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且行且看

2016-01-27 19:05赵琴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2期

赵琴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鼓励“创”读,尊重独特体验;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关键词:审美阅读;动态阅读;想象阅读

阅读是知识的提升,阅读是进步的体现,它不仅能使人累积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使人身心愉悦。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越来越拘泥于“为了分析而分析”,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仿佛折翼的鸟儿,展不开鹏程的翅膀。因此,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预习中,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成为重中之重。在阅读的路上,我们只能且行且看。

一、鼓励,从“创”读开始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是的,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世界里徜徉。阅读,不等同于读书,它是一种更有思考性和个性化的行为,不仅能增加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点燃学生的审美阅读

在阅读的引导、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方案,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打破常规,从美中升华情感。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字字感伤,字字悲情,字字呼唤,字字企盼。然而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对于文中的战争年代,生离死别亦是遥远。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从报纸、电视上搜集时事要闻,观看那些近在咫尺的悲伤恐惧的新闻。从现实引申到过去,从过去折射出未来,孩子们惶惑了、悲痛了、理解了,再次阅读的时候,阅读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2.激发学生的动态阅读

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的优秀作品,不仅文笔优美,而且饱含深刻悠远的韵味。而阅读不是死板、一成不变的“眼睛行动”,它是活跃的、动态的,因此,我更鼓励学生用创意去读、用创意去想、用创意去感,从而生成由内而外的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中,学生就提出为什么生物学向导不向“我们”解释抱走幼龟的严重后果,而是选择屈服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来说说现实和述说哪一个更有说服力。在同学们类似辩论的问答中,答案跃然纸上。而这种动态的阅读,让学生在文本之上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3.涂画学生的想象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这种体验感悟需要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生活体会,情感渗透,会让文章理解起来更透、更美。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就是你,就是你们,你们能告诉大家你们在唱些什么吗?”学生的想象一下子舒展了,婉转道来。于是,他们歌唱幸福的生活,他们歌唱美丽的家园,他们发出热烈的邀请,他们唱出美好的希望……课堂的氛围瞬间打开,学生的想象从阅读跳出文本,从文本飞向遥远的天空。

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样式,学生的个人阅读都极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二、“研”读,从引导开始

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要词句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施大阅读策略;这一切是要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正如吴群英老师自己所说的:“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活的心,启发学生产生‘新感悟,取得‘新收获,掌握‘新方法。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多一点生气。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发现中萌发新的灵感。为此,我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更合理?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吗?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我引导学生抓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句话让学生阅览全文,从自主读书中体会这一句话的含义。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静静地读,仔细地探究,积极地讨论,大声地交流,迫不及待地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见解。看着此情此景,让我明白了“研读”的引导至关重要。

三、强化阅读,从反思开始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教师更应具有打破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的胆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再思考、回味,从感性的领悟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如,在阅读《生命 生命》一课中,文章虽然已经用三个小故事来阐释生命的价值,但是对于生命的思考并不止步于此。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见解,从而明白为什么作者说:“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从身边的小事着手,思考生命的重量,孩子们由此及彼的能力也提高了。

四、延伸阅读,由内而外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教学“自由秩序”的真谛——回归生活世界。而课外阅读,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形成学生良好语言能力的良药。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我觉得可以采用扩大化、对比化、荐读化相结合的方式。如,学完《夜莺的歌声》一课,可以推荐学生读有关抗战的文章;又如,学《小英雄雨来》后,可与其他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海娃”对比找出共同点,让学生衍生敬佩之心;又如学习巴金、老舍、冰心等大文豪的作品时,可拓展读这些作家的其他作品,不仅让学生对作者认识更深,更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是许多作家、名人都说过或有过的读书体会。回顾自身,其实很多知识技能都是从课外书籍中学来的。这更说明若是把阅读圈固定在语文课堂上,无疑是闭门造车。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创”读,而教师更应该防守,用“且行且看”的态度放纵学生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创读”到“研读”,从“强化阅读”延伸到课外“寻宝”,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定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程杨木.关于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2]张加龙.体验教学:语文教学的新概念[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32.

[3]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4).

[4]廖哲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02).

[5]吴群英.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J].教育艺术,2002(04):5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