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

2016-01-31 00:26贾九丽王晓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外治法火针痤疮

贾九丽 王晓晴 黄 虹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

贾九丽1王晓晴1黄虹2*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11;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从痤疮病因病机和中医外治法治疗现状等几方面着手,总结近年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的进展,面膜、针灸、刮痧、埋线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但存在远期疗效评价少及作用机理研究缺乏等问题。

痤疮;中医外治;研究概况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粉刺”范畴。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1]。本病多发于面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以及肩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临床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疤痕等皮损。痤疮易反复发作,轻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重者影响其学习、工作、生活等。中医外治法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特色,不良反应小。笔者就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疮疡皆属于心。”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明代张景岳云:“疮疡之患,所因虽多……至其为病,则无非气血壅滞,营卫稽留所致。”《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记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古代医家多认为痤疮发病与肺胃血热、感受外邪风热有关。近年许多医家对本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看法。

韩冰[2]以丹溪“相火学说”为指导,认为痤疮发病多与肝肾阴不足、冲任不调、相火妄动有关。马建伟[3]根据“六经气化”理论,提出痤疮的发病与风火、湿热、冲任、瘀血相关,并将其分为风火上犯、湿热内蕴、冲任失调和日久致瘀四型。李英杰[4]认为血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情志不畅是致病的条件,血瘀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治疗时应根据面部痤疮的发病部位进行脏腑经络辨证,按照药物归经来选择适当的方药进行治疗。刘恩钊[5]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并与他脏相关,但总以“阳郁”为病本,治疗以“消散”为法,使气血开阖有序,当升之气升,当降之浊降。殷新等[6]认为痤疮发病最重要的原因是中气不足,运化失健,清阳下陷,阴火上浮。李斌[7]认为痤疮多属热之所为,火、热之邪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心,又与肝肾脾胃有关。庄国康[8]以热毒立论,认为热毒贯穿痤疮病程的始终,热毒入侵,阻滞经络,生瘀生痰,痰瘀热结而致囊肿结节。

2 中医外治法治疗现状

2.1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疗法是利用药物煎煮产生的蒸汽,熏蒸皮损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药物的吸收,达到疏通经络、解毒清热化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张亚丽等[9]运用中药熏蒸治疗痤疮35例,将自制中药熏蒸方(大黄、黄柏、桑白皮、黄芩、苦参、知母、白芷、赤芍、茯苓、白花蛇舌草等)煎汁约300mL,并在治疗前将其加水至900mL后置于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中熏蒸面部,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熏蒸,1周1次,共治疗2周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健等[10]运用中药熏洗(药物组成:白鲜皮、地肤子、当归、红花、金银花、黄柏、赤芍、甘草、防风)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31例,将煎煮好的药汁倒入盆内熏洗患处皮损,每日1次,30d后观察有效率为83.33%。

2.2中药面膜疗法朱艳琼等[11]将中药面膜粉(主要成分有绿豆、白莲、茯苓、白附子、白蔹、丁香、野菊花、桑叶、僵蚕等),使用干品共研磨成超细粉,与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混匀涂敷于面部,30min后清洁面部,每周3次,4周为1疗程,临床有效率为95.4 %。陈淇等[12]取自制中药面膜粉(方药组成:白芷、刺蒺藜、茯苓、山药、白蔹、生白术、白鲜皮、丹参、生大黄等),睡前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面部,10~15min后,将面膜洗去,前5天为每天1次,后改为隔天1次。30d后随访,疗效显著。

中药面膜疗法将清热解毒、祛瘀生肌、利湿泄热、活血化瘀等药物组方磨粉,调糊敷于面部,使药物可以直接透皮吸收,以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皮脂分泌,能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以达到抗菌消炎目的,最终由外而内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3针灸和穴位疗法

2.3.1刺血疗法其作用机理十分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从中医理论角度而言,痤疮多因素体阳热偏盛,气血郁滞蕴阻于肌肤而发病。刺血疗法可作用于人体某部位使血液得以疏导,通过“气”与“血”之间的影响和联系,以达到活血调气、疏通经络的作用,进而治疗疾病。周莉[13]采用五俞穴(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点刺放血法治疗痤疮40例,3个疗程后临床有效率为90.0% 。朱军厚等[14]运用穴位泻血法(穴取颧髎、中脘、关元、大椎、脾俞、大肠俞)治疗痤疮,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泻血笔,每穴位点刺20~30次,继而用真空气罐拔罐5~10min,清除瘀血。每周1次,3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显著。

2.3.2穴位埋线徐三文[15]指出埋线入穴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病变处血管床增加,血管新生,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杨迎春[16]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痤疮99例,穴取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曲池、合谷、血海、太冲等,并配合背部拔火罐,然后用火针在痤疮局部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王光安等[17]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痤疮66例,主穴选肺俞、膈俞、脾俞、胃俞;脾湿阻滞加阴陵泉、足三里;肝肾亏虚加悬钟。有效率为98.48%。

2.3.3针刺刘淑梅等[18]运用针刺治疗痤疮,主穴选用阳白、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和内庭,临床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相应配穴。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显著。

2.3.4火针痤疮发病以热为多,古代医家曾提出“以热引热”、“火郁发之”之理,而火针疗法借助火针的热力刺激达以热引热之功,以引火热之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兼借火以助阳行气血之效。黄蜀等[19]运用火针治疗各型痤疮574例,局部取阿是穴、背部腧穴,每5天1次,4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其总有效率达90.68%。姜敏等[20]用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30例,取阿是穴,即每个皮损顶部中央,2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皮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5耳穴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理论认为耳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生理关系,耳穴疗法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阴阳、扶正祛邪。韩冬梅等[21]运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30 例,穴取:神门、肺、胃、内分泌、卵巢、面颊、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穴位,每日揉按3~5次,每个穴位按揉1~2min,留置1~5d,连续贴压1个月,总有效率为93.33%。

