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中的开放大学

2016-01-28 04:53肖绍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高等教育

肖绍聪

摘  要: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开放大学与开放社会是相互促进的,开放大学以向全社会全方位开放为教育理念,以循教育公平走向社会公平为教育理想,以实现学习者的自主与自治为办学理性,从而成为切实实现开放社会的有力推手。我国开放大学既是开放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开放大学;开放社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125-04

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开放大学已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自2012年6月国家开放大学成立至今,已先后出现了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和云南开放大学等,尚有众多省市正在酝酿筹建此类大学。开放大学是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机制建设的一种新型高等学校。事实上,开放大学的出现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事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与整个社会的内在转型是密切相关的。

一、开放社会与开放大学

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开放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指向。教育的开放程度是社会开放程度的一个窗口,开放大学的发展是开放社会形成的具现。

1. 开放社会的内涵

“开放社会”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开放社会”一词是亨利·柏格森在1932年出版的《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将人类生存的社会状态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种,前者具有封闭性、保守性、专制性的特点,而后者则是由蒙受“上帝之爱”的个人所组成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向所有人敞开。卡尔·波普尔接受了柏格森“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二分法的研究范式,同时又将“开放社会”的理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卡尔·波普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认识具有不完备性。那些以实现某一种完美社会理想或特定终极真理为社会追求的一元社会即为封闭社会,它总是试图以一种集权主义的政治观和“乌托邦社会工程”来控制和规划社会的整体发展;而那种以言论自由和多元主义为基本原则组织起来的自由主义社会被波普尔称为开放社会,“每个人都面临个人的决定的社会则称为开放社会”  [1 ],开放社会绝不是也不追求某种完美社会形态,而是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行事方式和“零星社会工程”来达到社会的不断改良。乔治·索罗斯继承了其老师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论,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开放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开放社会与关注个体需要的市场经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乔治·索罗斯看来,开放社会并非一个完美社会,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建构中的社会,“我们只能选择次优:一个随时愿意接受改进的、不完美的社会”  [2 ]。

总之,在开放社会中,社会的政治生活、知识图景、个体精神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

其一,多元性。开放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就在于: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并不具有完备性,人并未掌握终极真理,我们必须坦然承认人类远非完美的社会现实状况。认识到人的“可错性”,是开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此,开放社会首先是一个不断改善与发展的社会,社会思想是多元的,社会道路存在多元选择,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某种唯一道路或特定终极理想。开放社会是在不断的试错与摸索中,汇聚社会各种意见与经验,以零星改良的方式,集腋成裘,逐渐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其二,开放性。开放社会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摆脱了历史主义的贫困,其开放性不仅体现为社会各部门的开放,而且体现为个体心智的开放。开放社会的基石是对个体自由的信仰,就如乔治·索罗斯所言,开放社会是“在一个法律框架内尊重对方权利相互的自由个体组成的集社”  [2 ]。法律是人们自由的边界,但在法制框架范围内,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自由自主的。由于社会认识具有不完备性,自由是人们认识实现由不完备向比较完备发展的保障,因此,社会的开放性是其多元性的前提与保障。

其三,理性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开放社会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注重社会中个体的自我选择、自我行动、自我负责的自由。所以,开放社会既是一个多元社会,也是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其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批判理性主义的政治观,反对权威主义、集权主义,开放社会鼓励公民的自主与自治。可以说,内在的开放是开放社会的灵魂,开放社会最终体现于这种理性化的个体身上。

2. 开放社会与开放大学的出现

开放大学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开放大学是开放社会发展的内在教育需求,开放社会的达成是与开放教育紧密相关的。开放社会的开放性,首先体现为人的开放,其次是信息的开放和服务的开放,开放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这三者的实现,从而推动开放社会的形成。

