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傩面具与色彩初探

2016-01-23 02:40喻玥
流行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傩戏色彩

喻玥

摘要:

傩面具是古老的巫术祭祀的形式道具,是土家族群在进行傩戏时使用的一种假面具。傩面具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夸张朴拙、色彩浓烈,其厚重的颜色、粗犷的风格是民间彩绘艺术中具有鲜明个性的表现形式。探讨研究傩面具中颜色配伍方法与色彩语境的形式审美价值,对现代设计色彩应用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英文摘要:Nuo mask is a form of ancient witchcraft ritual items,is a group of tujia in exorcising using a mask. Nuo masks, vivid, beautiful gesture, exaggerated piao zhuo, strong color, its heavy color, bold style is folk art form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Color compatibility method in studying the nuo masks and context in the form of aesthetic value, color color application of modern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傩面具是土家族群在进行傩戏时使用的一种假面具。傩戏,即傩坛戏,土家人称之为“傩愿戏”、“傩堂戏”,或还坛神。傩堂戏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仪式戏。在土家人生活的区域,广泛流传着这种古老的巫风祭祀的表演形式,这些仪式活动就逐渐演变发展成土家族傩堂戏,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

关键词:傩面具 傩戏 色彩

一、傩面具文化性与艺术性

“傩”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悠久的泛文化共同现象,是一种中国民间很远古的巫术文化,也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现象。看似怪诞甚至不甚美观的傩面具,为何可以流传至今,在傩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从语义学的角度,百科释义:驱傩的傩形声从人,从难,难亦声。“难”意为“哀鸣之鸟”、“就擒之鸟”,引申为“不能动弹”、“被束缚”、“被困住”。“人”与“难”联合起来表示“用法术使危害人类的妖魔鬼怪不能动弹的人”。其本义:咒魔术士、驱鬼术士(英文:ghost-driver)。孙玉文在《释“傩”的语源》文中认为,“难”有驱除、驱逐一义,读作nuo。专家认为:“傩始于远古初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识,是驱除疫鬼、祓除不祥的一种巫术活动。辛艺华、罗彬著,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2,89页。追寻土家族群古老习俗,发现都有承袭巴楚崇巫信鬼的民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着原始的宗教气氛。生存在险相环生的自然环境和艰辛劳苦的农耕渔猎生活的土家人,为了战胜险恶养成了崇巫敬鬼的生活习俗,以使他们渡过生存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土家傩戏,过去在土家村寨随处可见,傩戏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形式有:冲傩、还愿、打太保。傩事活动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同治《来凤县志》记载:“村民颇信巫觋,疾病不服药,多听命于神”,“一日还傩愿,延巫屠承,设傩王男女二像,巫戴纸面具,饰孟姜女、范七郎,击鼓鸣锣,歌舞竞夕。巫之类不一,还愿皆日跳神。”《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田发刚,谭笑,第437页。土家人受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巫术就这样供给原始人一些现成的仪式形式与信仰,一件具体而实用的心理工具,使人渡过迫急关头所有的危险缺口。巫术的功能在使人的乐观仪式化,提高希望胜过恐惧的信仰。巫术表现给人的更大价值,是自信力胜过犹豫的价值,有恒胜过动摇的价值,乐观胜过悲观的价值。”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7页。巫傩文化是土家人对待艰难生活的调节器,为土家人越过艰辛、战胜险恶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傩堂戏就是这种与崇拜、巫舞文化有关,表演时戴上面具就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土家族傩面具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驱逐疫鬼、祈福求吉与伦理教化,涵盖了民间百姓乐观的愿望。傩面具承载着民间厚重的民俗意识、民间文化,具有精神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的共同特征。因此,傩面具的功用与傩面具自身的造型审美使之成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傩面的制作

傩面具制作材料,选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或用兽皮、纸制作再敷彩上漆完成。图1.傩面面具也叫脸子壳和脸子,其形象大多数是傩戏中传说的神祗,或戏中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民间想象成分。在面具造型中,这些雕塑的面具形象渗透着土家族人心理特征及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或夸张,或装饰,或褒贬,个个善恶分明。民间艺人在雕刻绘制中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色调多样,形态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土家傩面具制作分为演出类面具、供奉类面具、传说人物类三种:

(1)演出类面具——是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主要有斗口灵官、判官、土地、杨戬二郎神等,当演员戴上面具就变成了一个个能与诸神交流的角色。

(2)供奉类面具——是举行傩仪和演出时供奉在事主家堂屋里的,如傩公、傩母、土家“大二三”神、“丫角九娘”等;是土家人供奉的祖先神灵。

(3)传说人物类面具——是制作者根据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自己的想象雕刻的面具,是傩面制作中较灵活的神面,主要有包公、土地神、开山大将、山神、水神;精灵类的蛇怪、牛精、牛头马面精灵鬼怪等,是土家人供奉的神灵。其原型不受约束,尽量发挥想象,造型手法大胆活泼。

