为了让语篇重心更加一目了然,便于识读、记忆和认知理解,《论语》原文把重复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次序安排在前后结构相似或者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在听觉和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简洁明快的节奏感。这样的重复表现形式在单调中透出变化,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体现了《论语》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间隔反复、联珠、回环都是在重复的基础上形成的句子结构,具有明确的修辞意向。

出自《八佾篇》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16这一句通过“人而不仁”的间隔反复,在前后两句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强调了它对礼乐的重要意义,理译本译成“if a man be without the virtues proper to humanity”,保留了间隔反复,再现了原文的节奏感。在联珠结构中,重复的语言单位通常出现在上一句的结尾和下一句的起首,在上一句中它是未知信息,在下一句中则是已知信息,新旧信息在前后相似的结构中交替前进,起到凸显语篇重心的语用效果。衔接链可以连续展开,首尾相接,环环相扣,语义层层递进,语气蝉联而下。《子路篇》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5]117这一句就是典型的联珠结构,清晰地阐述了名—言—事—礼乐—刑罚—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了正名的重要性,理译本中也可以找到相同的逻辑衔接链names—language—affairs—proprieties and music—punishments—the people,只是受到语法的限制,上下句在谓语上稍稍有些变化。出自《为政篇》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5]12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12这两句都是利用在重复基础上形成的回环结构来阐述两个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相互对照的辩证关系。前一句利用“周—比”与“比—周”的回环重复,使前后两句成为形式上同一,语义上互为对照的统一体,君子和小人的鲜明形象因而跃然纸上。后一句运用了“学—思”和“思—学”的回环重复,通过批判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来论证学思结合才是正确的学习途径,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因此一目了然。理译本分别用两组的同词重复:catholic—partisan/partisan—catholic和learning—thought/ thought—learning再现了原文的回环结构。

(三)重提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连贯全文

在语篇的一个句子内或不同句子中有意地几次重复同一个句法结构,这种结构反复可被看作是重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所传达的并不是一个话题或概念,而是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命题。重复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但包含的成分会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单纯地按照词汇重复来处理,否则语篇的整体意义就会荡然无存。

出自《子罕篇》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75通过结构相同的“毋X”的四次反复,总结了体现在孔子身上的君子品德的四大特征,理译本用no 加上 foregone conclusions/ arbitrary predeterminations/ obstinacy/egoism四个名词所形成的四次结构重复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特色。《论语》中这样的结构重复有很多,大都起到句内衔接的作用,但有些也具有跨句衔接功能,使相邻的几个章节形成语义上的局部连贯。虽然《论语》是由多人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它的各部分之间很难达到结构严密,但是“章与章之间可能存在着还没有被我们发掘和发现的某种关系”[11]。如果一个语言成分重复出现,一个出现在一个章节,另一个出现在下一个章节,上下各章节之间就有可能因此在语义上衔接起来。《为政篇》的第五、六、七、八章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四章都以“某某问孝”开始,分别是“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由问孝”和“子夏问孝”[5]9-10。通过同一结构的四次反复,孔子对四个人的“问孝”依次做了不同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又使四个章节的内容可以始终围绕着主题“孝”而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理译本采用人名加上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的结构重复使四个章节具有整体意义。

三、《论语》理译本中重复的翻译策略

典籍英译是从古汉语到英语的转变过程,两种语言的衔接方式不尽相同,虽然都有重复的表达方式,但是总体上古汉语语篇多重复,而英语语篇尽量避免重复。在古汉语语篇中,重复不仅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衔接手段之一,更是体现古汉语语言美学价值的一种修辞手法。为实现译文语篇和源语语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理译本根据实际情况,对《论语》中的重复现象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

