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洋葱的人》中“垮掉”的背后

2016-01-25 14:06
山花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利维克莱食客

小说《吃洋葱的人》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小说。作者詹姆士·帕特里克·唐利维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他的创作受到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亨利·米勒的影响。[1]唐利维的小说敢于突破传统,打破禁忌,袒露真诚。值得指出的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唐利维的作品曾因“过于袒露、淫荡”冒犯了女权主义者和反种族主义者,遭遇女权主义运动者和种族解放者的抵制和指责,同时也因其作品中的色情描写而遭到教会的反对。因而,20世纪70年代前,评论界对唐利维作品的谩骂声多过正面之词。20世纪70年代后,唐利维的作品以其先锋性和对人性的关照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在美国校园尤其流行,荣登最畅销书籍排行榜。他的后现代风格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契合当时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思潮,其作品中不确定的意义与开放的结尾更是符合德里达的反逻各斯及形而上学的解构主义思想。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在作品中描述了乱性、吸毒、欲望、堕落、迷茫、无助、精神无所归依的青年一代,更在作品中揭示出青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迷失,揭露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因此,唐利维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重新开始吸引美国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批评界的热点。

唐利维的作品有明显的时代性,早期代表作《姜人》(1955年)塑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愤怒青年”文学形象的人物,而到了小说“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吃洋葱的人》中,他所刻画的人物已经摆脱先前作品中人物因异化的现实而感到焦虑、不安、挣扎的心境,他们在精神上更为超脱,甚至以虚无主义来对抗现实的荒诞。小说中的人物看似均沉溺于眼前的感官纵乐,对人生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符合“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气质,实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叙述上,唐利维采用了一种相对冷漠、超然的笔调,甚至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了死亡、凶杀、暴力等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这种冷静与其成名作《姜人》中的愤怒、疾呼形成鲜明对比。《吃洋葱的人》所反映出的狂欢化的世界,揭示小说中人物贪欲和毁灭的根源在于“跨掉的一代”的反英雄人物、反理性的生活方式和反常规伦理的行为方式,而在“垮掉”的背后,唐利维似有更多的思考。

反英雄的人物

“反英雄”并非是“垮掉的一代”主题作品中专有的人物创作方法。只是,“垮掉的一代”的人物与传统小说的主人公正面、积极、正义、智慧的形象不同,他们通常属于既无先天才能,亦无后天美德的小人物。此外,“二战”后美国社会滋生出的“垮掉的一代”的反英雄人物更具独特之处,比如,不确定性、矛盾性、悲剧性、独特的个性等。“垮掉的一代”的“反英雄”与“愤怒的青年”作品中的“反英雄”亦不相同。“愤怒的青年”的“反英雄”人物是出身于社会平民阶层的人物。然而他们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才华和理想,他们努力跻身上层社会,渴望社会给予他们认可和肯定。“垮掉的一代”的“反英雄”则多出身中产阶级,他们有才华却无理想,有能力却无目标,他们不愿迎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在意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吃洋葱的人》中名字无比冗长又自恋的克莱顿·克劳·克莱沃·克莱门墩就是这样一个“垮掉”的 “反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主人公克莱门墩具有中产阶级生活背景。他出身富裕家庭,继承了大笔遗产和庄园,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多种语言。他彬彬有礼、举止儒雅,是个真正的“绅士”。他热爱艺术,有着高贵品味和艺术鉴赏力。但是一谈到生活,他却无真正的生活目标和事业进取心。他发现做生意难如登天,甚至连自己的庄园都打理不善。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应付那些滔滔不绝的食客。除此之外,他并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事实上,他常常耽于思虑,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对死亡的意义也有独到的见解。对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的无比乏味、困顿形成巨大的反差,导致克莱门墩的身体和精神出现严重脱轨。于是,这种精神上的绝对超然理智与现实的混沌状态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虚无主义的思想意识在他内心深处萌芽。“垮掉的一代”通常如此,具备中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却对现实有着过于清醒的认识,这正是虚无主义思想孕育的土壤。

