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文学——对美国约瑟夫·海勒和英国戴维·洛奇作品的巴赫金论解读

2016-02-01 02:2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海勒双重性洛奇

王 爽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狂欢化文学——对美国约瑟夫·海勒和英国戴维·洛奇作品的巴赫金论解读

王 爽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即文学的狂欢化和双重性,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英国作家戴维·洛奇曾深入研究巴赫金的理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加狂欢化风格。这两位作家都是英美文学领域的带头人物,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存在论解读两位带头人物的作品,就可以理解狂欢化文学的基本特点。

狂欢化;巴赫金;英美文学;解读

文学狂欢化是前苏联自认为是哲学家而非文艺学家的巴赫金发现的。命运多舛并未阻碍巴赫金打造自己的历史诗学,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是古代欧洲狂欢节民间文化。他的狂欢化文学就是用闹剧和神经质等违反社会常理的非正常心理言行来描写人,并以荒诞的形式对社会进行嘲讽和批判,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解构和重构。文学狂欢化的妙用就是它的创作方式既能消除下层者的恐惧,又能消解上层人士的权威,在英国和美国的讽刺作家中戴维·洛奇和约瑟夫·海勒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简介

狂欢化诗学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赫金文艺观的核心问题之一。巴赫金1895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生活富裕,但是巴赫金从小患有骨髓炎,因有语言天赋,便在家学习多种语言。赫尔曼 柯亨的著作《康德的经验论》对他影响巨大,他早期的哲学思想也是与康德的主体论有密切关系的,他的文学狂欢论更是建立在康德对民间诙谐文化的研究基础之上的。1928年底他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并在书中提出了文学狂欢化理论。他的狂欢化理论以神奇的精神魅力倾倒了许多西方学者,他的狂欢化理论也是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一生研究问题的核心之一。他的狂欢化思想震撼了整个文学界,也引起了西方对文化思想的质疑和反思,大家准备用巴赫金的思想来拯救当时已快枯竭的文化危机。

二、解构和重构现实社会及其文化

(一)解构现实社会及其文化

解构现实社会文化是将现实社会中的最真实的部分送到狂欢广场。约瑟夫·海勒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一定要挣脱开现实,“大难临头”才是其表现的手段。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写到:谢司科普夫上校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特别高兴,因为他可以有理由对那些要去送死的小伙子们发号施令了。但是他自己本身患有痨病和青光眼,根本没有机会走上战场。即便如此,他还是潜心研究如何不挥手就可以进入队列,甚至用钉子钉士兵的骨头,但是最后还是不被允许而作罢。尽管阻力重重,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不用挥手就可以行进的方法,还被上司誉为军事天才,并飞黄腾达。约瑟夫·海勒把这些无人性和痛苦的行为写成了荒诞的笑话,并让主角戴上了小丑的面具,当这些小丑被送到狂欢广场时,观众就可以随意咒骂和嘲笑,进而完成了解构过程。巴赫金说,荒诞的存在就是可以让对话自由,在民间的狂欢广场上,来自高层的官方权威被化解了,平时高高在上的国王和主教都可以被当成小丑来嘲笑。平时惧怕权威不敢说出的话,碍于情面不能说出的话,此时都可以说出来。而英国的戴维·洛奇注重的解构是对于压抑人性的宗教和保守文化来进行的。他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写到:亚当作为民间的代表,与教会进行斗争,在反对天主教不许避孕的教义时,他在路口对神父说:“不让避孕就会导致无节制的生育”。神父反驳说:“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个时候周围的许多车子都停下来听两个神职人员说话,并对两位神职人员的荒诞想法瞠目结舌。此时剧情就将他们推向了狂欢广场,人们可以将他们作为小丑一样嘲笑,从而完成了宗教教条对人性压抑的解构。

(二)重构现实社会及其文化

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戴维·洛奇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两位作家对于社会文化的重建都用了自我选择的方式。自我选择就是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特质,不用作家人为干预。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是处在“人人都是疯子,却又被授予战争勋章”的现实世界中。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战争中惨死后,开始消极对抗,并渐渐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是让他们去送死,只有逃跑到中立国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在戴维·洛奇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亚当回到家中与爱人商量性爱,并借此圆满了自己的人性解放。

广场式的狂欢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也包括了对英雄人物的反对,因为英雄人物往往是国王或教会赋予的称号。比如约瑟夫·海勒的《上帝知道》中的大卫形象既反了英雄也反了权威。

(三)用荒诞的存在思维颠覆传统理性思维

布洛克说过,荒诞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分离的结果,只有人们主观世界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存在相吻合的时候,一切才是合理有序的。如果本质和存在出现了分离,人们便会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作家在创作时会以奇特的视角以及特殊的语言来构建本质和存在的关系,带给读者一定的幽默。比如在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中就有一个主观本质和客观存在错位的形象—柏斯。柏斯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保守的人,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当其他学者在热火朝天地谈论关于批判解构时,他还茫然地追问什么是解构主义。他不仅学术落后,爱情也非常保守,他不敢看色情片,因为看了会觉得羞愧,甚至还奉行婚前贞洁的传统观念。他追求安吉丽卡,认为她是世界上最无暇的女人,但是却误将安吉丽卡的孪生妹妹当成自己的天使,并和她上床。丽丽对柏斯说,你爱的不是我姐姐,而只是一个梦。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迈洛军官雇佣轰炸机为自己运送物资,遇到宪兵没收轰炸机时,他还尖叫着说:“美国的政策是从哪一天起要没收公民的私有财产了?可耻啊!”后来他自己通敌,但是仍然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