教育的开放与社会的开放是同步的。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统治阶层总是利用独占教育资源、实施双轨制教育等方式来保证自身社会优势的延续;高等教育在封闭社会中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多地属于学术行会和上层阶级,大学自产生伊始就一直贯彻着精英教育的传统。后来随着启蒙运动、社会革命与工业化大生产等的顺利进行,封闭社会“被迫”逐渐走向开放;教育也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大学亦然。“当高等教育从为王族和上层阶级,为古代行业和教会服务,转到为近代比较民主化和工业化的社会以及建立在新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基础上的社会的所有人和一切机构服务的时候,它不能回避历史。”  [3 ]事实上,在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市场要求(经济)与民主平等(政治)的双重影响:前者希望大学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其目的是形成一种服务型大学;后者要求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形成一种大众化大学。现代社会呼唤大学的开放,“每个人都应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依靠高等教育,来享受共同的知识遗产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大学与社会订立某种道义契约,以补偿社会向其提供的资源”  [4 ]。

在开放的当代社会,开放大学也随之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知识生成、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大学不断突破物理性边界,试图超越地理性边界,并正挑战大学心理性边界,其进程有使得大学成为无边界组织的态势。“每所大学都应成为‘开放大学,在空间上提供远距离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提供在不同的时候进行学习的机会。”  [4 ]当大学的开放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借助技术的支持,从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大学——开放大学。

二、开放大学的理念与理想追求

开放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也是倡导个性化的社会,开放社会中的教育也是与此相应的。开放大学以其“真开放”的教育理念和高远的教育理想而成为切实实现开放社会的有力推手。

1. 理念:向全社会全方位开放

教育系统依其开放的程度与性质不同,可分为不开放、假开放、半开放和真开放四类。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阶层设定以及科举制的准入机制等都使得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特权,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不开放或者说假开放的教育系统;现代高等教育表面上没有阶级、出身、身份的限制,但却以智力标准和经济承受能力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大部分适龄青年依然被排除在了高等教育之外,现代高等教育在实行精英教育的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半开放的教育系统;当代的开放大学则完全抛弃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各种偏见,不以出身论英雄,不以智力论高下,只要个体有求知的需要,人人都可以进入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一种真开放的教育系统。

确切地说,开放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向全社会全方位地开放。开放大学是一种立体的开放教育结构,以全方位、全覆盖、多类型的方式向所有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在横向上联合社会各种力量,成立各种教育联盟,将开放大学的触角延伸至社会肌理的深处;在纵向上整合各级教育机构,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育自成一体的封闭办学模式,实现教育正能量的最大化。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四个开放”为基石,即对人员、地点、方法和思想的开放。“四个开放”自提出以来,见证了开放大学40余年来的光辉历程,至今依然是英国开放大学及所有从事开放教育的人们所信奉的使命  [5 ]。

开放大学不但向个人开放,还向社会组织开放,开放大学逐步与社区、企业、城市、行业等形成各种横向联盟,灵活有效地组成各类教育共同体。可以说,开放大学彻底打破了传统大学办学的封闭视野,开阔了社会知识的来源渠道,拓展了大学的服务范围与服务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大学发展的单纯的知识逻辑;同时开放大学极为关注自身发展中的社会需要的逻辑,极力促成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力推动开放社会的形成。

2. 理想:循教育公平走向社会公平

开放只是起点,公平才是目标。开放大学向全社会提供无限的教育机会,其目标是借由逐步实现教育公平而最终达致社会公平。

开放大学既是教育公平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大学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民主化的过程,开放大学本身就是教育民主化的产物,开放大学的出现是精英化精英向平民化教育转向的新阶段。开放大学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泛在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教育对学习者在身份地位、学历水平、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力图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态势,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以印度英迪拉国立开放大学为例,其定位为“为了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种手段,从而使教育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世界各国开放大学也在开放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各自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实践着他们对教育公平与民主的诺言  [6 ]。

教育公平不只体现在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上,更体现于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上,每个学习者都应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为学习者打开了获取本国以及世界一流的网络课程和学习平台的大门,既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也追求高远的学术理想,许多开放大学都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的课程。各国开放大学如今纷纷出台各种高质量保证的标准与举措,并将质量保证措施转化为开放大学常规的运行机制,以真正实现其内涵发展之路。这种自觉的质量意识与各种教育提升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与声誉,并获得了学习者的认同。以英国开放大学2005~2006年度教学为例,在一项针对全英大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中,该校连续两年在英国所有高校中名列第一,在2006年的学科评估中,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认定该校25个学科中有18个为优秀。这表明该校为学生提供了全英国大学中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其质量和信誉受到学生和官方的高度认可  [7 ]。