恩施民间艺人汪儒斌制作傩面具的表现手法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傩面的剽悍、狰狞、深沉、狂傲、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刻画出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等,赋予面具生命活力。endprint

三、傩面具的色彩语境

土家傩面具色彩表现的基本原则就是把扮演者的爱憎倾向通过色彩传达出来,以色彩的语境让视觉的形象具象化鲜明化。在色彩语言的传达这点与京剧脸谱一致,发展至今的傩戏中脚色行当也与京剧相差不大,也分为生、旦、净、丑,多数都戴面具表演,但傩戏中面具比京剧中脸谱表现得更为夸张。

色彩功能的概念:功,包含着力与艺;能,为能量或效能。色彩的功能是指色彩对眼睛及心理的作用,具体一点说,包括眼睛对它们的明度、色相、纯度,对比刺激作用和心理留下的影响、象征意义及感情影响。傩面具色彩的功能意义:在于傩面色彩依明度、色相、彩度而变化,色彩间的对比调和效果与象征意味则是民间艺人自由处理。在同一色彩及同一对比的调和方式中,均可能有多种功能;多种色彩及多种对比的调和效果,亦可能有极为相近的功能。傩面的色彩与内容、气氛、感情等表现要求统一,使配色与改善视觉效能的实际需求统一,象征与情感统一,使傩面在傩戏的扮演中让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视觉与心灵以充分的认知和刺激。

傩面具色彩语境:傩面具的色彩有的配色多彩,一般最少有四种颜色,这里对傩面使用较多的主要色彩的功能与配色作深入的研究。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处于可见长波的极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理论上由于波长最长,红色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轴射的直线距较远,在视网膜上成象的位置最深,给视觉以逼近的扩张感,被称为前进色。一般习惯以红色为兴奋欢乐与威武的象征,还将红色看成危险、恐怖的象征色。傩面具中用到红色较多的有开山大将、二郎神等,见图2。红色是一个有强烈而复杂的心理作用的色彩,以红黑为主调搭配的二郎神傩面,以红黑绿黄四色交错搭配,看来五颜六色的配伍却巨细有因,红色作为宽宽的眉毛,其中作为眼睛为特点的人物造型,这里强调并夸张了这一元素,眼睛勾勒红色,绿色的胡须,黄色的脸颊,黑色的脑门,不同的色彩绘制在不同的部位,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绿色:绿色光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恰居中位,色光的感应处于“中庸之道”,视觉对绿色光波长的微差分辨能力最强,也最能适应绿色光的刺激。民间把绿色作为平和中庸的象征。傩面具中用到绿色较多的有阴阳人、山神等,见图3。以绿黄色为主的阴阳人面具,对大人先生献媚微笑,转脸对百姓则摆出威严杀气的模样,这样一个病态和反常的特殊性格类型。以绿黄为主色,红色穿插其间,蓝色中心点缀,黑色辅以小面积衬托,表现出绿色和黄色的中庸酸涩反常的特性。

黄色:黄色光的光感最强,给人以光明、辉煌的印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帝王与宗教传统上均以辉煌的黄色作服饰、宫殿与庙宇的色彩,给人以崇高、智慧、神密、威严和仁慈的感觉。黄色有波长差,在黄色光照下有失色的现象,故植物呈灰黄色被看作病态,因而有象征酸涩,病态和反常的一面。傩面具中用到黄色较多的有土地神、笑和尚、傩傩等。图4,以黄色为主调的笑和尚傩面具,点缀有蓝色、黑色和红色,传达出黄色智慧、神秘和仁慈的视觉语境。

黑色:黑色即无光无色之色。在生活中,只要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剧或没有光照,都会呈现出黑色的面貌。无光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消极类,如漆黑之夜及漆黑的地方,人们会有失去方向失去办法和阴森、恐怖、消极、悲痛,甚至死亡的印象;其次是积极类,黑色使人得到休息、安静、深思、坚持,显得严肃、庄重、坚毅。在两类之间黑色还具有使人捉摸不定、阴谋的印象。

黑色与其它色彩组合时,属于极好的衬托色,可以充分显示它色的光感与色感。图5。以黑色为主色调的开山神面具,交错点缀有红色、黄色和白色,较好衬托出红色的威武恐怖的彩色特性,传递出浓烈或恐惧的原始气息。

结论:

正是傩面具色彩具有的这些信息特性与象征性意义,打破了视觉语言的限定和跨越历史阐释的空间,有力地张扬了土家人的精神欲望和感官满足,傩面具色彩造型艺术构建了属于自已的话语结构,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新的视觉符号系统。

参考书目:

1、孙玉文,释“傩”的语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12期。

2、辛艺华、罗彬著,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

3、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傩戏色彩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
神奇的色彩(上)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