巴赫金认为,狂欢具有全民性、仪式性等外在特点。狂欢节日上已经形成一套有象征意义的感性语言,这一语言无法准确地翻译成文字,但是可以转化成相近的艺术形象的语言,这种转化就为我们的艺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自由的、开放的、对外的。巴赫金还认为,不能把狂欢节只看成是节日里特有的,这样会限制狂欢的意义。狂欢应该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的小丑和傻瓜生活在第二世界中,他们的生活越是离奇,那么与现实的差距就越明显,对现实的讽刺就越浓。第二世界的生活是荒诞的,但是也是有序可依的,只是读者的主观错位而已。约瑟夫·海勒的《出事了》一文中,斯洛克姆是对现实有恐惧的,他的儿子也和他一样对现实有深深的恐惧。因为任何一个穿制服的人都能吓到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害怕被骗子拐走。他的儿子不怕鬼怪,觉得鬼怪都是傻傻的,不会害人。这个事故表现的是现实对人的压抑,而斯洛克姆缺乏安全感的儿子最后竟荒诞地在他父亲的怀里夭折。斯洛克姆和他的儿子恐惧地生活在第二世界中,正是与无情的现实社会的一个对比,第二世界源于现实生活,又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三、狂欢化文学的双重性和对话性

巴赫金说,中世纪的人们过着两种样式的生活 ,一种是常规的服从严格等级制度的恐惧和教条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自由的疯狂的生活。狂欢的实质是人之间自由、民主的对话形态,狂欢就是让人们感受到人人平等并永恒更替。

(一)事物及人物关系的双重性

巴赫金说,狂欢化文学里的人物常常是成双的或对立出现的。但是这种文化的双重性不是单一的成对,而是作家在创作时创造出一整套人物的价格和人性世界的基础上成对。如约瑟夫·海勒的《上帝知道》中长生不死的以色列国王虽然如愿活到现代,但是到现代后已经成为一个老人。约瑟夫·海勒以大卫为中心构建了完整的、对立的人物关系,有神与人的关系即上帝与大卫;有君臣关系即大卫与扫罗;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和男女关系等。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体现正义与罪恶、强大与弱小、感性与理性、权威与服从的双重人物关系。在《上帝知道》里大卫说:圣经里为什么没有拿出一章来说一说我这个伟大的以色列王?从字面上看大卫是个荒诞的人,竟然向上帝提出质疑,质疑的是自己的得失,也表现了大卫上与上帝的对立关系。实际上表现的是个人通过神权或官方的权威来宣达掺杂自己意志的欲望。神的权威的官的权威是否可以无条件地压抑人性的情感和自由,这才是小说的重点扣题所在。

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化文学中的人物关系包括事物的两个极端,而且是将两个极端结合起来。事物的双重性和人的情感的双重性都是源于事物和人的本身的矛盾和困惑。

(二)狂欢让民间对话平等成为可能

巴赫金说,在狂欢文学里,愚蠢和疯狂才是真正的主题。愚蠢是智慧和真理的反面,是对官方法则的背离。在狂欢节上,只有愚蠢才是明智的,只有愚蠢能摆脱官方的束缚和规范。在狂欢节上,官方代表和普通民众一起聚会在广场,他们不分贵贱、贫富。此时小丑上场,表演开始,狂欢的气氛开始弥漫,一切都在颠覆。戴维·洛奇的《你能走多远》中,波丽正在疯狂在跳舞和表演模仿秀,阿德里安和迈可尔在性幻想,而迈而斯则是对男性更有兴趣。此时神父布赖尔利突然闯进来,大发雷霆,于是聚会不欢而散。在狂欢文学中,当高雅的文学理论与欲望和肉体相联系时学术的权威便被丑化了。于是有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的机会。

四、结束语

约瑟夫·海勒的作品注重危机意识,对黑色现实批判的比较彻底;戴维·洛奇的作品是运用了全套的狂欢化文学套路,注重的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解放,两位作家的小说都有明显的狂欢化文学特征。两位作家都比较重视社会的解构和重构,并重视狂欢化文学的双重性和对话性,将荒诞且真实的社会置身于作品中。

[1]明娟.《对话与狂欢:巴赫金的人文精神解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周弘.《从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文学透析美国社会》,《琼州学院学报》,2008(3).

I106

A

猜你喜欢
海勒双重性洛奇
作家与甜点师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善的双重性
海勒妙释“偏见”
小鹰洛奇
小狗洛奇的秘密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论余华长篇小说苦难书写的双重性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喀喇沁土默特移民与近现代蒙古社会——以蒙郭勒津海勒图惕氏为例
救人者待解救