进而言之,教育公平只是开放大学的初级目标,其最终理想是在尊重个体多元发展意愿基础上达成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中,不仅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益,更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效应。”  [8 ]开放大学不只为公民创造了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更为各类公民的人生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大学既是开放社会中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回归,也是终身学习时代中大学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以满足公民对生活质量追求的多元需要。作为真正大众化的大学,开放大学已成为公民尤其是社会底层群体和特殊人群提高就业和生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进行补偿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为那些传统高等教育难以企及的地区和人群重塑人生梦想和生活希望,使远离社会的人群重新回归社会。开放大学在切实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步步实践着社会的公平。

3. 理性:实现学习者的自主与自治

开放教育从一开始就提倡自主学习,开放大学的办学理性就在于通过学习者中心来实现学习者的自主与自治,鼓励个体自主的选择和心智的开放。

开放大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以满足学习者的多种需要,并逐步实现学习者自治。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者为本。学习者为本是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发展需要为核心宗旨,革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其二,学习者自治。学习者对自己的课程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等都有自主选择权和控制权,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学习风格自由地开展学习  [9 ]。

在开放大学语境下,学习者进行的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开放学习,其目的是为了便捷有效地提高生存技能,形塑学习者的自信心,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开放大学“一站式服务”教育服务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技术选择,有利于学习者自主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因此,考虑到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工作与学习的冲突、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开放学习成为了学习者的理性选择,也是其最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英国开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开放大学类似于Web2.0的世界里,学习不再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而是以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帮助学习者学会控制资源、获取服务和使用工具,从而让学习者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对学习资源和工具做出理性选择  [10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开放大学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其提供的开放教育平台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开放大学的成功则应该归功于其开放教育对于学习者自学和自治能力的培养。

三、开放大学的中国意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逐步走向开放社会。治国先贤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改革指导思想契合了开放社会的认识逻辑,在事实上已经承认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和不完美性,开放社会正是在不断的试错与摸索中形成的。邓小平同志著名的“黑猫”“白猫”论则明确鼓励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方式,只要能够达到良好的结果,换种思路、多几种行事策略又有何不可呢?其后的几届中央政府也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道路,不断拓展社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开放的思维路径为开放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种不断开放的态势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写照,开放大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而我国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毛入学率只有26%,尤其是在人们对优质学历教育多样化需求方面,教育供求矛盾十分明显。要满足如此迫切的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充分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模式。而我国的电视广播大学虽然曾经自觉地承担起了开放教育的重大责任,但原有的电大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成一体的层级组织系统,在办学思想、层次上局限于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二元思维定式,客观上削弱了电大的影响力  [11 ],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求。因此,我国的开放大学必须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与电大系统的封闭性与保守性,打通电大与大学各自封闭的体制壁垒,引导开放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使得开放大学在开放社会中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性力量,切实落实教育的公平。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行,然后再将实践探索后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加以推广的发展路线,“建设性实践型”也就构成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

开放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客观地说,我国建设开放大学已有了良好的内部基础与外部机遇  [13 ]。开放大学对于封闭教育模式的突破与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功能在新时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其重要地位也逐渐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办好开放大学”,“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些重要指示都是指导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办好开放大学也就成了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具体任务。在这种意义上,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件事,它不只是表明中国多了一所新大学,更是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新态势和教育思路的重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25.

[2][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  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15.

[3][美]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5,127.

[5]孙福万.中英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比较——以我国“四个面向”和英国“四个开放”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2):18-23.

[6]李亚婉.试论开放大学的内涵发展与能力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9-12.

[7]陈立勇,等.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创新——2005/2006英国开放大学年度报告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2007(7):30-34.

[8]李亚婉,张志军.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与社会公正[J].中国远程教育,2011(11):5-10.

[9]沈建华,汪维富,等.开放大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十大预期[J].中国远程教育,2012(7):41-47.

[10]罗琳霞,丁  新.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4):109-112.

[11]江  颖,黄  霖.学习型社会视野下开放大学的内涵探究——论“开放大学”与“广播电大”的差异[J].职教论坛,2011(34):26-30.

[12]马陆亭,王静修.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与理论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15(4):4-7.

[13]钟云华,李小球.学习型社会中的开放性学习制度构建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4(1):70-76.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高等教育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