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东楼情思

2016-01-30 20:32吕庆昌
红土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土楼烈士

吕庆昌

泽东楼情思

吕庆昌

泽东楼,一座掩隐在闽西大山深处荷坳头苍松翠竹中的客家土楼,居然拥有一个如此响亮的名字。虽说她不象井冈山、遵义和延安那样闻名遐迩,但她却是全中国唯一的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名字命名的民间土楼!

以前,我曾去过泽东楼。今年元旦,我又一次来到了泽东楼。隆冬时节的荷坳头,泽东楼前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曦中迎风飘扬。大门上方,一条红色的横幅十分耀眼,上书:“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我蓦然记起,元旦前5天正是毛主席的生日。热情的楼主、烈士后代张万水对我们说:每年毛主席的生日,我们都要举行庄重简朴的纪念活动,这已是老规矩了。我屈指一算,毛主席离开这里,已有八十七个春秋了。

八十七年前,那是1929年的初秋,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结束后,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在夫人贺子珍和曾志、邓六金等陪同下,拖着病弱疲惫的身躯,带着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忧虑,踏着泥泞弯曲的山间小路,来到了福建省永定县抚市乡荷坳头。乡苏维埃主席张茂煌兄弟家的那座灰瓦土墙的小楼,敞开了两扇朴实的木门,象张开双臂拥抱远方的亲人一样迎接了毛泽东一行。楼主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及其家属,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站岗放哨、传送情报、送饭送药等任务。毛泽东住在这座小土楼里,边养病,边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群众;他每天都要找当地苏维埃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座谈,倾听民声,了解基层情况,分析斗争形势,思考和拟出加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方针策略,指导永定和整个闽西的革命运动。

荷坳头的老百姓听说“杨先生”是红军首长,是帮助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的领路人,都纷纷赶来,为他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平时省下的米盐和新采来的蘑菇、野果等;当他们得知“杨先生”患了疟疾,就四处寻医问药,并上山采来草药,煎好药汤,送进了那座小土楼……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说大地女神盖娅的儿子安泰俄斯,是个武艺高强、力大无穷的英雄,每当他在空中作战受到挫折、面临失败时,只要身不离地,就能立刻从大地母亲身上不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于是重振雄风,最后征服对手。

毛泽东在这座可以遮风避雨的温暖的小土楼里,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调养着、积蓄着、思考着,犹如安泰俄斯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一样,恢复了元气,充实了力量,振奋了精神;他推开三楼那扇窗户,倚窗远眺,神州大地,千峰竞秀,百川争流……尽管眼前云遮雾罩,革命处于低潮,他自己的工作也受到挫折,但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革命的高潮就象站在海岸,远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就象立于高山之巅,遥望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那样,很快就要到来。于是,信念坚定,斗志昂扬,胸中热血沸腾,涌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万丈豪情。正是这种高瞻远瞩、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为两个月后的《古田会议决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八十七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八十七年中,荷坳头的老百姓承受了多少苦难和艰辛,经历了多少回血与火的洗礼,接受了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

敌人不知从哪里探来消息:一个红军首领住进了荷坳头,当地苏维埃的领导人张鼎丞、魏金水、刘永生、阮山等一批共产党人也汇集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于是,反动派对这个小山村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围剿”。他们封山、搜山、烧山,放火烧毁了苏维埃主席、共产党员张茂煌兄弟家的房子和村里的80多间房屋,先后杀害了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等18位乡村苏维埃干部、党员,使10余户村民成为绝户;敌人为了“杀一儆百”,残忍地割下张茂煌的头颅,悬挂在集市上示众;他们抢走了村民的数百头耕牛和猪羊,抓捕关押了20多名妇女儿童,为逼迫烈士张茂春的妻子阮唐嫲说出游击队的去向,敌人对她严刑吊打,灌辣椒水……但阮唐嫲坚毅顽强,宁死不说!反动派为了隔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强迫村民六次“移民并村”……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疯狂屠杀,荷坳头人民没有屈服,他们擦干了脸上的泪水,揩尽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坚强地站了起来,高举起先烈的旗帜,前仆后继地又投入革命;荷坳头群众与整个闽西人民一道从1929年土地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20年红旗不倒”的伟大奇迹!

