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勃欧族与中国境内的阿昌族不是同一民族

2016-01-31 21:51李茂琳王素勤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缅甸中国

李茂琳,王素勤

(1.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2.德宏州商务局干部,云南 芒市 678400)



缅甸的勃欧族与中国境内的阿昌族不是同一民族

李茂琳1,王素勤2

(1.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2.德宏州商务局干部,云南 芒市 678400)

【摘要】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其西边中缅边境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

【关键词】缅甸;勃欧族;中国;阿昌族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德宏有5个世居民族,分别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它们与邻国缅甸的哪些民族对应,是研究中缅两国跨境而居民族问题的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而言,在互联网上会看到误将阿昌族当作勃欧族或布岛族的看法,就德宏区域内而言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即在许多政府行文中都将阿昌族当作勃欧族,认为德宏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分别对应缅甸的掸族、克钦族、勃欧族、崩龙族、傈僳族。掸族、克钦族、崩龙族、傈僳族对应中国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是对的,但勃欧族对应阿昌族则是错的。为将这些族属关系弄清楚,笔者曾通过多渠道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于此提出,以就教于同人。

缅甸的民族人口与民族结构因不像中国一样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系统和全面的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也没有经过截止到2010年为止的为期六次的全中国的人口普查,对生活在全中国范围内民族人口进行分类统计,形成统一的人口普查资料口径。因此,关于缅甸的民族有多少?具体人口怎样,仍然是个谜!互联网上缅甸国家同一年份的人口有多种说法:据缅甸官方统计,2005年底,缅甸全国总人口为5430万人、6000万、7000万……官方公布则为8000万,2014年人口普查为5141.9万。一些研究资料对缅甸民族总数也有不同说法:有说50个民族,120个支系[1];网络上还有说36个、45个、46个和135个等不同的说法。

我们知道缅甸有八大民族,即缅族、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这个观点学界是有统一共识的,但问题是缅甸的民族统计资料中出现将不同民族归为一个民族来进行统计的情况,这就难免使人产生了对8个民族排序是否正确的疑问。如克钦族人口统计时,将傈僳族和阿昌族人口划入总人口,通统算克钦族,使克钦族人口总数增加到100万人[2](将克钦族分为景颇、载瓦、马尤,即浪速、勒期以及日旺、傈僳等支系,外加迈达人);统计崩龙族时又将未识别的人种也算在崩龙族中,按全缅甸德昂(崩龙)文学与文化委员会梳理的崩龙族人口数计为70万~100万[3]。

有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厘清中缅边境中方一侧德宏的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的族属与称谓,以利今后开展对比研究和深入的跨境民族问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而不至于混淆是非而误入歧途。

二、缅甸相应中国的5个民族族系与分支

中国境内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在缅甸境内分别被称为掸族、克钦族、崩龙族、迈达打族和傈僳族。这5个民族缅甸现有研究主要情况如下:

(一)掸族

掸族共有33个分支,即掸(Shan)、云(Yun-Lao)、桂(Kwi)、频(Phyin)、达奥(Tha-o-Yaw)、萨诺(Sanaw-Danaw)、勃雷(Palei)、茵(Inn-Eng)、宋(Son)、卡姆(Khamu)、果(Kaw-Akha-E-Kaw)、果敢(Kokang)(按:实际上果敢人是汉族后裔——华人)、坎地掸(Khamti Shan)、贡(Gon-Hkun)、当尤(Taungyo)、德努(Danu)、伯朗(Palaung)、苗(Myaungzi-Manzi)、茵加(Yingya)、茵奈(Yinnet)、小掸(Shankalay)、大掸(Shangyi)、拉祜(Lahu)、仂拉(Lwela)、茵达(Intha)、艾对(Aittwe-Eikswair)、勃欧(Po-o)、傣仂(Tainlwe-Tailoi)、傣连(Tailem-Tainlyam)、傣龙(Tailon-Thainlon)、傣雷(Tailay-Tainlei)、迈达(Maintha)木掸(Mawshan)、佤(Wa)。

(二)克钦族

克钦族的支系有12个,即克钦(Kachin)、克尤(Taron-Kayo)、德朗(Dalaung)、景颇(Jinghpaw-Gye inphaw)、高意(Guari-Gawyi)、克库(Hkakhu)、杜茵(Duleng-Duyin)、玛育( Maru-Lawgore-Mayu)、耶湾(Rawang-Yawan )、拉希(Lashi-LaChit)、阿济(Atsi-Azi)和傈僳(Lihsu)。