其次,消极的矛盾性是克莱门墩的另一个性格特征。“垮掉的一代”以消极的人生态度来应对现实生活。他们没有了早期唐利维作品中“愤怒青年”的那种乐观、挣扎和因对现实不满的愤怒。可以说,“愤怒青年”本质上是“入世”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而“垮掉的一代”本质上是“出世”的,他们看清了现实,不再做无谓的挣扎。相反,他们以消极和堕落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小说《吃洋葱的人》中主人公克莱门墩善良、慷慨、有教养,但他的性格也表现出懦弱的一面。面对汹涌而来的不速之客,他毫无招架之力。他只能消极、无辜地看着那些客人们在自己的庄园里肆意妄为、吃喝纵欲、打架斗殴,甚至害死自己的仆人。克莱门墩以极其消极的态度应对外部世界。面对荒诞的现实,他并不想反抗,反而用厌世、倦怠来对抗现实带给他的不公和不幸。

再次,“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垮掉的一代”虽然从精神到肉体全面“垮掉”,这里的精神指的是他们的信仰,而绝不是说“垮掉的一代”无任何精神追求。相反,他们有着清醒的个人意志。克莱门墩即是这样的一个人。食客在他的庄园无休止地破坏、酗酒、贪吃、纵欲。有人告诉他,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个“癫狂”混乱的时代。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的理性已然超出对眼下世界的思考,而上升到更为抽象的精神境界,他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哲学。正是因为看透了周围的世界,克莱门墩才表现出极端消极的态度。这种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导致了“垮掉的一代”的悲剧性人生。“垮掉的一代”通过叛逆、无政府主义的宣泄来麻醉自己的身体。但他们梦想中渴望的超脱,却只能是在短暂辉煌、暂时极乐之后,留下不为社会所接纳的悲苦心境。这种无目标或者无所依附的状态使得克莱门墩永远无法做到超脱,除非走向死亡的极端。因此,无奈之下,他只能艰难地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痛苦地活着,沦为庸常的生命个体存在。可以说,这类“反英雄”式的小人物人生的悲剧与荒谬的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反常规伦理

这里的常规伦理不是一个泛指概念,而是特指“二战”后美国主流的价值,包括信仰、宗教、传统、道德等方面。“垮掉的一代”在伦理上大胆超前,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垮掉的一代”主张以“自然”取代“上帝”,他们反对“灵肉对立”,拒绝禁欲主义,强调释放本能、性欲,追求自由、本我,从而重新确立了感官愉悦的合法地位。总的来说,“垮掉的一代”在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上是崇尚自由、本性、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

《吃洋葱的人》在伦理上实现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突破。唐利维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客观自然地呈现人物的本来面貌,而不做过多的评价和分析。主人公克莱门墩在自己的庄园城堡中见识了世界上最堕落、最道德败坏、最目无法纪的人们的各种行为。小说中,感官愉悦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读者无法辨别究竟哪一个人物是正面的、积极的、合乎常规礼法的,所有的人似乎都是靠感官把握当下的快乐。在性叙事上,唐利维也一反传统文学作品的遮遮掩掩,而采用大胆直接的方式,将性原始化、去道德化,并不以道德标准来评判人的本能欲望。小说中曾提到一个姑娘的特殊“爱好”,那就是收集与她上过床的男子阴茎的照片并贴在墙上[2]。在传统观念中,乱交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她非但没有任何“羞耻心”,反而还炫耀地将照片贴到墙上以示自己的成就感。这给人的审美观念带来极其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同样,在描述同性恋的问题上,唐利维也是毫不避讳,用的词语也是充满了大胆、夸张、出格的调子。《吃洋葱的人》中的食客们借这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叛逆、彰显他们的个性,宣示他们追求自由、本能的快乐。在宗教信仰上,这是一群毫无信仰,也不想被救赎的人。他们以嘲弄的态度来游戏人生。他们不再崇拜,甚至不再相信真理、科学、文明和社会进步,唯一让他们能体验到“真”的就是活着的独立意识和当时当下的快乐。

