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西庆教授辨治中风先兆的临床经验

2016-01-31 00:26袁爱芹孙西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5期
关键词:内风五脏先兆

袁爱芹 孙西庆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医话医案

孙西庆教授辨治中风先兆的临床经验

袁爱芹1孙西庆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总结孙西庆教授论治中风先兆的经验。通过对中风发病前诱因、先兆证的判定及对中风先兆患者的治疗,是防止其进一步发生完全性中风的重要手段。孙西庆教授认为中风先兆病机主在气血失调,化生内风,在临床应用调气活血息风法,自拟调气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中风先兆;调气活血息风;孙西庆

中风先兆又名“小中风”、“小卒中”,是患者突然出现的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其颅脑影像检查多未见明显异常。本病的发生进展正如中风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其临床症状又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缓解,且无后遗症。“血中内风”的形成引动体内素有的痰浊瘀血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所在。

中风先兆相当于西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名 “短暂性脑功能不全”“大脑间歇性跛行”等。TIA是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所累及的血管,有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之不同[1]。

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已对中风先兆有所记载,《素问·调经论》曰:“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金·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道:“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指出中风先兆的常见症状及治疗方药。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王清任《医林改错》详细记载中风先兆34种症状,集中论述了其一过性的特征,从而对中风先兆症的发生有了进一步的把握。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清·孙德润《医学汇海》云:“凡人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跳动,此皆中风之先兆也”。张德明[2]总结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久患眩晕,头胀目赤,耳聋目胀,健忘,手足麻木,肌肉跳动,言语謇涩,自觉头重脚轻等,并指出医生必须防微杜渐,遵仲景之“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防患于未然。

1 病因病机

中风先兆突然起病,变化多端而速疾,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此类病人多是由于常年体弱,久病难愈,正气渐亏,并有肝肾不足,气血两亏,加之素有瘀血痰浊内停。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调、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的基础上,引起内风旋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瘀,横窜脉络,从而发生眩晕、麻木诸症。张鹤年[3]将其诱发因素概括为外因(气候之寒暑)、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劳倦饮食起居)。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证,痰浊滞络证,肾虚血阻证[3]。张德明[2]总结中风先兆主要分为三种证型:肝肾阴虚、气虚痰扰和气血亏虚,其中也体现了气血失调生风而致中风先兆症的发生。

孙西庆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在气血失调,化生内风。《医学真传》谓:“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与五脏相通,当从整体出发进行认识。人体之气的生成开始于肾,释放于肝,升降于脾,宣散于肺,贯行于心,敷布于经络,内而三焦,外而肢体百骸,以供生理之用[4];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能行血,维持脉道的通畅,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发挥血液的濡养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论》谓:“诸血者,皆属于心”;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肝藏血,储存血液及调节血量;脾胃为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十二经脉之长。土位居中,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脏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则气血通畅,此为生理之常。若年过半百,五脏之气过盛或衰损,若心气不足,则子盗母气,肺气郁闭,则肺金克木,肾气亏虚,水不涵木,以上则出现肝无疏泄之能,阳动而生风;若肝肾阴虚,脾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阴血不足,致风阳上扰,虚风暗煽;心肺肝之气出现亏损,则血运无力,气滞血液运行不畅,符合“瘀血生风”的思想。著名中风专家张学文[5]教授认为因虚致瘀、瘀阻脉络为中风发病之根本,瘀血贯穿于病变之始终,并创造性提出颅脑水瘀论,认为瘀血是中风先兆的重要致病因素。

气血的失调致风动于内,恰遇诱因触动,如情绪刺激、饮食劳倦等,正气又不能抗邪,行在血脉中之内,风引动素有痰浊、瘀血,随逆乱之血横行于周身血脉,所结之凝块即可扰动清窍,阻塞经脉时,出现中风先兆如眩晕、肢麻、肢体无力等症状。诱因消除,因正亏不甚,风势渐减,瘀血痰浊逐渐失去动因,所结凝块逐渐减小甚或消散,清窍复明,经脉再通。中风先兆忽发忽止、变化多端的症状表现,符合“风邪”致病的特点。“风者善行而数变”,其贯穿于小中风起病、加重、缓解的全过程[6]。

2 治法方药

中风先兆最根本是因为肝肾不足等致气血逆乱而出现内风,引动素有之痰浊、瘀血阻塞清窍经脉,出现诸症。治疗原则当是息风化痰,调气活血。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篇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而治疗上则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训:“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五脏功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中风先兆的治疗结合脏象理论,调气活血的思想立足于脾脏,肝脏升于左,肺脏降于右,肝主疏泄,调理气机,肺为相辅之官,主治节,脾主生血、统血,肝主藏血,心主血脉,在心内营气变化而赤为血,脾胃为枢,位居中央,以寄四方调理五脏,五脏通畅,则气血调和。