(三)崩龙族

崩龙族19支族系,即桑龙族(南散镇区)、滚黑族(南散镇区)、欧岳族(又叫欧要,南散镇区)、刀玛族(又叫丁玛,南散镇区)、秀景族(掸邦北部腊戌地区、滚弄地区掸邦南部和东部)、秀滚族(又叫秀嘎温,南散和芒东镇区)、秀坎族(又叫秀昆,南散和皎脉镇区)、秀博族(南散镇区和掸邦东部)、秀迈族(又叫秀默,南散、南坎、木姐、贵概、南渡均有分布)、邦能族(又叫巴英能,南散镇区)、秀荷族(又叫秀哈,抹谷和孟密镇区)、秀貌族(又叫秀明,孟密和南坎镇区)、秀龙族(又叫秀莱,皎脉镇区)、秀邦族(南散和孟密镇区)、秀扣族(又叫秀概,皎脉和抹谷镇区)、秀糯族(又叫秀那,皎脉和抹谷镇区)、秀林族(皎脉和芒东镇区)、秀达族(皎脉镇区)、秀布要族(又叫秀彬,皎脉镇区)。

(四)傈僳族(没有分支系,被并入克钦族的统计中)

(五)迈达族(没有分支系,被并入克钦族和掸族统计中)

从缅甸相应5个民族族系与分支的情况看:迈达(Maintha)族,被划入掸族,而傈僳族又被划进克钦族中,而相关迈达族与傈僳族的研究资料则又缺乏缅甸研究资料。由此不得不引起中国学者对迈达族和傈僳族的关注。因此引出对中国阿昌族和缅甸勃欧族与“迈达族”的族属鉴别的学术话题。

三、迈达族对应族属即是阿昌族

为弄清楚缅甸掸族中的“迈达族”是中国境内的哪个民族这个问题,笔者专门于多种场合与熟悉缅甸情况的中国德宏商务代表处主任李其贵和经常出境到缅甸考察的德宏州商务局王素勤和德宏阿昌族学会的同人,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基本弄清了迈达族与阿昌族的关系。

迈达族和阿昌族,是中缅边境地区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梁河县,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镇和旧州镇,此外在保山市腾冲县新华乡和龙陵县河头乡、贵州省贵阳市也有少量分布;现代阿昌族分为大阿昌(傣撒)和小阿昌(昌撒),大阿昌以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为代表,小阿昌以腾冲新华乡和龙陵县河头乡为主;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八莫、雷基以及掸邦的南坎、景栋等地。2010年第六次人口公报中国的阿昌族共有39555人,其中,男性19751人,女性19804人;缅甸的阿昌族被称为“迈达族”,估计人口约4万多人。

中国陇川县拉影对面的缅甸雷基是迈达族的一个聚居区之一。2015年国庆期间,我们《德宏世居少数民族跨境问题互动研究》课题组来到陇川中缅边境的中方口岸通道拉影,然后出境到对面缅甸的雷基,对被称为迈达族的边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所谓的“迈达族”,其实就是跨境而居的阿昌族。我们的第一个调查对象是一位姓虞的女士,40岁出头,她是从缅甸的雷基来中国拉影做小买卖的,即在拉影摆摊卖“迈达米线”,她说沿街对面也有一家卖“迈达米线”的缅甸迈达人,后来成为第二调查对象,这家女主人也姓虞。她给我们介绍“迈达人”的大体情况也一致:“迈达人”是中缅边境的傣族对出境居住的户撒阿昌族的他称,把户撒阿昌族上街出售的“过手米线”(一种米线上放着特色馅料用手送食的小吃)称作“迈达米线”;“迈达人”原来是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从中国陇川出境到缅甸暂居的阿昌族同胞,后来留在缅甸定居,定居在缅甸的雷基市的“迈达人”被分别安置在六“番”(读音fai,即相当于中国市镇里的六个办事处,是当地傣语音译),现在人口统计入缅甸雷基市,共有1500多人,多数人家从事“迈达米线”和小宗买卖。离开雷基市的“迈达人”,有的以打铁为生,有的以贩盐为生,有的游走于缅北玉石场与缅北八莫、密支那与仰光之间从事玉石生意,后来在八莫的伊洛瓦底江西形成了两个数百户人家的“迈达人”村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缅式佛寺。雷基市的“迈达人”每年都有人到八莫缅寺参加那里的佛事活动,多数人则在逢节庆时着阿昌族节日盛装入中国境内参加陇川户撒阿昌族每年举办的“窝罗节”活动。平时“迈达人”着汉族服装,说阿昌话、汉语,多数人还兼通缅语、傣语和景颇语。