虽然英语语篇尽量避免重复,但是当重复不仅是一种语篇衔接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时,理译本通常采用保留的翻译策略。《论语》原文中存在着许多在重复基础上形成的修辞格,如反复、联珠、回环、排比等,这些修辞性重复在发挥语篇衔接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语篇一种简洁明快的节奏感,达到强调语气、凸显主题,增添文采和提高认知说理的语用效果。为了再现源语语篇的语言风格,理译本摒弃了英语语篇尽量避免重复的做法,而是尽量贴近原文,让读者能够充分领略到中国古汉语语篇通过重语叠句所传递出的语言艺术美。

(二)替换

对于一些非修辞性重复,理译本常采用替换的翻译策略,根据英文的表达习惯,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同根词替换再次出现的部分。使用代词是英语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回避重复的方法之一,可以保证译文的简洁,因而原文中的一些重复衔接被转换成译文中的指称衔接。同时英语中还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同根词,它们为替换翻译策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英语语言的构词法富于变化,可以通过对同一词根添加前缀、后缀等屈折变化后构造一些意义相近的新词,但是汉语词语没有这样的构词特点。以“仁”一词为例,黄国文认为《论语》的整体连贯是明显的,整体语篇都是围绕着“仁”这个核心思想[11],理译本出现的 有关“仁”的翻译有 “virtue”“virtuous”“virtuously”以及“benevolent”,这四个单词词义相近,前三个单词更是形义相近的同根词,因此原文中关于“仁”的重复衔接被转换成了译文中的同义衔接。从整体来看,同义衔接不仅成功地重构了语篇的整体连贯,而且还避免了累赘的重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采用替换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论语》源语语篇中的重复衔接转换成译语语篇中的其他衔接手段,在转换过程中,语篇的连贯性得到了忠实的传达。

(三)省略

在不影响原文意思传达的前提下,理译本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论语》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语言成分省略,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重复,而且使语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以省略衔接来转换重复衔接的翻译策略在尊重译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再现了原文的语篇连贯。如在出自《学而篇》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一句中, “学”一词出现了两次,通过重复主题,子夏表达了他对“学”的进一步认知,理译本没有拘泥于原文的文字,把前半句中的“学”译成 “has learned”,后半句中的“学”只译为“has”,省略了实义动词learned,上下文的连贯通过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得到了再现。

四、结 语

重复是《论语》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衔接手段,辞约义丰是《论语》的一大特点,但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有意识地运用重复非但没有削减《论语》语言的简约美,反而起到加强认知说理和表情达意的语用效果。《论语》理译本重视原文中的重复现象,并根据重复的不同语篇功能——以衔接为主还是以修辞为主,采取相应的替换、省略或者保留的翻译策略。总的来说,理译本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文利用富有诗意的重语叠句所营造的语篇衔接特点,反映了译者追求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上尽量贴近原作风采的翻译风格。

[1] 孙会军,郑庆珠.译,还是不译:文学翻译中的反复现象及处理[J].中国翻译,2010(4):46-50.

[2] 徐莉娜.重复译法的衔接功能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6):86-95.

[3] 熊莉清,李英军.试论汉语中的重复现象及其英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1):113-115.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理雅各.论语:英汉对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6] HALLIDAY M A K, HASON R. 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王珏纯,韩玉萍,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7,248,253.

[7]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

[8]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15.

[9] 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37-42.

[10] 黄国文.《论语》英译意译方法研究的功能句法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19-21.

[11] 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11(6):88-95.

(责任编辑:任中峰)

Cohesive Function of Repetition and Translation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XIEY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Keyi Colleg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Repetition, a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has diversified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and gives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intra-sentence cohesion and trans-sentence cohesion i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re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d make proper transferenc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ohesion theory of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petition phenomenon betweenTheAnalectsofConfuciousand Legge’s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hen sums up Legge’s translating strategies for repetition.

repetition; cohesive function; translation;TheAnalectsofConfucius

10.3969/j.issn.1673-3851.2016.08.010

2016-04-10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科研项目(KY2013008)

谢怡(1972- ),女,浙江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篇翻译方面的研究。

H059

A

1673- 3851 (2016) 04- 0378- 04 引用页码: 080304

猜你喜欢
原文中古汉语连贯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