解放后,荷坳头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他们在欢庆解放的同时,倍加感谢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恩情,倍加怀念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先烈。他们迫切期望能重修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座小土楼。

张茂煌兄弟三烈士的土楼,始建于1896年。毛泽东于1929年10月离开后,这座小土楼成为苏维埃、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直到1936年被国民党烧毁。

党和政府十分理解荷坳头人民的心愿,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建设。1951年,永定县委、县政府决定拨出专款在烈士家的原址,按原来的规模和式样重建小楼,并根据荷坳头人民的心愿,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用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将小楼命名为“泽东楼”。消息传来,当地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说:共产党是救星,有良心,爱人民,爱老区,如果烈士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他们自带工具,积极主动来到重建小楼的工地,自愿参加义务劳动,挖土砌墙,搬砖挑瓦,都想为烈士之家做点事、出点力、尽份心。

小楼竣工后,工人师傅用灰雕工艺将“泽东楼”三个大字刻在大门上方,两边刻了一副对联:“泽水长流革命宅,东风争放和平花”。原楼主之一张茂春烈士的妻子阮唐嫲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对共产党的真诚感激和对牺牲烈士的深切怀念,用一根竹杆在楼前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从此,鲜艳的国旗就一直在泽东楼前高高飘扬。这种由农民自发地几十年坚持升挂国旗也成为全中国罕见的壮举。

后来,阮唐嫲长期担任五湖公社的妇女代表和荷坳头生产队队长。她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对党忠诚,听党的话,上级说要解放台湾,她就把大儿子张万水送去参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她又将二儿子张万和送往部队。张万和为保卫祖国安全壮烈牺牲,长眠在异域他乡,成为泽东楼的第四位革命烈士!

噩耗传来,整个荷坳头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乡亲们含着热泪来到泽东楼安慰女英雄阮唐嫲。这位老共产党员又一次坚强地挺直了那饱经风霜的腰身,用一块红布缓缓地把儿子的烈士证包裹起来,深深地藏进了箱底,再把部队发给她的400元烈士抚恤金原封不动地捐给了生产队修路,然后把小儿子张万汀交给了部队首长,让他参加人民解放军,踏着父兄的足迹,奔赴保卫祖国的前方……

阮唐嫲逝世后,她在县城工作的大儿子张万水退休,把家搬回了荷坳头,继承了母亲每天升挂国旗的使命。

1991年,烈士侄儿张万生从部队回家探亲。这个泽东楼培育成长起来的解放军中校,理着一头军人特有的短发,目光炯炯有神,行动敏捷利索,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军人的气质。他请人在泽东楼前做了一个旗台,把竹子旗杆换成了一支高高的、带滑轮的、银光闪闪的不锈钢旗杆。从此,蓝天白云间的这面五星红旗更显得庄严、神圣、绚丽。

我走近旗台,用手抚摸着闪闪发光的旗杆,仰望着高高飘扬的国旗,一边沉思,一边继续倾听着泽东楼的故事……

泽东楼所在的荷坳头,仅有几十户人家,是抚市镇五湖村所属的一个革命基点村。这里离镇政府所在地有10多公里,离村部也有8公里山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当地党委、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困难,准备将村民整体搬迁到离集镇较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但荷坳头的老百姓割舍不下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山山水水,割舍不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给予希望和信念的泽东楼,割舍不下他们看惯了的泽东楼前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于是,这批质朴善良、血性忠诚的村民们象当年闹革命时一样,又一次选择了坚守,努力改变着家乡的落后面貌。

