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

2016-01-25 05:55宋郁珍杜鸿瑶刘立壮史俊玲罗东辉刘雅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瘀血脾虚脾气

宋郁珍,李 琳,杜鸿瑶,刘立壮 史俊玲 ,罗东辉,刘雅丽



·理论探索·

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

宋郁珍1,李 琳1,杜鸿瑶1,刘立壮1史俊玲1,罗东辉2,刘雅丽2

初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由“脾瘅”发展而来,病位在脾,病机是气虚有热,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清热为基础。湿、热、痰、瘀皆可兼夹,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权衡“虚”“湿”“痰”“瘀”“热”之轻重,临证加减。健运脾气阻断初发新诊断的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脾虚;脾瘅;消渴;健运脾气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第3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糖尿病在中国呈暴发性流行。2008年的调查研究结果[1]显示:中国有1.48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而2013年9月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估计为11.6%,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发病率为50.1%[2],这一发病率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调查结果。因此初发的2型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对这部分人群加强管理,规范治疗,逆转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现代中医医家认为初发的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由“脾瘅”发展而来,病位在脾,病机是气虚有热,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清热为基础。笔者临床从脾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较佳,现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总结如下。

1 “脾瘅”渐重致“消渴”,病位在脾

初发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目前中医界把糖尿病前期归为“脾瘅”,2型糖尿病归为“消渴”。脾瘅,名出《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也指出了饮食不节产生内热、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也指出:“脾胃衰,不能交融水火,变化津液而渴”,即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瘅”渐重,脾失健运,以致“消渴”。

2 病因以饮食不节为主,病机为脾虚生热。

中医学认为,消渴多由外邪乘袭、饮食不节、过食甘肥、情志刺激、劳欲过度、脏气不足等所致。而禀赋不足,是为发病的重要内因,饮食不节是主要外因,基本病机为脾虚内热,脾虚为本,瘀热为标。古代医书《素问·通评虚实论》和《医门法律》一致认为,过食肥甘及饮食失节可致脾胃积滞、气机不畅、湿热内蕴、津液消耗而发脾瘅。先天禀赋不足、形体肥胖、过食肥甘厚腻,均可以耗伤脾气,损伤脾阴,导致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则脾气不能散精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微物质(血糖)不能为机体利用,则出现空腹或者餐后高血糖现象,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而今之人还喜卧、喜坐而懒于运动,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而脾主肌肉、脾为中气之源,少动久则可伤脾,脾虚生湿,也可产生湿热。再者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常有情绪不畅、气机失调而导致糖尿病的情况,正如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素问·调经论》中也指出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五变》中则全面指出了“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气郁久可化热,产生郁热,加之内热、湿热久可伤阴出现阴虚的情况。热还可伤气,所谓“壮火食气”,阴虚也伤可及气,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加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阻遏,气虚可伤及阳,阴虚也可伤及阳,而最终可到阴阳俱虚的难治之境。因此消渴发病有诸多原因,其病因归于先天禀赋不足为内因,多食少动为主要外因,加之情绪不畅等多种病因导致脾虚内热。其中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

3 脾虚为其病理基础,湿、热、痰、瘀皆可兼夹

《兰室秘藏·消渴论》曰:“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等。故消渴之初始,脾虚是其根本,常有肺胃燥热或脾胃湿热之因由。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致消”[3-4],认为糖尿病病人均以脾虚为共同病理基础,临床上常兼夹痰湿、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糖尿病病变,多与湿、痰、瘀、热交阻有关,脾气上溢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脾气上溢的过程中,中土运化失常所生的膏脂,随精微上归于肺,随肺气朝百脉而瘀于血道产生瘀血。瘀血阻络,精微运行失常,而痰瘀交阻,因而瘀血的出现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另外肥人多气虚,肥人多痰湿,气虚痰盛,或嗜食油腻肥甘,痰湿留滞体内,酿生脾胃湿热,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湿热痰瘀相结,形成瘀热相搏;故消渴病人形体肥胖的同时常伴有疲乏无力等气虚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不畅,也是瘀血形成之原因。痰瘀交阻,瘀而化热,则可见多食之象。热本属阳邪,久瘀必伤阴液,极易伤津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既发,津液输布愈难,营血亏耗愈甚,则瘀热笃重,络热血瘀,伏热则灼伤血络,瘀血则阻塞脉道,而致或闭塞心窍,或蓄留三焦,或阻于肾络,脉络受损,变生他病。消渴的疾病过程中以脾虚为病理基础,湿热痰瘀伴随其中,皆可兼夹。

