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治疗儿童脓疱疮的效果探析

2016-01-16 02:29杨锡慧程昌培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脓疱小檗皮损

杨锡慧 程昌培

(1贵阳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2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是儿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可引发肾小球肾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该病的发病高峰在夏秋季,高温、潮湿、环境卫生条件差、特殊性体质、皮肤外伤等均为该病的诱发因素。儿童是脓疱疮的易感群体,其主要的病因是儿童的皮肤薄嫩,皮脂腺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缺乏脂质膜保护和免疫力较弱。有研究发现,联合使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治疗儿童脓疱疮的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探讨探讨联合使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治疗儿童脓疱疮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2年4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 例脓疱疮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4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 例脓疱疮患儿。我们将这7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7例患儿。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7例。他们的年龄在0.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岁。他们的病程在3~12天之间,平均病程为(6.8±2.5)天。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6例,他们的年龄在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1)岁。他们的病程在2~11天之间,平均病程为(7.8±2.2)天。这些患儿的病情均符合赵辨所著《临床皮肤病学》中小儿脓疱疮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我们对观察组患儿联合使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将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研磨成细末,将两种药末按照1:1比例进行混合,再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将此药粉调成糊状。将此药糊涂抹在患儿的患处,根据患儿的疮疡面积、脓液渗出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以完全覆盖疮面为宜,每日为患儿用药3次。对对照组患儿使用新霉素软膏进行治疗,新霉素软膏的用法是:每日涂3次。为两组患儿治疗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患儿的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卫生,督促患儿勤洗澡、洗手、换衣物,叮嘱患儿不要抓挠患处疮面。在日常饮食方面,患儿应以口味清淡的食物为主。患儿的家属应让患儿多食用蔬菜,少食用糖果,不要食用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我们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脓皮病疗效判定标准[2]制定了本次研究的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患儿的皮损完全消失,其皮肤瘙痒感消失。②显效:患儿的皮损明显消退,其脓疱已干燥、结痂,无渗出物,其皮肤瘙痒感基本消失。③有效:患儿的皮损有所消退,其部分脓疱已干燥、结痂,但其皮肤仍存在轻度的瘙痒感。④无效:患儿的皮损未消退甚至有新的脓疱出现,其皮肤搔痒感无减轻或在加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n(%)]

2.2 两组患儿皮损结痂时间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皮损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皮损结痂时间的比较(`x±s)

3 讨论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浅表皮肤感染,是儿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有研究发现,联合使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治疗儿童脓疱疮的效果显著。盐酸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功效,该药能增强患儿自身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8]。维生素B2可提高患儿皮肤对蛋白质的利用率,维护其皮肤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保护患儿皮肤毛囊黏膜及皮脂腺的功效,进而促进其皮肤的生长。此外,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分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酒精分子能穿过细菌外膜,进入细菌内部,使细菌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细菌。盐酸小檗碱及维生素B2粉末能直接吸收患儿脓疱疮中的水分,酒精的强挥发性能进一步起到蒸发脓疱疮中水分的作用,从而缩短了患儿创面结痂的时间。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联合使用盐酸小檗碱和维生素B2治疗儿童脓疱疮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

[3] 马琳,赵佩云,杨永弘等.脓疱疮的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389—391.

[4]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M].第1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4.

[5] 刘中华.儿童脓疱疮3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05):178-179.

[6] 胡广乐.新生儿脓疱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 13,(32):246.

[7] 陈仕胜 蔡剑峰 徐云升等.儿童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11):852-854.

[8] 李慧,张英虎,杨斌.脓疱疮患儿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2):294-295+299.

猜你喜欢
脓疱小檗皮损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贵州野生小檗属植物土壤与植株微量元素相关性及富集特征
交泰丸中小檗碱联合cinnamtannin D1的降血糖作用
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的形成规律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测定在新生儿脓疱疮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