反理性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处于躁动不安的时期。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却反过来使人类成为高科技和政治的牺牲品。美国文坛出现“寂静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既然现实是荒诞的,人与社会脱节,人与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那么,理性和逻辑在后现代社会就变得不堪一击。于是,“垮掉的一代”应时而生,他们主张以感性经验把握生活,反对理性主义;他们提倡直觉,反对逻辑;强调即兴,反对预先设计、安排。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际行动践行被理性主义所遮蔽的“本我”价值。尽管“垮掉的一代”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在常人看来是荒唐的、甚至是自毁或自戕的行为,比如吸毒、酗酒、乱性、群居等。但他们需要靠这种生活态度来克服精神上的危机感,消耗掉他们过多的精力以避免过多地思考更为深刻的人生主题。因此,快乐至上、感官体验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吃洋葱的人》很好地诠释了“垮掉的一代”以直觉和感性把握生活的思想。小说中,追求个性和自由,满足个人欲望是食客们的共性。但是,对理性的反对和对原有秩序的践踏,并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在暴力、发泄之余,又相互残杀、迫害,最终走向了极端的人格扭曲和毁灭。他们反理性的原因是个人自由遭到限制,但是非理性的行为最终导致大家都失去自由:昔日平静的庄园被毁灭为一堆废墟,美好的生活和富足的物质皆化为幻影,食客们不得不思考接下来如何谋生。

另外,“垮掉的一代”还注重即兴,反对计划。小说中的食客们也是如此。比如,食客们会突然想去航海,他们不做事先的计划,也不进行周密的安排,而是随心而行,以至多人被困海中,险些丢掉性命。他们冒险打猎、斗牛,发泄多余的精力,却根本不考虑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这些行为给庄园的主人克莱门墩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困扰,也加重了他的精神紧张。最后,一场大火,一切终归平静。“垮掉的一代”在荒唐、纵欲的背后,实际是追求一种自由本性与本真自我。可是无政府主义的非理性宣泄方式又让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和自我无法实现。

结 语

在小说《吃洋葱的人》中,无论主人公克莱门墩还是食客们,都是感性的人、自由的人;他们又都是庸常的人、平凡的人、“非英雄”;他们反对理性主义、挑战常规伦理、要求解放自我、释放压抑的本性,追求自由和践行自我价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秩序的破环,对理性的践踏,致使人性扭曲,最终走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尽头,导致毁灭。不可否认,“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影响了整个美国一代甚至欧洲的年轻人。唐利维用他的文字质疑“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带给这一代人的究竟是精神的解脱,还是精神的更加困惑?是走出迷茫还是陷入更为无助的精神危机?通过这样一部小说,唐利维不断地拷问:“垮掉的一代”在反叛传统、抛弃信仰、藐视理性、破坏秩序、挑战伦理之后,他们苦苦追寻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了吗?在以虚无主义对抗社会现实的高压和荒诞之后,个体真正获得他们所渴望的自由了吗?快乐至上、感官至上的生活模式最终带给“垮掉的一代”的是真正的快乐还是更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小说《吃洋葱的人》中,唐利维想告诉人们“垮掉的一代”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反传统的背后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在看似颓废、堕落、疯狂等极端行为的背后,实则是有理想和渴望自我认同的青年一代出于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美国传统道德标准的消极对抗。在荒唐、纵欲的背后,小说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实质是年轻人在追求本我自由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可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社会性悲剧。

[1]“Interview:The Art of Fiction.No.53.‘J. P. Donleavy’”[J].The Paris Interview,1995(8):29.

[2]J.P.Donleavy.The 0nion Eaters[M].New York: Delacorte Press,1971:135.

猜你喜欢
利维克莱食客
漫画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Cartoons
意外的结果
最悲伤的字
意料之外的结果
就餐卡一下
淘金垫的产物
听说你要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