这次对缅甸“迈达人”的调查完全证实他们就是出境定居在缅甸的陇川户撒阿昌族后裔。是和中国境内的阿昌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和双边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出境居住的阿昌族变成了缅甸边境一侧至其内河伊洛克底江沿岸的“迈达族”。

四、勃欧族对应中国的侗族

勃欧民族为集中居住缅甸掸邦南部的大民族,为缅甸掸邦第二大民族,丹瑞大将夫人杜娟娟即为勃欧民族,有华人血统。勃欧族在掸邦约80万人,全国120~150万人,居住于掸邦、克伦邦、孟邦、克雅邦、勃固省区、仰光省区。勃欧亦名黑克伦族。

以往,我们在看到德宏州政府介绍境外民族时,不知是引用和沿袭谁的观点,一味地将缅甸的勃欧族与中国的阿昌族对应为同一个民族。通过调查核实迈达族对应中国的是阿昌族,那么勃欧族是什么民族,它又对应中国的哪个民族,一下子又成为了我们的疑问?对此,我们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境外调查,后来初步证实勃欧族与中国侗族对应。

在上述讲讨论中证实“迈达人”是阿昌族。那勃欧族是不是也是阿昌族的他称?勃欧族究竟是什么民族?对这个问题,最近笔者之一王素勤于2015年10月13—21日在替代种植代表团访问缅甸北部时,特别就此走访掸族重镇腊戌和首府东枝,专门向当地人打探勃欧族的族源,听许多两地的华人和其他缅甸民族人士讲:勃欧族对应的中国民族应该是侗族,属于我国古代“瓯越”的后裔。

历史上的“百越”是古代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各种民族的泛称。勃欧族是由“百越”引申而来的“瓯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自称为勃欧族。但是,侗族源于瓯越的哪一支,什么时候从中国南方迁徙而来形成为缅甸单一民族,这些问题,都一时无法探寻到确凿的源流,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这种情况类似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乘象国”“滇越人”,即现在的中国西部德宏的“大傣人”,如历史上的“卯国”人与“篷国”人演化为现在的傣族一样[4],同属“百越”人的同源异流现象。

我们知道:“百越”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在整个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并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原住民又各有各的异名,有称“大越”或“吴越”(在江苏地区的苏南浙北一带),有称“闽越”(在福建一带),有称“扬越”(指江西湖南古越族),有称“南越”(指广东地区的越人部落),还有称“东瓯”(在浙江,中心在温州)“西瓯”(广西一带)“滇越”(云南西部)“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因此,古代的“百越”诸部族究竟在中国南方演化和融合为现代的什么民族,和东南亚的哪些民族有同源异流和异流同源关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厘清其源流关系,还得依赖学者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除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云南也少量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侗族人口3.498,占侗族人口3.498%,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0.118%,占地区人口比重0.008%。云南省的侗族也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其族源与迁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但缅甸民族学者都认为他们境内的勃欧族应与云南省境内的侗族是同一民族。

五、结束语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被称为主体民族的是傣族、景颇族;属全国23个、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有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这个貌似简单的学术误称,将影响我们对云南边陲德宏与缅甸跨境而居民族问题的认识,也将影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愿景下对东南亚民族的认识,更不利于开展对跨境而居民族族缘、地缘、业缘、商缘、情缘的认识。在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和谐边境示范区建设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长源,许清章,蔡祝生主编.缅甸概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王二软,毛存才等著.德宏边境民族社会问题调研报告成果集(2011-2014)[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3):135-155.

[3]李茂琳,王素勤.山水相连情相依——跨境德昂(崩龙)民族历史文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12.

[4]龚锦文.傣王宫遗址公园陈列装饰方案,瑞丽(勐卯)傣王宫遗址公园建设装潢陈列小组办公室[Z].2015,12,22.

[5]梁钊韬,陈启新,杨鹤书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第一版)[M].云南人民出版社,1895(5):387-389.

作者简介:李茂琳(1965-),男,白族,云南剑川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文化;王素勤(1965-),女,汉族,云南保山人,德宏州商务局干部,研究方向:缅甸语翻译与对缅贸易。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缅跨境民族互动研究:2015y582。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缅甸中国
缅甸新财年两个月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000万美元
缅甸记忆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缅甸非常之旅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