2.3.6温灸现代有关临床报道[22]证实,艾灸燃烧是会释放出适用于机体治疗的近红外线,通过穴位处皮肤刺激腧穴,到达病位和全身而起到治疗作用。罗敏然[23]用艾条温和灸关节、单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合谷各30min,局部用艾条悬灸。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35例痤疮患者治疗2疗程后,临床有效率为82.9%。米建平等[24]将93例痤疮患者分两组,每组均给予体针配合火针的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以黄豆大小艾炷直接灸气海、关元、脾俞,每3天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临床效果显著。2.4自血疗法自血疗法是一种抽取患者本人静脉血,然后注射到相应穴位皮下的非特异性疗法。人体血液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和酶类,将其注入穴位可对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作用,使脏腑协调、气血调和、体内微循环加速,促进皮肤的代谢,提高皮肤的脱敏性及对病邪的耐受性,使疾病得到痊愈。梁修深[25]采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痤疮66例,穴选双侧肺腧、膈腧、血海、单侧足三里穴,用一次性消毒针管从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桡静脉抽血4mL,注入穴位,每穴0.5mL,两侧交替进行。每周1次,3周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周进行,临床有效率为98.5%。

2.5刮痧疗法张为等[26]取项背部督脉、膀胱经,采用刮痧疗法治疗痤疮49例,每周治疗2次,治疗 4周后有效率为4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督脉总督诸阳,膀胱经为全身最长的经络,脏腑十二原穴均分布于膀胱经,此处刮痧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激发脏腑之原气,达到疏理气机、调理冲任、调节肌肤功能、调节内分泌作用,从而治疗痤疮。

2.6拔罐疗法西医指出刺络拔罐能改善人体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达到消炎作用[27]。吴芳芳等[28]取背俞穴,利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痤疮30例,5~7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观察1疗程后,临床疗效显著。王斌[29]应用刺络拔罐法治疗42例痤疮,于大椎、肺俞、脾俞、后背阳性反应点中选穴治疗,隔日1次,8周观察有效率为95.2%。

3 小结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但仍没有一种被公认的方案。西药因起效快、成分明确、剂型完善、作用机理明确等成为临床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但其存在成本高、复发率高、副作用大等问题,而中医外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近年来,随着对痤疮发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中医外治法不断的被应用于临床,且临床显愈率不断提高,越来越被广大痤疮患者所接受与认可。但中医外治法在临床治疗痤疮时,存在临床样本量小、对比设计少、部分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不能用现代医学进行解释等诸多问题,而被提出质疑。如果能进一步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现代医学研究,将进一步扩展中医外治法在临床的应用,同时为痤疮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178.

[2]赵琳,宋殿荣.韩冰教授运用“相火学说”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3,8(10): 1208-1209.

[3]史雅琼,马建伟.马建伟从“六经气化”理论论治痤疮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4,34(1):24-26.

[4]王振强,刘春倩,贾卫华.李英杰论治痤疮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14-15.

[5]刘恩钊.益气升阳散火法治疗不典型痤疮例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46-647.

[6]殷新,唐犀麟,卢传坚.补中泻火法治疗脾虚型痤疮48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502-1504.

[7]赵霞,李建伟.李斌教授诊疗痤疮学术思想探析[J].新中医,2010,42(4):95-96.

[8]沈冬,刘瓦利.庄国康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4):210.

[9]张亚丽,宋明辉.中药外熏治疗面部痤疮35例分析[J].吉林大学,2010,31(26):44-51.

[10]焦健,张梦,梁玉平.中医熏洗治疗寻常型痤疮31例[J].航空军医,2003,31(2):83.

[11]朱艳琼,周樊华,梅艳丽.中药粉制面膜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61(1):41.

[12]陈淇,王方圆,艾叶盛.中药面膜治疗痤疮4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67-169.

[13]周莉.五脏俞点刺放血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1050.

[14]朱军厚,沈国蕾,马秀勇.穴位泻血治疗痤疮6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2):138.

[15]徐三文.谈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线疗法[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5):38-39.

[16]杨迎春.针灸治疗痤疮99例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1(74):72.

[17]王光安,陈树涛.穴位埋线治疗痤疮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198):1695-1696.[18]刘淑梅,师彬.针刺治疗痤疮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2):53-55.

[19]黄蜀,周建伟,张颜,等.火针疗法治疗痤疮1068例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10-13.[20]姜敏,曾宪玉,王玮秦.火针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7):663-666.

[21]韩冬梅,万钧,任朝霞.耳穴贴压法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观察及护理[J].河北中医,2014,(03):446-447.

[22]刘红霞.皮肤病中医外治技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65-66.

[23]罗敏然.温灸疗法治疗痤疮35例[J].河北中医,2002,24(8):602.

[24]米建平,余焯燊.温灸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5):383-386.

[25]梁修深.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微创医,2011,6(3):246-247.

[26]张为,朱希聪,林兰英.刮痧治疗中学生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76-577.

[27]王红松.《千金方》中美容方的组方特色探讨[J].中医美容学,2011,16(11):1578-1580.

[28]吴芳芳,祝丽华,官凤云.背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青春期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23-25.

[29]王斌.刺络拔罐活疗面部痤疮42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582.

(编辑:陶希睿)

2016-05-11

贾九丽(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防治研究。E-mail:909583582@qq.com

黄虹(1969-),女,汉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防治与研究。E-mail:ynswjyx@163.com

R758. 73+3

A

1007-8517(2016)15-0049-03

猜你喜欢
外治法火针痤疮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浅谈火针练针法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