4 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权衡“虚”“湿”“痰”“瘀”“热”之轻重

消渴的治疗中辨析痰、湿、瘀、热、虚之象,孰轻孰重,选用治疗方剂,时常兼顾“虚”“湿”“痰”“瘀”与“热”等病理因素。治疗时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基础,再进行临证加减。

4.1 脾虚湿阻型 症见体型肥胖、神疲倦怠,头胀、四肢困倦,胃脘胀满,动辄出汗,或半身出汗,可合并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舌淡红、苔白黄厚腻,脉弦滑。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泄浊。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山药、薏苡仁为基本方。如湿重,则加入藿香、佩兰;气滞,则加青皮、香附;如兼湿热,则加茵陈、栀子;如热重,则加入少量黄连、黄芩等。因病人脾气虚弱,不可过于寒凉伤脾。

4.2 肝郁气滞型 症见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胁肋胀痛,嗳气,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治法: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白术、茯苓。肝郁化热,出现口干、口苦,可加入丹皮、栀子、郁金等。舒肝与健脾并重,防疏肝太过伤脾气,适当加入柔肝之剂如白芍、佛手等。

4.3 阴虚燥热型 症见口干多饮,或饮水不多,烦热,心烦易怒,夜间盗汗、口苦,便干,舌红而燥、少苔,脉弦而细。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生地、茯苓、泽泻、牡丹皮、女贞子、旱莲草、葛根、桑椹、黄连、花粉,养阴不可滋腻伤脾碍胃而加重病情,因此少用玄参、麦冬等,适当加砂仁、豆蔻等健脾之品。

4.4 气虚血瘀型 症见神疲倦怠,四肢困倦,气短懒言,或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大便时干时溏,舌暗红、苔白黄厚腻,脉弦涩。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甘草、茯苓、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为基本方,气虚甚者加黄芪,血瘀甚者加泽兰祛瘀升清、鬼箭羽通瘀破血。气行则血行,适当加入升麻、柴胡益气升清,加丹参、三七活血通络。

5 健运脾气阻断糖尿病并发症

“治未病”的提出最早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也就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要求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阻止人体健康状态的恶化。健运脾气能达到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疗效。脾气健则脾生化布散功能正常,精微物质(血糖)能为机体所有效利用,保持三焦气机通畅,与各脏腑功能协调。故健运脾气可调节血糖,可尽早干预糖尿病以防止其发展为并发症,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总之,初发新诊断糖尿病病人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这些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在加强健康教育,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根据“虚”“湿”“痰”“瘀”“热”之轻重运用中医药的整体调理方法,改善病人的脾虚,去除痰湿热瘀等病理因素,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才能防止其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Xu Y,Wang LM,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8.

[3] 周仲瑛.瘀热论一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

[4] 周仲瑛.糖尿病杂谈[J].江西中医药,2001,32(2):15-16.

(本文编辑郭怀印)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No.2014268)

1.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E-mail:332140743@qq.com;2.河北省唐山迁西县人民医院

引用信息:宋郁珍,李琳,杜鸿瑶,等.从脾虚论治初发2型糖尿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9):2326-2327.

R587.1 R255.4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9.041

1672-1349(2016)19-2326-02

2016-03-26)

猜你喜欢
瘀血脾虚脾气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七七的怪脾气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酒精脾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