1997年,张万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检察机关。他的工作单位在龙岩市区,家也安在市区,离荷坳头有60多公里,但他每个周末都要回荷坳头,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一头扑进家乡的建设事业。经过近20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荷坳头人民像愚公移山那样,从一挑土、一担砖、一座桥、一间房做起,终于将一条长达8公里的水泥大道从山下修到了泽东楼,并沿着大道安装了几百盏景观路灯,还沿途配置了音响;架设了高压电线,使整个荷坳头从山下到山上都通了电;按规划建了新村,村民住进了新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装了电视,配套了移动通讯网络,修缮了泽东楼,新建了红军胜利亭、望红台、荣欣亭、培训中心、望月亭、红歌演唱台、钓鱼台、广场和绿地等等。

荷坳头人民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感动了四邻八方,得到了各级各方的支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作出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指示后,永定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荷坳头的建设,农、林、牧和旅游业都发展了,村民开始走上富裕路。

我走出了泽东楼,在张万水的引导下,参观了农民新村,走进了村民们的新房,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每家每户都在客厅里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

我流连在这片曾经洒下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驻足在曾经留下伟人身影的苍松古木下,呼吸着已经散尽了硝烟、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欣赏着眼前一幅幅迷人的山村美景,聆听着那一个个已经远去了的、但不能忘却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仿佛觉得有一股纯净的清泉,从高天上飘洒而下,滋润着我的心田,冲刷着我的灵魂!

我回想几年前在这里观看过的一场别开生面、盛况空前、形式独特的“天山红歌演唱会”。那时,这里没有水泥路,没有广场,更没有舞台。为了举行这次红歌演唱会,村民们从村里向山顶开挖了一条土路,在山顶上推开了一块能容下几百人的平地,在平地的一侧用木头和竹子搭起了一个拱门,权当舞台。那时山上还没通电,张万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台柴油发电机,放在舞台的一侧嗡嗡地发着电,但因功率不够大,发出的电只能供电视点歌和广播音响用,舞台上的灯光不太亮,张万生又叫人开来了四部汽车,将车头对着舞台,用车灯当作照明灯,把舞台照得雪亮。乡亲们象过大年、赶庙会一样,从山下家中搬来了桌椅,挑来了花生、瓜子、橘子、茶水等,与演员和观众分享。本村在家的人全都来了,邻村的人闻讯也纷纷赶来了,山顶上一下汇集了几百号人。登台表演的歌手全是本乡本土的,有教师、有农民、有回乡的大学生、还有乡村干部,真是男女老少都上阵了。

那天已是深秋,山上风大,寒气袭人,但现场气氛却十分热烈。本来已安排了不少节目,但演唱开始后,许多观众踊跃报名登台演唱,于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有时台上唱、台下和,一人唱、百人和;歌声、掌声此起彼伏。《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十送红军》《北京颂歌》《我的祖国》《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一曲曲红歌声情并茂,时而宛转悠扬,慷慨悲壮,时而意气风发,豪迈奔放,把场上的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我坐在观众中间,与大家一起欢笑喝彩,一起陶醉在这天地之间欢乐的热浪中。在激动之中,我突然明白了:荷坳头人民为什么能够顶住敌人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围剿”,经得起与亲人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为什么他们舍得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又一个地送往炮火硝烟的前方?为什么他们要重建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小楼,并命名为泽东楼?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让五星红旗在泽东楼前高高飘扬?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神圣的信念,并忠贞不渝地坚守着这个信念,这就是:共产党一心为人民,人民一心跟党走!为了这个信念,他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敢于牺牲!

我的心豁然敞亮了,那面像炉火一样通红的、每一根纤维都浸满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高扬着,并将永远地在泽东楼上空、在闽西的上空、在全中国的上空高高飘扬,那是因为,她的旗杆已经深深地、牢牢地焊接在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

啊,大地,母亲!

(作者:龙岩市老促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土楼烈士
“美味”的土楼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逛土楼
“红美人”的故事
永定客家土楼
向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