孙西庆教授以自拟方调气活血汤加减治疗中风先兆,主要药物组成:炒桃仁12g,红花9g,柴胡9g,麸炒枳实15g,川牛膝9g,川芎12g,熟地15g,当归15g,赤芍12g,茯苓30g,桔梗6g,葛根30g,山楂20g,桂枝20g。中风先兆重点治疗内风,内风行于血脉之中,通过调气活血以达到息风的目的。调理气血立足于五脏,桃仁、红花、川芎调气活血化瘀,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柴胡入肝经,疏理肝气;枳实苦降下行,气锐力猛,生用气锐,炒用力缓;川牛膝逐瘀通经,且可调补肝肾,引血下行,《神农本草经》谓:“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熟地补肾,调补阴血;芍药活血,当归补血活血;茯苓健脾;桔梗入肺经,利肺气;山楂散结气,消血痞气块;桂枝通阳而利血脉,滋阴而无截滞之患。诸风篇中桂枝用于中风偏瘫的方剂中,使其发挥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的作用。古人认为桂枝还可调节肝肺之气,《黄帝内经》谓:“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即要调节肝肺之气。《本草备要》言其“能利肺气,胁风属肝,桂能平肝”,提示桂枝既能利肺气,又能利肝气,把桂枝归为肝经,可调肝平风。

3 验案举隅

王某,女,46岁,2015年10月29日就诊。主诉:右侧肢体无力4月余。现病史:患者4月前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手不能持物”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TIA”,但近4月上述症状仍常复发,无明显缓解。现症见:阵发性右侧肢体无力,发作时手不能持物,无麻木,持续半小时左右症状可缓解。纳眠可,畏寒,可食凉,汗多,时有烘热感,二便调。舌暗,苔薄黄,脉沉。诊断:中风先兆;治法:调气活血息风。处方:调气活血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炒桃仁12g,红花9g,柴胡9g,麸炒枳实15g,川牛膝9g,川芎12g,当归15g,赤芍12g,桔梗6g,山楂20g,桂枝20g,生白术20g,炙甘草5g,五加皮20g,天麻20g,砂仁10g,淫羊藿20g,菖蒲20g,丹皮20g,荆芥15g,防风15g。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2周,效佳,觉肢体无力症状基本消失,近日未出现,汗出减少。原方加三七粉3g,继服。

中风先兆应重点治疗内风,内风行于血脉之中,当调气活血从而达到息风的目的,调理气血立足于五脏调气活血化瘀。方以调气活血汤加减,加用五加皮祛风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本草纲目》曰:“主痿,贼风伤人,软脚腰,去多年瘀血;天麻,又名“定风草”,入肝经气分,息风。”《开宝本草》谓:“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淫羊藿,又称仙灵脾,体轻气雄,可升可降。”《医学入门》谓:“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浊,心气不足者宜之。又经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遂加入荆芥、防风,此方中荆芥祛风、逐瘀血;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用以散风通经、息风化痰;砂仁、白术合炙甘草补益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补先天之本,健补人体升降之枢纽。以上诸药共奏调气活血之功,直散血中之风。

4 小结

中风先兆急性期以调气活血息风为主要原则,随证选药根据病情而定,遵守“有是证,必用是药”的原则,治病明确标本缓急。内风生成及气血的失调是由于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后气血逆乱而导致,治疗当以滋补肝肾,调补气血,扶助正气为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人平和,而度百岁。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2-173.

[2]张德明.中风先兆证治浅析[J].光明中医,2009,24(6):1138-1139.

[3]张鹤年,王永炎.对小中风—缺血性中风先兆证防治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5,4(2):93-97.

[4]陈鹏辉.从内风形成与性质浅谈中风发病[J].江西中医学报,2006,18(4):19-20.

[5]廖志成,蔡扬,王闰平,等.浅谈中风病的病因:痰湿与瘀血[J].光明中医,2013,28(7):1453-1454.

[6]邹忆怀.中风先兆病因病机及防治的初步探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12-14.

(编辑:陶希睿)

2016-05-04

袁爱芹(1989-),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E-mail:971875541@qq.com

R255.2

A

1007-8517(2016)15-0061-02

指导老师:孙西庆,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内风五脏先兆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先兆流产,别害怕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